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某车企推出的一款新车成了全网热议的焦点。不是因为技术多牛,而是因为“翻车”翻得太彻底——车主们集体吐槽:车机系统卡成PPT、续航虚标到离谱、售后客服只会“甩锅”。更魔幻的是,这家车企成立没几年,技术积累薄弱,却敢喊出“颠覆行业”的口号;而买车的不少是跟风
最近,某车企推出的一款新车成了全网热议的焦点。不是因为技术多牛,而是因为“翻车”翻得太彻底——车主们集体吐槽:车机系统卡成PPT、续航虚标到离谱、售后客服只会“甩锅”。更魔幻的是,这家车企成立没几年,技术积累薄弱,却敢喊出“颠覆行业”的口号;而买车的不少是跟风的年轻人,冲着“颜值”和“网红营销”就下了单。结果呢?车主的维权群比车主群还热闹。
网友戏称这是“三不”组合:不成熟的企业*,造了不成熟的车,卖给了不成熟的消费者。一场本该是“双向奔赴”的买卖,硬生生演成了“互相伤害”的闹剧。
这事儿听起来荒唐,但细想全是“行业通病”。
1. 企业:PPT造车,拿消费者当“小白鼠”?
这家车企的套路很眼熟:发布会吹得天花乱坠,“媲美百万豪车”“续航碾压友商”,结果交付后车主发现连基础功能都BUG频出。更恶心的是,面对投诉,企业要么装死,要么甩出一句“后续OTA升级”——合着车主花真金白银买的不是车,而是“付费测试员”资格?
技术不成熟可以理解,但拿消费者当韭菜割不能忍!车企的底气哪来的?无非是吃准了国内市场监管不严、维权成本高。反正车卖出去了,钱到手了,至于口碑?大不了换个马甲再来一轮。
2. 消费者:为“网红效应”买单,活该被坑?
不得不说,部分车主也“贡献”了这场闹剧。明明对车一窍不通,却因为博主种草、直播间抢购就冲动下单。有人连“扭矩”“电池类型”是啥都不知道,却敢贷款买一辆“期货车”。等到发现问题,除了在网上骂街,连维权流程都搞不清楚。
谁没为“颜值”或“跟风”交过智商税?但车不是快消品,是关乎生命安全的大件!清醒点吧,别让车企的营销话术成了PUA你的工具。
3. 行业:劣币驱逐良币,谁在纵容“三不”乱象?
为什么这种车企能存活?因为市场还在为“浮躁”买单:
- 资本追捧“故事”:只要PPT够炫,就能融到资,谁在乎实际技术?
- 监管“慢半拍”:问题车能上市,说明准入标准形同虚设;
- 媒体推波助澜:车企充值测评,全网吹“性价比”,真相被淹没。
如果行业继续比谁更会吹牛、更会割韭菜,最后受伤的只有普通消费者——你永远不知道下一辆“工业垃圾”会不会砸到自己手里。
这场“三不”闹剧该醒醒了!
- 车企:请记住,用户不是你的试验田,拿不出靠谱产品就闭嘴;
- 消费者:用脚投票,拒绝为噱头买单,买车前多做功课;
- 监管层:该出手时就出手,别让“劣币”毁了整个行业信任。
最后问一句:你见过最离谱的“翻车”车企是哪家?评论区见!(顺便转发给那个正想买“网红车”的朋友,救他一命!)
来源:娜娜讲故事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