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宣城自古就是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镇,这里享有江南名邑上郡等美誉,南朝刘宋元嘉九年(432)范晔在此任太守时著就了《后汉书》,建武二年(495)谢朓到此任太守后,开创了中国山水诗新时代,因此这里也被视为中国山水诗成熟地;清朝文坛最大的文派桐城派最是推崇宣城,戴名世
图源:宣城市档案馆馆藏 《宣城年鉴》
宣城自古就是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镇,这里享有江南名邑上郡等美誉,南朝刘宋元嘉九年(432)范晔在此任太守时著就了《后汉书》,建武二年(495)谢朓到此任太守后,开创了中国山水诗新时代,因此这里也被视为中国山水诗成熟地;清朝文坛最大的文派桐城派最是推崇宣城,戴名世曾称“吾江南文学礼义之邦,推宣城为最”。
这个千年郡府地的延续至今,也经历了较为曲折的过程,体现之一就是它的地名源头:最早出现的宣城县并不在今天宣城市境内而是在芜湖市的南陵县弋江镇;因此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来看,今天的宣城市也差点成为其他的名字,那么宣城这个地名是怎样从从青弋江畔迁移到到水阳江畔的呢?
西汉的宣城县和宛陵县
西汉初年设立宛陵县(另说由秦朝的爰陵县更名),治所在今宣州区;高祖四年(前203)始设宣城县,辖区包括了南陵县和池州市贵池区的局部,治所宣邑在今南陵县青弋江镇,宣城第一次成为我国县级区划的地名,以驻地宣邑而得名, 《韩诗传》记载“宣,显也”,源于这里早在春秋战国时就以吴楚名邑显扬于开发较晚的江南地区。
东汉建武元年(25年)重新布局整州县,宣城县被并入宛陵县(治今宣州区);中平年间恢复了宣城县的建制(另说三国东吴黄武初年以侯国身份恢复,后来国除为宣城县),治所仍在今青弋江镇;永和四年(139)在丹阳郡南部设立宣城郡,宣城县而得名;这是宣城第一次成为我国县级以上区划地名,遗憾的是如昙花一现,建和元年(147)忽就被废除了。
西晋·宣城县和宣城郡地图
西晋太康二年(281)析丹阳郡南部设置宣城郡,宣城第二次成为我国县级以上区划,其辖区包括了除明清时徽州府外的皖南地境;不过其附郭县在宛陵县(今宣城市宣州区),也导致了宣城县属于宣城郡而宣城郡却不治于宣城县这种同名不同驻的现象,这种局面在东晋及南北朝郡得以保留。
隋开皇九年(589年)宣城县并入宛陵县(今宣城市宣州区),故城因青弋江而改为青弋江镇;同时将宛陵县改为宣城县,今天宣城市域开始以之为名,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同年废除宣城郡并将南豫州沿用宣城之名而改名宣州,以宣城县为州治;《隋书•地理志》记载载宣州统宣城、泾县、南陵、秋浦、永世、绥安等6个县,其中宣城县辖区包含南陈时的怀安、宁国、当涂、逡遒等4县。
唐朝·宣城地图
这不仅是宣州第一次成为区划地名,而且也标志着宣城之名完成了从青弋江畔到如今水阳江畔的迁移,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这个过程也让宣城之名从芜湖市的南陵县迁到了宣城市。如果没有这次调整及后来的变动,今天的宣城市或许就是其他的名字了;后来宣城与宣州之间数次交替使用。
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宣州为宣城郡,唐武德三年改宣城郡为宣州,天宝元年(742)改宣州为宣城郡,至德二载(757年)宣城郡复名宣州;南宋乾道二年(1166),以是孝宗“潜邸”而将宣州升为宁国府,拉开了宁国府驻地不在宁国县而是宣城县的时代;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宁国府为宣城府,二十七年(1367)改宣州府为宁国府;宣城县均为附郭县。
南宋·宁国府和宣城县
1949年5月成立宣城专区,宣城再次以县级区划的身份出现并,同年7月从宣城县析置宣城市,作为专区、市、县的驻地;宣城的范围扩大到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宁国等地
1950年3月宣城市并入宣城县;6月宣城专区与芜当专区合并为宣城专区,宣城专区的辖区再次扩大。
1952年1月将宣城专区撤的辖区并入新成立的芜湖专区,宣城因此也失去了县级以上区划的身份。直到1980年2月芜湖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由芜湖市迁至宣城县并更名为宣城地区,宣城再次以县级以上区划出现并沿用至今。
南陵县弋江镇·摄影:曹字圣
1983年6月南陵县由宣城地区划入芜湖市,也让宣城这个地名是怎样从从青弋江畔迁移到到水阳江畔的局面最终确定下来。
1987年6月宣城县改为县级宣州市,让最早出现于西汉的宣城县因此消失,从此宣城在区划地名方面就专指如今宣城市管辖的1个区、4个县、2个县级市覆盖的1.2万平方公里的范围了。
来源:远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