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青岛市创新推出了以思政课程为主渠道、多育融合创新、校家社协同、线下线上一体的立德树人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时时、处处、人人”育人的全环境立德树人体系。
近年来,青岛市创新推出了以思政课程为主渠道、多育融合创新、校家社协同、线下线上一体的立德树人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时时、处处、人人”育人的全环境立德树人体系。
突出思政课程创新,拓宽教育资源供给
一是立足课堂主阵地,强化大中小学一体发力。强化大学专业力量引领,成立“青岛市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指导中心”和“青岛市教育系统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宣讲指导中心”,加强课题研究、比赛竞赛、师资培训等指导,建立10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常态化开展理论讲座、集体备课、教学展示等活动,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设立“全环境立德树人大讲堂”,建设“多彩课堂”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品牌,宣讲课程覆盖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个方面。二是发挥地缘优势,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统筹红色教育、历史文化、科技创新、职业体验等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行走齐鲁”十大主题研学游径线路设计和内容研发,挂牌161个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实现全市中小学生研学全覆盖;全面加强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增强学生社会体验和实践能力,研发推出陶艺、布艺等近800学时劳动创新课程。三是打造红蓝双色课程,培育教育特色。擦亮红色教育育人底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举办青岛市大中小学“强国复兴有我”活动、“光影里的中国红”——爱国主义影片赏析主题班会和“打卡红色地标”活动,传承红色基因;打造蓝色海洋教育育人品牌,推动“海洋+科学”课程开发,加强海洋文化教育实践,中小学全面开设蓝色海洋教育课程,连续举办10届中小学生海洋文化节,开展海洋知识竞赛、举办海洋科普讲座、海洋绘画比赛等系列活动,建成50所高水平海洋教育特色学校。
突出多育融合创新,扩大教育集聚效应
一是德育与美育结合,提升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实施美育浸润行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实施为抓手,从掌握“一项艺术才能”“演唱一支歌曲”“进行一次演讲”等入手,培养学生艺术特长爱好,全市建成中小学生艺术团5000余个,连续举办35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连续3年成功举办青岛高校大学生艺术节,在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青岛中小学生获得艺术表演类项目一等奖8个。二是德育与法治结合,夯实思想底线红线。组织青少年法治教育联盟,发挥政法单位专业力量优势,采取法治副校长进校园、中小学生进政法机关“双走进”形式,办好中小学法治知识课、宪法教育课、法治体验课和以案释法课,推出了校园法治文化节,定期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微视频大赛、模拟法庭大赛等,组织学生走进法院、检察院、人大、律师事务所,形成一节多赛四走进品牌。从乡村学校破题,启动青年律师法治志愿服务工程,组织60家律师事务所和120名青年律师与乡村中小学结对,为乡村学生成长提供了法治保障,2024年青岛市多名学生在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中获一、二等奖。三是德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强化难点问题解决。立足学校主导,编写并下发了小、初、普高、职高共4学段85节的《青岛市心理健康健康课程系列参考教案》,开展“校长听评一节心理健康课”,切实提升课程质量。强化多元协同,建立精神卫生专家进校园和心理教师进医院“双进”机制,配备心理副校长,做好中小学生心理筛查,实施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等十项措施,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模式。推进学生评价改革攻坚,推出多维度、多渠道收集学生日常表现情况,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措施,开展“每天阳光大课间活动一小时”“课后锻炼一小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帮助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
突出育人网络搭建,形成教育闭环链条
一是创新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学校育人基础。先后出台《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推进实施中小学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加强青岛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干部及教师培训,举办首届青岛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强化以赛促教,不断提升思政课专业化水平。2024年全省思政课教学比赛中青岛市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28节法治课程获评省“法治好课”。二是创新家庭教育资源供给形式,构建校家协同育人网络。以推进家庭教育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以青岛家庭教育教材《陪伴成长——青岛市中小学生家长手册》为重点,上线“爱润成长”APP,并联合青岛广播电视台录制开展“家长开学第一课”“教子有方”“家庭教育之声”等节目,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可提供3000余节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成立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单独设立家庭教育优质课、公开课,调动班主任研究家庭教育的积极性,以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为重点,积极推广以班主任为授课主体、家长全面参与讨论的互帮互助式教学新模式,上好每学期8学时家庭教育课,获评省优秀家长学校5所。三是创新网络素养教育,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全面开设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举办校园“网络文化节”,开展“网络安全进校园”“共筑网络安全 共享网络文明”主题宣讲等活动,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教育。常态化开展“清朗”系列治理和“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进校园”等活动,重点清理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和不良信息,织密社会共防网络;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预防和干预,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青岛教育e平台等资源,建强网上育人新阵地。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