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展播(清明篇):乡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4 14:44 1

摘要: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宛如古人留下的一则寓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2006年,清明节首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人看来,清明并非仅仅指清明节当天,而是一个节令周期。人们更喜欢用清明时节来表述这个独特的节令。当桃花荼蘼,杏花当红,梨花正盛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宛如古人留下的一则寓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2006年,清明节首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人看来,清明并非仅仅指清明节当天,而是一个节令周期。人们更喜欢用清明时节来表述这个独特的节令。当桃花荼蘼,杏花当红,梨花正盛,当青青野草蓬勃而生,河畔垂柳稚嫩的小芽儿渐渐化作朦胧的新绿,当逝去的亲人被春天召唤着频频入梦……清明到了。

此时大地回春,春花争艳,一年一度地为人们开启了一个感知人间草木、倾听生命欢歌的新世界。古老的农耕古国,历来对清明格外重视,相应的民间习俗也非常丰富。秦代以来,墓祭成为清明期间不可或缺的礼仪和民俗活动。通过添土除草,打扫修理墓地,中国人与先人保持着和谐关系。在唐宋时期,清明祭扫形成礼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河南新郑黄帝故里的拜祖大典、陕西黄陵县祭拜轩辕黄帝,还是民间普通人家的祭扫,又多了些文化气象。百姓人家或献芬芳花束,或植嫩绿柳条,或捧读先人遗留的家书,聆听先辈慈音,追忆先贤旧影;有些家庭还会开展家庭追思、网上祭扫、集体公祭,思故、念亲,温习祖上训示,如先人尚在面前。

从释怀寄情、哀而不伤的墓祭,到“游子寻春半出城”的踏青,无不体现着乐观豁达的中国人面对生命轮回时阴阳和谐的文化传统。因此,清明是宁静的,也是喧闹的,是深沉的,也是热烈的,它更像是一个洋溢着人间烟火气息的祥和假日。仿佛就是为了让人们暂离忙碌与奔波,在清明时节与念念不忘的故人、身边珍爱的亲人、遥相致意的友人相聚、诉说,或者携手踏青,又或者默默相对共享片刻安宁。清明,是团聚的时刻,不分天上人间。

岁月轮回,遂有光阴递嬗;万物兴替,遂有生命不息。

这或许正是延续了三千多年的清明这个古老节气以及清明节这个特别的节日蕴含的人生哲学。清明节包含的传统文化之美,正潜移默化地融入每个中国人心中,堪称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纽带,同时也让中华文明的古老传统跟随时代变迁完成新陈代谢。清明,是中国人厚植心中的一片绿,也是对世界和平、和睦、和谐的美好祝愿。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来源:云南新闻广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