摘要:时值秋种关键时节,郑场镇伞水村的散花菜种植基地里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只见轰鸣的翻土机在田间往复深耕,二十余名工人低头弯腰,紧随其后,在新翻的土地上熟练地掏窝、点种、覆土。阳光下,这片土地正焕发着新的生机。
时值秋种关键时节,郑场镇伞水村的散花菜种植基地里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只见轰鸣的翻土机在田间往复深耕,二十余名工人低头弯腰,紧随其后,在新翻的土地上熟练地掏窝、点种、覆土。阳光下,这片土地正焕发着新的生机。
“眼下正是散花菜集中播种的时候,我们每天雇用的工人有20多人,预计再有一周就能全部种完。两个月之后,这批花菜就能采收了,我们的花菜主要销往省外市场。”伞水村散花菜种植基地负责人王光鑫介绍道。
王光鑫是绥阳本地人,在了解到伞水村优良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基础后,他集中流转了300亩土地发展散花菜种植,这种作物生长周期短,且从种植、管护到采收都需要大量人工,为周边群众创造了大量的“家门口”就业岗位。
“这里自然条件好,发展农业有优势,土地流转能让周边的人获得租金,基地务工还能为他们增加一份收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王光鑫说道。
“租金+工资”的双重收益模式,不仅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就近就业,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正逐步成为伞水村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值得一提的是,基地所采用的“轮作模式”也是提升土地效益、实现群众增收的关键策略,这种模式不仅抑制了连作障碍,减少了病虫害,还在时间与空间上优化了农业资源分配,真正实现了“一块地、多茬收、高效益”。
“我们大季种高粱,小季种蔬菜,实现一年四季土地不闲置,我们的收益也增加了,也稳定了就业需求,产业发展也越来越好了。”王光鑫介绍道。
近年来,伞水村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大户种植、合作社运营和村集体协同,逐步形成了“村集体+合作社+大户”的产业发展机制。
面对未来,伞水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刘念信心满满:“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立足本地实际,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配套,为种植大户提供更及时的技术服务与政策支持,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伞水村的田野正焕发新的活力。机械化、规模化、复合化的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率,也为群众创造了实打实的就业机会,田间地头的忙碌景象正悄然编织着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崭新图景。
来源:德才兼备冰淇淋N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