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希伯(1897—1941),中译全名汉斯·希伯,笔名亚细亚人,德国人。1897年6月13日出生在原奥匈帝国的克拉科夫(现属波兰),后定居德国,读大学,加入德国共产党。他钟爱新闻事业,很早就向往具有悠久文明史的中国。
汉斯.希伯
希伯(1897—1941),中译全名汉斯·希伯,笔名亚细亚人,德国人。1897年6月13日出生在原奥匈帝国的克拉科夫(现属波兰),后定居德国,读大学,加入德国共产党。他钟爱新闻事业,很早就向往具有悠久文明史的中国。
当1925年中国发生“五卅”惨案,随之掀起大革命浪潮时,他即以一个新闻记者的敏锐眼光,想探求这神秘的国度到底发生了什么,于是便告别亲友,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首先到达上海,随即深入调查“五卅”惨案的真相以及工人运动的情况。之后南下广州,满怀激情地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的北伐部队,是第一个参加北伐军的第一个外国人,并被派往总政治部工作,担任英文刊物《中国通讯》的编辑。对于编辑工作,他倾注心血,认真负责,博得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
1927年,目睹中国大革命因蒋介石集团背叛而失败的现实,希伯怀着复杂和悲愤的心情返回欧洲。之后仍时刻关心中国的革命问题,并把自己在华期间所撰写的文章等,汇编成《从广州到上海(1926-1927)》一书,译成德文,于1928年2月在柏林出版。
1932年秋,心系中国的希伯再度来华并定居上海,不久,他的新婚妻子秋迪也来到中国。在上海,他和史沫特菜、马海德、路易·艾黎等一些国际友人,还组织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共同研究中国的形势。此前,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已经发生,中国东北地区沦丧敌手,而在1932年,因日本挑衅而爆发的“一二八”抗战就发生在上海。对于日本的侵略,他坚决反对并予以痛斥,对于中国军队的抗战行动则予以同情和支持。此后的五年间(1934年曾回欧洲半年),他在上海广泛活动,在美国《太平洋事务》《亚细亚杂志》和德国《世界舞台》等多种报刊上,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和远东问题的文章,成为世界著名的反法西斯政论家。
毛泽东接见希伯
1937年7月,希伯所期盼的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终于爆发,这使他激动不已。1938年春,为了如实报道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和根据地情况,他经武汉辗转来到延安,受到中共领袖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并就中国抗战问题诚恳交谈。同时,他还采访了周恩来等重要领导人,对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团结抗战方略,有了比较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1939年2月,希伯以美国太平洋国际学会《太平洋事务》月刊记者的身份,从上海来到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采访了正在这里视察工作的周恩来以及新四军军长叶挺等将领。3月7日,还聆听了周恩来在军部礼堂所作的报告。不久,发表了《周恩来论抗日战争的新阶段》的文章,报道了周恩来所作报告的要点。这次采访结束以后,他便回到上海,就新四军的英勇抗战写了多篇报道,热情宣传新四军的抗战事迹。
1941年1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皖南发动事变,突然袭击遵令北移的新四军。希伯对此无比气愤,公开撰文,称叶挺“是一位争取中国的民族自由和民主进步事业的忠诚战士”,要求国民党当局立即予以释放,并停止对新四军与八路军的一切进攻;同时,还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人民报道“皖南事变”的真相。5月,希伯夫妇乔装成医生和护士,到达新四军所开创的苏北抗日根据地,采访新四军政委刘少奇、代军长陈毅等。在苏北期间,他亲历亲见根据地广大军民的抗战热情和行动,仅用几个月时间,就撰成约8万字的《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书稿。另外,还撰写了多篇报道,在《亚美评论》上发表。这些报道对各国人民正确认识共产党的团结抗战主张,正确认识在敌后英勇作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揭穿蒋介石集团诬蔑新四军的种种斓言,起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通过这次采访,希伯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敌后抗战的了解,但他仍不满足,决定继续北上,到八路军所创建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去采访。于是,他谢绝根据地领导的好意劝阻,在警卫人员护送下,历尽艰险,顺利到达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滨海区。
1941年9月12日、在滨海区八路军第115师师部,希伯受到师首长和官兵们的热烈欢迎。10月4日,根据地还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会。他曾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和感受:“我真像明星!人们追着我,围着我,一双双友善的眼睛望着我,仿佛我是一个天外来客,而我却有一种到家了的亲切感。能和山东的抗日军民见面我很荣幸实现了我的愿望!
在滨海,希伯采访了第115师政委罗荣桓以及许多的干部和群众,参加了一些集会。他白天忙着采访,晚上赶着撰稿,夜半时分,仍不知疲倦地敲打着打字机。不到两个月,他以其亲身经历写出《在日本占领区的旅行》《八路军在山东》《为收复山东而斗争》等长篇通讯报道。此外,他还以所见所闻的新的材料,补充、修改了《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一书。在这些作品中,他旗帜鲜明地表示:“如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坚持抗战,中国的抗战能坚持到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1941年11月初,日军5万余人分路向山东根据地之沂蒙山区合围袭击。八路军第115师决定挺进沂蒙山区,并为安全计,恳请希伯暂时转移到一个安全地点,但他谢绝说:“这正是需要我的时刻,我要和战士们在一起,并把这一斗争的壮烈事迹报道给全世界反法西斯的人民。”于是,他随军当夜涉险穿过敌人封锁线,次日清晨便安抵沂蒙山下。
一到沂蒙山区,希伯就主动去找根据地有关组织和群众,采访他们的抗日活动和生产情况。他很乐意和群众交谈,有时还为群众碾米,为孩子们治病,听孩子们唱抗日歌曲。望着这位和蔼可亲的大个洋人,孩子们都亲切地喊他“老希大爷”。在生活上,他也是不怕艰苦,同大家一样,经常吃干煎饼。有时部队打仗,他也照样急行军,至于喝不上水,吃不上饭,他也没有丝毫怨言和畏难情绪。行军中,师首长给他配了一匹枣红马,但他谢绝“享受”。他不但穿着八路军的灰棉军装,佩带短枪,和大家一起行军、战斗,而且还很快学会了利用地形地物掩护进行射击等基本知识,熟悉了行军规则和夜间联络信号。此时的他,已完全融入八路军的行列中,并赢得了“外国八路”的昵称。
11月5日,出现了紧急情况。日军以数万人的优势兵力突然包围了第115师师部山东分局领导机关和师特务营共5000余人,妄图一举歼灭之。自傍晚开始的突围行动中,由于指挥得当,部队一枪未放,无一伤亡,一夜之间就迅速隐蔽地突破敌人封锁线,跳出了敌人视为铁桶一般的严密包围圈,至6日挑晓到达预定地点。希俗激动地向罗荣桓政委致贺,之后又写下了《无声的战斗》通讯稿,生动地播逃了送次突围的精彩场景。正是在这血与火的斗争中,他变得越来越坚强。当然。他也不忘自己的记者身份,遇有战斗间隙,他就坐在石头上,以腿当桌,快速写作。他要记录下历史的瞬间,要向全世界报告八路军的英勇抗敌事迹。
11月下旬,沂蒙山飘起了小雪,日军更进一步加紧对根据地的“扫荡”。29日晚。希伯所在的部队在沂南、费县交界处与敌人遭遇。根据敌情变化,部队决定分散开来。各自为战。希伯随第2梯队行动。30日,第2梯队在东蒙群山中的大青山再与敌人遭遇,并被敌重重包围。第2梯队仅有一个连的兵力,而日军竟出动一个混成旅团。敌我力量极为悬殊。梯队领导决定部队分成三个分队突围,并安排希伯随一分队先走。但他不肯。待一分队冲出敌围后,领导又动员他随二分队突围,他仍然不肯,坚决表示要“战斗到底”。
于是,希伯毅然拿起手枪,加入到最后突围的三分队中去。战斗在激烈进行,他的翻译和警卫人员先后倒下,许多干部和战士负伤、牺牲。但他毫不退却,不断地举枪向敌射击。身上多处负伤,仍努力地坚持战斗,最后终于悲壮地倒在了大青山下,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时年44岁。之后,根据地军民立碑纪念希伯烈士,碑上刻着罗荣桓等题写的“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的题词。
来源:天有余而补不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