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设置该奖项,是国科大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并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国科
中国科学院大学“立德树人”奖
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
最高荣誉奖项
面向长期奉献在
教书育人一线岗位上的
中国科学院教学科研人员
专门表彰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方面
取得卓越成就的优秀教师
设置该奖项,是国科大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并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国科大通过设立“立德树人”奖,选树优秀教师典型,旨在弘扬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教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值此全国第41个教师节之际
中国科学院大学首届“立德树人”奖
获得者正式揭晓!
点击播放
01 郑度
郑度秉持“理论基础与实践创新并重”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地理知识体系,又要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他创造性地将生态环境问题引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科研能力,同时强调“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要求学生深入野外考察,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培养服务国家需求的真才实学。
由郑度主编的《现代地理学》等教材专著,已成为自然地理课程的经典教辅,惠及无数师生。他培养的学生在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系统保护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既推动学科发展,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这些人才中,多人成为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土地管理、水资源利用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
郑度以“扎实理论+国际视野+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复合型专业人才。他鼓励学生参与国家重大项目攻关,其学生在青藏高原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气候变化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指导学生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郑度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深厚的教育情怀和卓越的学术造诣,为我国地理学科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及科技人才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型科学家”。
获奖者著作
02
李家春
李家春自1980年起执教,坚守讲台45年,开设《数学物理中的渐近方法》《力学综合基础课》等精品课程,亲编讲义课件,培养科学教育界英才无数。他倡导“科教融合”,践行“偶像-兴趣-事业”育人理念,注重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构建全面知识架构,强调科研创新与工程实践结合。80多岁高龄仍站讲台,师德风范堪称楷模。
他领军坡面流动力学研究,证实滚波存在并建模,揭示土壤侵蚀机制,为防灾减灾提供理论支撑。他心系国家战略,致力于流体力学与环境、海洋工程交叉领域研究,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
李家春以赤子之心践行科学报国,用毕生心血培育桃李芬芳,其科研成就与教育情怀交相辉映,为我国力学事业与教育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当代科学家的杰出典范,青年学子的精神灯塔。
获奖者著作
03 陈润生
陈润生自1988年起在学校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30年如一日坚守教学一线,累计培养逾万名研究生。其课程以“前沿性、系统性、趣味性”著称,获评中国科学院大学精品课程、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成为国内生物信息学教育的标杆。
面对新兴学科教材匮乏的困境,陈润生从课程初期便着手整理教学讲义,逐步形成完整教学体系。为普及学科知识,他主编科普读物《基因的故事》,以通俗语言阐释复杂理论,获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他创新教学方式,将生物信息学方法与实际科研问题结合,通过案例教学直观展现学科优势,激发学生兴趣。随着学科交叉趋势增强,他主动扩展知识领域,针对不同背景学生调整授课内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化解专业知识壁垒,深受学生喜爱。
陈润生始终践行“教研相长”理念,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以教学实践启迪科研方向。他主持的非编码RNA研究不仅拓展了学科边界,更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其开创的生物信息学教育模式,为我国新兴学科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30年来,他培养的大批专业人才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骨干力量,其学术精神与教育情怀深刻影响着中国生物信息学的未来。
获奖者著作
04 秦大河
秦大河始终注重将国际前沿知识融入教育教学,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他带领和推荐中国科学家参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等国际活动,显著提升了中国科学家在国际气候变化领域的影响力。他亲自组建了国际首个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冰冻圈学科建设走向世界前沿。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学生已成长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部分人还担任了国际学术组织的核心成员或负责人。
秦大河组织国内顶尖科学家团队授课,高标准、严要求,每年召开教学研讨会,结合学生反馈改进教学方式和内容。他注重教材编写,编纂了国际上第一本系统阐述冰冻圈科学的专业书籍《冰冻圈科学概论》,荣获教育部首届高等教育类教材特等奖,并出版了《冰冻圈词汇》《冰冻圈辞典》等工具书及14本冰冻圈系列丛书。此外,他开设了国内首门系统讲授气候变化科学的课程《气候变化科学概论》,编写了配套教材及系列丛书,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冰冻圈和气候变化科学教育教学体系。《冰冻圈科学概论》和《气候变化科学概论》等课程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开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示范效果。
秦大河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教学,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他积极落实“三说”要求,推动新时代人才培养。指导的多名学生获得中国科学院优博论文,省部级、国家级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优秀科普作品。
秦大河以卓越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为中国冰冻圈科学和气候变化的发展科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人才,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获奖者著作
05 李永舫
李永舫是一位在科研与教育领域均作出卓越贡献的教师、导师。他秉持“热爱+用心+努力+认真=成功”的理念,将其融入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化学人才。
在教学中,李永舫注重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科研成果相结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他创新性地将化学专业英语融入教学,为学生未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其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多次获评优秀,展现了其教学理念的显著成效。
在研究生培养中,他倡导“学术民主、注重身教”,营造轻松和谐的科研氛围,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博士生中多人斩获“院长奖特别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等荣誉,他本人也三度(2018、2020、2021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24年,博士生卓红梅在亚太研究生学术论坛中获评优秀报告,李永舫因此被美国化学会授予“杰出研究导师”。
李永舫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深刻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为我国化学教育与科研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获奖者著作
06
吴一戎
吴一戎始终秉持“教育是个良心活”的理念,强调教育应让学生“感受被爱,学会爱他人、爱社会”。创新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在课程建设上,开设《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概论》等4门核心课程,亲自主编教材并授课,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教学模式上,首创“三督导”机制(课前试讲、课中督导、课后辅导),建立双向选择招生与论文双盲评审制度,显著提升培养质量;在实践创新上,开创“三同”劳动教育基地,组织研究生参与秋收扶贫等实践活动,培育家国情怀,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吴一戎始终践行“教育即传递爱”的理念,将立德树人融入育人全程。作为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他牵头学院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主持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获第五轮学科评估双A+,并完成电子信息博士专业学位增列,为学校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探索新模式。吴一戎倡导“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鼓励学生立足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他提出以国家任务牵引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将科研项目与学位论文结合,锻炼学生攻坚能力,已孵化出多个前沿技术创新团队,为国家空天信息领域输送了数百名领军人才。主持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期间,带领研究生参与关键技术攻关,培养出多名国家重大型号任务总师、国家级科技奖获得者。其指导的研究生中,10余人次获中国科学院长特别奖、国家奖学金等荣誉。
获奖者著作
07 席南华
席南华深入调研国际顶尖高校课程体系,结合国情与校情,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构建了创新的本科数学培养体系。他倡导小班化、多班次教学模式,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并组建顶尖教学团队,践行“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教育使命。其主编的《基础代数》三卷本教材,广受师生赞誉,成为高校重要教学参考。
科研育人双轮驱动,席南华带领团队屡创佳绩,其指导的学生多人斩获陈景润奖等国际荣誉。他牵头的教学改革项目荣获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北京市一等奖,所率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席南华还积极推动院校合作,共建华罗庚数学英才班,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路径。他身体力行参与科普教育,主编《认识数学》丛书,激发青少年数学兴趣。以学术深度培育教育高度,用科研前沿拓展教学边界,生动诠释了科学家与教育家的双重担当。
从代数群研究到数学教育革新,席南华以赤子之心深耕教坛,用战略眼光布局人才生态,为我国数学事业薪火相传书写了动人篇章。
获奖者著作
08 郭田德
郭田德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强调课程思政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在《组合优化》课程中,他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培养辩证思维和创新意识,该课程被评为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深受学生好评。
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领军人物,郭田德主持制定了“四个面向、五育并举、强化质量管理、促进持续发展”的改革总原则,推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相结合。他提出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八类课程分类,涵盖公共必修课、学科核心课、专业课等,注重课程的规划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校完成60个一级学科5000余门课程的建设工作,为国家高精尖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基础。
郭田德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指导学生在指纹识别系统和渗流理论等领域取得重要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内奖项。他培养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遍布高校、央企、国企及科技企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此外,郭田德还参与起草了《数学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为我国数学学科学位标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并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家组成员,负责复杂系统研究方向的规划与实施。他以卓越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科研实践,为我国高等教育和数学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获奖者著作
09 吕才典
吕才典以创新教学方法和显著育人成效广受赞誉。他突破传统照本宣科模式,将前沿科研成果融入课堂,通过重现物理规律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科研思维与探索能力。为提升教学效果,他革新教学方式,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形式,既保障知识系统性,又增强课堂互动性。在教学中,他巧妙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讲述量子力学发展史时同步介绍我国科学先驱事迹,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双融合。
其教学成就获得多方认可:2002年首开《粒子物理》课程即获优良课程奖;所授《原子物理学》课程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课程,本人获评优秀公共课主讲教师;2018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首届李佩优秀教师奖,2022年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并作为核心成员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主持的教学改革项目获2017年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开发的精品数字课程有效推动了教学模式创新。
吕才典与肖振军合著的《粒子物理学导论》已成为该领域重要教材,主编的习题题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力支撑。作为博士生导师,他培养的学生中有7人晋升为高校正教授,多人获国家级人才计划支持,展现了卓越的人才培养能力。
吕才典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者情怀,在粒子物理学教育领域持续耕耘,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学教育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获奖者著作
10 郑阳恒
郑阳恒深耕教学一线,为研究生讲授《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课程,推动研究生教学体系改革,首创《前沿讨论课》,助力学生从理论学习向科研实践转型。2014年学校招收首届本科生后,他担任《原子物理学》课程带头人,组建跨研究所教学团队,将前沿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他主导的“科教融合”模式有效整合中国科学院科研资源,构建了特色本科培养体系。
郑阳恒教授带领团队深度参与国际重大科研项目。2022年,其团队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LHCb实验中主导发现两个新四夸克态粒子,成果获国际同行高度评价,团队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数据处理中发挥核心作用。他注重科研与教学结合,推动本硕博课程贯通、小班化授课等改革,助力物理专业2019年入选教育部拔尖计划2.0及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郑阳恒践行“理论实验结合”理念,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他每周召开本科生组会,推动学生参与前沿课题研究,指导学生李培荣获中国科学院优博论文奖,所指导团队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其教学改革举措显著提升育人质量,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等荣誉,为物理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作出突出贡献。
立德
是“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奉献
是“经师明道、人师铸魂”的坚守
树人
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
是“待硕果结满希望枝头上”的耕耘
承“科教融合”之志
以“协同创新”为翼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让我们共同
向首届“立德树人”奖的获奖教师
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一起阅读科学
来源:科学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