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劝诫:过了75的老人,宁可牙齿缺失,也别在这2种状态去镶牙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1 12:27 1

摘要:75岁以后,牙齿松了、掉了,是常事儿。门诊里坐着的一个个老爷子老太太,拎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掉下来的假牙,神情焦虑又无奈。他们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医生,我还能再镶回去吗?”

75岁以后,牙齿松了、掉了,是常事儿。门诊里坐着的一个个老爷子老太太,拎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掉下来的假牙,神情焦虑又无奈。他们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医生,我还能再镶回去吗?”

能不能镶,是一回事;应不应该镶,是另一回事。

今天想跟你掰扯清楚的是:有两种身体状态下,75岁以上的老人镶牙,可能不是“恢复咀嚼”的解决方案,而是“另一个病痛”的开端。有时候,宁可空着,也别硬上。

说句不好听的,真不是镶牙这事有多复杂,而是老年人的身体,已经不是年轻时那块地儿了,种什么都得看土质。

第一种状态,是认知功能减退

说白了,就是记性差、反应慢、话说到一半忘词儿、找不到回家的路,或是已经确诊为轻度认知障碍、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

这样的老人,不适合做活动假牙,更不适合做种植牙。

门诊里常见的画面是:子女掏钱、老人点头、医生操作,几天后戴上了活动假牙。结果不到一周,老人开始咳嗽、吞咽困难、说话不清,甚至夜里被假牙卡住喉咙。

原因就俩字:控制力

认知功能下降后,口腔协调能力也跟着变差。这就像一个喝醉酒的人拿筷子吃饭,总是夹不准。活动假牙需要精细的舌头、颊部、咽喉控制才能稳稳带住。可老人已经做不到了。假牙在嘴里就像个“活动炸弹”,一不留神,就可能滑进气管,引发吸入性肺炎

研究显示,认知障碍老年人使用假牙的脱落率是普通老人的2.7倍。《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年一项研究指出,认知障碍患者佩戴假牙后,因误吸导致肺炎的风险显著增加,且死亡率高达18%。

如果这个时候坚持种植牙,风险更大。全麻耐受能力下降、术中昏迷、术后感染、骨质吸收快……这都不是吓人的话,而是你我身边真实的病例。

这时候,最稳妥的做法,是保留能咀嚼的牙齿,放弃非必要的修复,改为软食、细食,避免假牙成为“嘴里的隐患”。

第二种状态,是严重慢性病失控期

心衰、糖尿病、慢阻肺、高血压脑病,只要处于不稳定阶段,哪怕老人自己说“我就想吃口排骨”,也别急着镶牙。

很多人以为牙是“局部工程”,但真不是。镶牙前得拍片、打麻药、磨牙、取模,有时还要拔牙或种钉。这些操作对健康人是小事,对病人就是全身应激刺激

拿种植牙来说,虽然听起来是“在牙槽骨上打钉子”,但实质是微创手术。就像在一堵老墙上打孔,还得保证既不裂缝又能承重。老人一旦骨质疏松、血糖飘忽、血压飙升,种完牙不是咀嚼改善,而是术后伤口不愈合,牙龈反复感染,甚至引发败血症。

2022年《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指出,75岁以上高龄老人中,糖尿病控制不佳患者的种植牙失败率高达38%,而术后感染率是正常群体的4倍。

高龄老人身体的恢复能力,早就不像年轻人那样“打一针就好”。一场小手术可能成为漫长病痛的起点

所以在严重慢病失控时段,哪怕牙掉了,也建议暂缓修复,先稳定基础病。等病情进入可控阶段,再评估是否适合假牙。

很多人问:那不镶牙,吃饭怎么办?

老年人真正需要的,不是咬碎坚果的牙,而是能安全进食、无痛咀嚼、不增加体力负担的口腔状态。镶牙不是唯一答案。

我们在临床上,常常建议75岁以上的老人,如果只缺少一两颗后牙,又没有明显咬合问题,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牙周治疗+局部辅助咀嚼器具来替代假牙。

如果老人身体状态稳定、认知清晰、口腔条件好,那镶牙是完全可以考虑的。但一定要量身定制,慎重评估,不可一刀切

还有一种常见误区,值得单独说一说:“早镶早好,拖久了不好镶”。这句话对年轻人可能成立,但对高龄老人,是极大的误导。

因为高龄老人身体变化快,今天还能接受操作,明天可能就跌倒住院了。今天能清楚表达不适,明天可能就开始意识模糊“早镶”带来的不一定是好处,而可能是未雨绸缪的风险

现实里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子女一厢情愿地认为“让爸妈能吃好点”,但忽略了“吃得安全、活得舒坦”才是更高的目标。

如果你家有老人超过75岁,准备镶牙,记住这三步排查法:

第一,认知状态清不清?能不能自己取戴假牙?能不能照顾口腔卫生?

第二,慢病控制稳不稳?血压、血糖有没有近期波动?有没有近期住院或急性发作?

第三,口腔基础好不好?牙槽骨萎缩了吗?牙龈炎症严重吗?有没有口干、舌麻、吞咽障碍?

三个“是”,再考虑镶牙。只要有一个“不确定”,都建议暂缓处理,先评估、再决策

镶牙这事,看起来是口腔科的活,实则是全科视角的综合判断。

它不是“牙的问题”,而是“人的整体状态”的反映。

我们不是不让老人镶牙,而是劝你别在身体负担最重的时候、在认知最混沌的时候、在风险最高的时候,做一个本可以等一等的决定。

有时候,真正的孝顺,不是“给爸妈镶一口好牙”,而是“陪他们一起评估,做对自己身体最友好的选择”。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琳,张强.高龄老年人种植义齿失败的风险因素分析[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2,57(5):321-325.
[2]刘海燕,赵玉.认知障碍老年人佩戴义齿的风险评估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12):902-906.
[3]陈立新,周建.高龄老年人义齿修复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探讨[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20,36(7):540-544.

来源:何医生健康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