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的阳光洒在湟中区连片的红菜薹田里,嫩绿的叶片上滚动着晶莹的水珠。田埂间,银色的滴灌带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每一株作物根部,清澈的水肥溶液正顺着管道精准滴入土壤。远处,固定式泵房内的智能控制系统嗡嗡运转,屏幕上的数据实时跳动——在这里,科技正“润”出冷凉蔬菜的大
科技“润”出冷凉蔬菜丰收景
——探寻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系列报道之五
8月的阳光洒在湟中区连片的红菜薹田里,嫩绿的叶片上滚动着晶莹的水珠。田埂间,银色的滴灌带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每一株作物根部,清澈的水肥溶液正顺着管道精准滴入土壤。远处,固定式泵房内的智能控制系统嗡嗡运转,屏幕上的数据实时跳动——在这里,科技正“润”出冷凉蔬菜的大好丰收景!
浇地不再“靠力气”
“以前6个人一天只能浇10亩地,现在1个人就能管30亩!”龙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钟光言蹲在田边向记者介绍到,“水肥直接送到根上,连叶子都透着精神!”
钟光言的感慨,道出了湟中区众多农户的心声。2024年,湟中区在露地蔬菜中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2000亩,覆盖菜薹、红笋、甘蓝、西芹等品种;设施蔬菜除种植叶菜类外,其他精细蔬菜种植全部示范应用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面积达2万亩。
8月13日,记者走进龙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基地,这里有600亩实施水肥一体化项目。智能系统24小时不间断运行,白班夜班各一人值守,就能完成过去数十人才能完成的灌溉施肥任务。“以前大水漫灌,半夜要起来调阀门,现在条条滴灌带在田间铺展,精准灌溉、水肥同施,省心又省力!”
“这地啊,现在成了‘聪明地’!”算起经济账,水肥一体化模式可省了不少成本。相比传统灌溉施肥方式,采用水肥一体化模式可实现“五个目标”:即省地10%、减肥20%、减药30%、节水40%、省工50%,从而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这种模式能够大幅降低用水和用肥成本,节约水资源,减少肥料浪费,节省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经测产,湟中区拦隆口镇班仲营村的红笋亩产达4750公斤,较传统方式增产18.75%。
2025年,湟中区实施4200亩露地蔬菜水肥一体化项目,覆盖胡萝卜、菜薹、葱、大蒜等冷凉蔬菜,使每亩地水肥利用率提高30%,让更多农户搭上科技增收快车。
农作物吃上“精准营养餐”
作为露地蔬菜水肥一体化示范区,龙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有两个固定式的泵房,在这里,经精心调配、混合均匀的水肥溶液,顺着如蛛网般密布的管网欢快流淌,一路“奔赴”田间地头。
“以前施肥需要通过喷雾器打到叶面上,现在肥料直达根系,水肥顺着小孔慢慢渗,吸收效率大大提高。根吃得好、长得壮,叶子长势也更好!”湟中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巴三姐说,“系统会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进行调整,菜薹缓苗期需要多补水,需肥期则要精准补肥。”这种“精准投喂”模式,不仅让作物长得更健壮,还显著提升了蔬菜的品质和产量。“现在不仅浇地轻松,菜薹产量也提高了不少,我们这的红菜薹预计亩产能达到3000斤左右!”钟光言说道。
科技赋能助力产业升级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正助力湟中冷凉蔬菜闯出大市场!依托高原气候冷凉、病虫害少的优势,当地蔬菜畅销全国,成为群众增收的“金钥匙”。仅仅是钟光言种植的红菜薹,目前就已发往深圳、东莞、长沙等多个地区。
各项技术的应用,让西宁的冷凉蔬菜既有“高原味”,更有“科技范”!
据了解,目前湟中区通过“智慧农场建设+农机设备普及+科研合作”,推动蔬菜种植向机械化、智能化转型。2025年在拦隆口镇班仲营村建设智慧农场,实现多项无人作业,预计人工成本降低20%,收益提升30%左右;同时,田间广泛应用机械深翻换茬机、多功能蔬菜播种机等先进农机,提高种植效率。此外,湟中区还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化合作,在李家山镇新添堡村引入2台智慧云仓并投产。该设备可减少病虫害、保障食用菌品质,降低水电成本。
从“汗滴禾下土”到“科技种好田”,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科技正以润物无声的力量重塑着每一寸土地——产量高了,品质优了,成本降了!这片曾以“冷凉”为名的土地,如今因“智慧”而滚烫,因创新而生机勃发……
监制:刘幸海
责编:马靖
编辑:杨建民、张萍
来源:夏都西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