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最早把外戚权力玩明白的,得是刘邦的老婆吕雉一家子。刘邦刚死那会,惠帝刘盈性格软,吕后直接把朝政抓在手里,这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她知道光自己硬不行,得让娘家人撑场子,先是封亲侄子吕台为吕王,把济南郡划给他当封地;又让吕产当相国、吕禄掌兵权,整
要说最早把外戚权力玩明白的,得是刘邦的老婆吕雉一家子。刘邦刚死那会,惠帝刘盈性格软,吕后直接把朝政抓在手里,这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她知道光自己硬不行,得让娘家人撑场子,先是封亲侄子吕台为吕王,把济南郡划给他当封地;又让吕产当相国、吕禄掌兵权,整个朝廷从上到下,全是吕家人或亲信。
那时候吕家有多横?连刘邦定下的 “非刘氏不王” 规矩都敢破,前后封了六个吕姓王、十几个吕姓侯。惠帝死后,吕后更过分,立了两个娃娃当傀儡皇帝,自己说了算,朝堂上大臣们连大气都不敢喘。不过吕后一死,吕产、吕禄还想接着掌权,结果周勃、陈平这些老臣联合刘氏宗室,趁着吕禄外出打猎,夺了兵权,把吕家满门抄斩,连嫁进吕家的宗室女子都没放过。这场 “诛吕安刘” 之后,吕氏集团彻底覆灭,也给后来的外戚提了个醒:权力再大,也别跟皇权硬刚。
霍家能起来,根子在霍去病和卫青这两位 “战神”。卫青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俩人打匈奴立了大功,卫霍两家成了西汉最牛的外戚。不过真正把霍家推到巅峰的,是霍去病的弟弟霍光。
汉武帝临死前,把小皇帝刘弗陵(汉昭帝)托付给霍光,让他当辅政大臣。霍光这一辅政就是二十年,昭帝信任他,连立皇后都得听他的 —— 他把外孙女嫁给昭帝当皇后,等于霍家既是外戚又是权臣。昭帝早死没孩子,霍光又选了昌邑王刘贺当皇帝,可刘贺刚登基就瞎折腾,霍光干脆把他废了,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汉宣帝)。这时候的霍光,简直是 “代天行事”,朝堂上没人敢反对他。
可霍光一死,霍家子弟就飘了。儿子霍禹接着当大司马,侄子霍云、霍山掌管朝政,还想着把汉宣帝的皇后换成霍家女儿。汉宣帝早看霍家不顺眼了 —— 当年他刚登基时,霍光跟他同乘一辆车,他都觉得 “如芒在背”。现在霍家还想谋反,宣帝直接下令抄家,霍禹被腰斩,霍云、霍山自杀,霍家满门抄斩,连牵连的亲戚都有上千人。曾经风光无两的霍氏集团,一夜之间就没了,只剩 “霍光辅政” 的典故留到现在。
东汉刚开国那会,光武帝刘秀还能压着外戚,可到了汉章帝之后,外戚就成了朝廷的 “常客”,第一个冒头的就是窦氏集团。窦家的靠山是章帝的皇后窦氏,章帝一死,十岁的和帝继位,窦皇后成了窦太后,直接临朝听政,把哥哥窦宪、弟弟窦笃、窦景都提拔起来,窦宪当大将军,窦笃当卫尉,窦景当执金吾,手里又有兵权又管京城防务。
窦宪这人虽然专权,但确实有本事。当时北匈奴老是犯边,窦宪主动请战,带着大军出塞三千里,把北匈奴打得大败,还在燕然山刻石记功 ——“燕然勒功” 这典故,就是从他这来的,搁当年也是民族英雄级别的人物。可打了胜仗之后,窦家更横了:窦景出门的时候,随从跟强盗似的,抢人家财物、强抢民女,地方官连管都不敢管;窦宪在朝堂上,大臣们都得看他脸色,连和帝都跟个摆设似的。
和帝慢慢长大,看着窦家这么嚣张,心里肯定不舒服。他偷偷联系了宫里的宦官郑众,趁着窦宪出征回来,先把窦家的亲信抓了,再收回窦宪的兵权,把他封为冠军侯,赶到封地去。窦宪知道自己没好下场,到了封地就自杀了,窦笃、窦景也都被赐死,窦氏集团就这么没了。不过这也开了个坏头 —— 东汉后来的外戚,都学着窦家靠太后掌权,还跟宦官斗来斗去,最后把东汉给折腾垮了。
要是说窦氏还算 “有本事的专权”,那梁氏集团就是纯粹的 “恶霸式掌权”,领头的梁冀,更是历史上有名的 “跋扈将军”。梁家的发家,是从梁冀的父亲梁商开始的,梁商的女儿嫁给汉顺帝当皇后,梁商当大将军,不过梁商还算低调。可梁冀接了父亲的班之后,立马就暴露了本性。
顺帝死了之后,梁冀立了两岁的冲帝,冲帝没几个月就死了,他又立八岁的质帝。质帝虽然小,却很聪明,看着梁冀在朝堂上耀武扬威,忍不住说了句 “这是跋扈将军啊”。梁冀一听就急了,怕质帝长大不好控制,直接让人把毒饼送给质帝,把小皇帝毒死了!之后他又立了十五岁的桓帝,自己接着当大将军,朝堂上的事全由他说了算,连桓帝都得看他脸色。
梁冀有多跋扈?他喜欢的人,就算犯了死罪也能免掉;他讨厌的人,随便找个理由就能杀头。有个地方官叫张纲,刚上任就把车轮埋了,说 “豺狼当道,安问狐狸”,指着的就是梁冀。梁冀还贪得无厌,家里的财富比国库还多,光是抄家的时候,就抄出三十多亿钱,相当于当时全国半年的赋税!
桓帝当了十几年傀儡,心里早就憋着火了。后来他偷偷联系了五个信任的宦官,趁着梁冀没防备,突然下令收回他的兵权,还派禁军包围了梁府。梁冀知道自己跑不了,跟老婆一起自杀了,梁家满门无论老少都被处死,牵连的大臣有几百人,朝堂都快空了。梁氏集团倒台后,东汉的外戚专权才算歇了一阵,可紧接着就是宦官专权,朝廷还是没好起来。
东汉外戚里,不是所有都像梁冀那样跋扈,邓氏集团就算个特例 —— 领头的邓绥,是汉和帝的皇后,也是历史上少有的 “贤后” 级外戚掌舵人。和帝死得早,留下刚满百天的殇帝,邓绥直接以太后身份临朝听政;没几个月殇帝也没了,她又立十三岁的安帝,接着掌了十五年权,是东汉临朝最久的太后之一。
邓家掌权跟别家不一样,不搞 “一大家子全塞进朝廷” 那套。邓绥知道外戚太横容易招恨,所以只提拔靠谱的兄弟:大哥邓骘当大将军,二哥邓悝、三哥邓弘管些闲职,而且反复叮嘱他们 “少说话、多做事”。邓骘也确实争气,当年凉州羌人叛乱,他主动带兵去平叛,打了胜仗也不邀功,还主动辞掉封赏;邓绥自己更勤恳,每天凌晨就起来处理朝政,连灾年减免赋税、安抚流民这些事都亲自抓,甚至还下令禁止外戚子弟仗势欺人,当时民间都叫她 “邓太后”,口碑比窦太后、梁太后好多了。
可就算这么小心,外戚的身份还是躲不过猜忌。邓绥一死,安帝就觉得自己当了十几年傀儡,心里窝火,加上宦官们想夺权,就故意散布谣言,说邓家当年想废了安帝另立太子。安帝一怒之下,把邓悝、邓弘的儿子都废成庶人,还派人去逼邓骘自杀。邓骘一辈子谨慎,最后却落得个 “饮鸩而亡” 的下场,邓家其他子弟也被赶到偏远地方,曾经安分守己的邓氏集团,还是没逃过 “外戚必遭清算” 的宿命。不过公允说,邓家掌权那十几年,东汉没出大乱子,也算对得起朝廷了。
要是说邓氏是 “贤能外戚” 的代表,那西晋杨氏集团就是 “无能专权” 的反面教材 —— 领头的杨骏,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岳父,晋惠帝司马衷的外公。晋武帝晚年脑子糊涂,明知儿子惠帝是个 “何不食肉糜” 的痴呆,还非要传位给他,临死前让杨骏辅政,想靠外戚稳住江山。可他没料到,杨骏是个 “有野心没本事” 的草包。
杨骏一掌权,就把 “专权” 写在脸上:先是把女儿杨芷(晋惠帝皇后)安在宫里当眼线,再把朝廷里靠谱的大臣全排挤走,连晋武帝的弟弟汝南王司马亮都被他赶到许昌去;家里的侄子、外甥不管有没有本事,都塞进朝堂当大官,每天家里送礼的人排成长队,朝堂上的事全由他一个人说了算,惠帝连插嘴的份都没有。
可杨骏就这点能耐,真遇到事就慌了。惠帝的皇后贾南风是个狠角色,看着杨骏这么嚣张,心里早就不服气,偷偷联系楚王司马玮,让他带兵进京杀杨骏。杨骏听说楚王来了,吓得躲在府里不敢出来,手下人建议他烧了皇宫大门拖延时间,他还犹豫 “烧了门,宫里的人怎么办”;又有人让他调禁军抵抗,他又怕 “禁军不听指挥”,就这么磨磨蹭蹭,楚王的人直接冲进杨府,把杨骏砍了脑袋,还把杨家满门抄斩,连杨芷皇后都被贾南风关起来饿死了。
杨氏集团倒台后,贾南风开始专权,接着又杀了楚王玮,引发了一连串的皇族内斗,也就是 “八王之乱”—— 西晋就这么从外戚专权,跳进了皇族互杀的火坑,没几年就亡国了。说起来,杨氏集团虽然只掌权一年多,却是把西晋推向灭亡的 “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北周独孤氏集团,这家人不只是外戚,还是推动隋朝建立的关键力量,领头的独孤信,是西魏、北周的名将,更厉害的是他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三个朝代的皇帝,被称为 “一门三皇后”,这在历史上绝对是独一份。
独孤信最早是西魏的 “八柱国” 之一,手里有兵权,后来把大女儿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成了明敬皇后;四女儿嫁给了唐高祖李渊的爸爸李昞,后来被追封为元贞皇后;七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了隋文帝杨坚,就是著名的文献皇后。这么一来,独孤家不光是北周的外戚,还跟隋、唐两家都沾亲,地位比一般外戚高多了。
独孤氏集团真正掌权,是在杨坚篡周建隋的时候。当时北周静帝年幼,杨坚是外戚(独孤伽罗的丈夫,静帝的外公),想夺权却有点犹豫,独孤伽罗直接跟他说 “大事已成,你别再犹豫,否则会祸及全家”—— 就是这句话,让杨坚下定决心,废了静帝建立隋朝。杨坚登基后,独孤伽罗虽然没临朝听政,却跟杨坚一起处理朝政,宫里人都叫他们 “二圣”,跟武则天和李治那对有点像,但独孤伽罗更注重 “辅佐”,不是 “夺权”。
独孤家的子弟也跟着沾光,独孤信的儿子独孤陀、独孤整都当了大官,不过独孤伽罗管得严,不让他们贪赃枉法。后来独孤伽罗去世,杨坚没了约束,开始沉迷美色,隋朝也慢慢出现问题;不过独孤氏集团的影响还在,直到唐朝建立,李渊因为娶了独孤家的女儿(元贞皇后),还得认独孤信当外公,张家的地位还是很稳。跟其他外戚集团 “盛极而亡” 不一样,独孤氏集团因为 “联姻三朝”,硬是从北周一直影响到唐朝,算是外戚里的 “长青树” 了。
前面说的外戚集团,再牛也只是 “皇帝的娘家人”,可武氏集团不一样 —— 他们直接把李家的天下改成了武家的,领头的就是武则天,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最早是唐太宗的才人,后来嫁给唐高宗李治,成了皇后。李治身体不好,经常让武则天帮着处理朝政,慢慢就形成了 “二圣临朝” 的局面。这时候武家就开始崛起了:武则天的哥哥武元庆、武元爽被封官,侄子武承嗣、武三思也跟着掌权。不过武则天比前面的吕后、窦太后狠多了 —— 她不光要掌权,还要当皇帝。
为了当皇帝,武则天先是打击反对她的大臣,连长孙无忌这样的老臣都被她逼死;又改革科举,提拔寒门子弟,让这些人支持自己;最后干脆把唐中宗、唐睿宗都废了,自己登基称帝,改国号为 “周”,成了武周的开国皇帝。这时候的武氏集团,就不是外戚了,而是皇族 —— 武承嗣、武三思都想当太子,继承武则天的皇位。
不过武则天晚年还是犯了难:传位给武家侄子,还是传位给李家儿子?最后在狄仁杰这些大臣的劝说下,她还是把皇位还给了儿子李显(唐中宗)。武则天一死,武氏集团就没了靠山,武三思虽然还想靠着跟韦皇后的关系掌权,可最后还是被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杀了,武氏集团也就此覆灭。不过不管怎么说,武氏集团能让外戚变成 “皇族”,这在历史上也是独一份。
咱们再说说明代的张氏集团 —— 这家人跟之前的外戚都不一样,既不跋扈也不贪财,反而靠着 “贤能” 帮明朝撑过了一段好日子。领头的张皇后,是明仁宗朱高炽的老婆,明宣宗朱瞻基的妈,明英宗朱祁镇的奶奶,历经三朝,是明代最有威望的太后之一。
张氏集团的发家,靠的不是 “临朝听政” 的狠劲,而是 “帮着皇帝把事做好”。明仁宗在位只有十个月就死了,宣宗继位时才二十七岁,张皇后虽然没直接掌权,却每天陪着宣宗处理朝政,教他怎么分辨忠奸;宣宗信任她,连提拔大臣都要先问她的意见,她就推荐 “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些贤臣,还特意叮嘱宣宗 “别让外戚干政太甚”—— 所以张家虽然是外戚,却只有张皇后的弟弟张辅一个人掌权,而且张辅是靠真本事:早年跟着朱棣打靖难之役,后来又平定安南(现在的越南),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就算不当外戚,也是朝廷重臣。
宣宗死的时候,英宗才九岁,张皇后成了张太后,大臣们都劝她 “垂帘听政”,她却坚决不同意,说 “后宫不能干政,让大臣们好好辅佐皇帝就行”。不过她也没不管事,每天早上都亲自送英宗去上朝,盯着大臣们办事,还特意把太监王振叫过来骂了一顿,让他别敢乱插手朝政。那几年,张太后管着后宫,张辅和 “三杨” 管着朝堂,明朝延续了 “仁宣之治” 的好日子,老百姓都夸 “张太后贤德,张家不揽权”。
可张太后一死,情况就变了。王振没了约束,开始专权乱政,英宗后来还听了王振的话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被俘,明朝差点亡国。说起来,张氏集团是明代少有的 “善始善终” 的外戚 —— 张辅最后战死在土木堡,也算尽了忠,张家子弟后来也没被清算,这在历史上的外戚里,算是相当难得的结局了。
咱们最后说的,是离咱们最近的那拉氏集团,领头的就是慈禧太后 —— 咸丰皇帝的老婆,同治皇帝的妈,光绪皇帝的 “亲爸爸”(清代皇帝对慈禧的称呼)。
咸丰皇帝死的时候,同治才六岁,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 “辛酉政变”,杀了咸丰留下的八个辅政大臣,开始 “垂帘听政”。这时候那拉氏集团就起来了:慈禧的弟弟桂祥被封为三等承恩公,虽然没多大本事,却也当了镶黄旗蒙古都统;慈禧的亲信荣禄(虽然不是那拉氏,但算是慈禧的 “自己人”)当了兵部尚书、直隶总督,手里握着兵权。
慈禧掌权四十多年,经历了同治、光绪两朝,那拉氏集团也跟着风光了四十多年。不过这时候的清朝已经不行了,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列强侵略,慈禧虽然也支持过洋务运动,想让清朝变强,可骨子里还是保守 —— 怕变法动摇自己的权力,就把光绪皇帝软禁起来,杀了谭嗣同这些维新派;后来又跟义和团合作,想对抗列强,结果引发了 “庚子国难”,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带着光绪逃到西安,最后还是靠割地赔款才了事。
1908 年慈禧死了,那拉氏集团也就没了主心骨。三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溥仪退位,清朝灭亡,那拉氏集团也跟着退出了历史舞台。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掌权的外戚集团,那拉氏集团的兴衰,也正好见证了一个王朝的灭亡,算是给外戚专权的历史,画了个句号。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