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败坏到全球普及,一把普通的餐叉几乎撕裂了整个社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4 12:44 1

摘要:餐叉是全球餐桌上最常见的器具之一——如此普通、无害,以至于很少有人会对它多加思索。但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餐叉曾被谴责为颓废、道德败坏和社会傲慢的象征。

地球是一个奇迹

文化|全球

餐叉的问世最终变革了饮食文化,并让餐桌的社交秩序割裂。|国家地理图片集

餐叉是全球餐桌上最常见的器具之一——如此普通、无害,以至于很少有人会对它多加思索。但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餐叉曾被谴责为颓废、道德败坏和社会傲慢的象征。

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手指才是自然赋予人类的餐具。刀用来切肉,勺用来舀汤,但只有手才能完成进食的全过程。而餐叉,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餐叉的引入既反映了饮食文化和餐桌习惯的深刻变革,同时也加速了这一进程,”罗马的饮食人类学家露西亚·加拉索(Lucia Galasso)表示。它带来了一种更有节制、更精致的进食过程——但并非所有人都对此表示欢迎。

从被禁的工具到普及的餐具,餐叉的演变揭示了即使是最简单的物品也能拥有巨大的文化影响力。从拜占庭宫廷(Byzantine courts)引发争议的初次登场,到16世纪与意大利精英阶层的紧密关联,餐叉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丑闻、抵制和对变革的恐惧。它的出现不仅是烹饪领域的创新,更是一场重大的文化变革,对社会互动和餐饮仪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持续引发关于“文明”的辩论。

一幅创作于 19 世纪的亨利二世(1519-1559)肖像画。这位君主迎娶了凯瑟琳・德・美第奇 —— 一位推动餐叉普及的关键人物。|国家地理图片集

叉齿诞生前的时代

考古证据显示,类似餐叉的工具曾存在于古埃及、希腊和罗马,但它们主要用于烹饪和上菜,而非个人进食。例如,罗马宴会(Roman banquets)中常出现精美的银质餐具,但食客仍用手抓取大部分食物,偶尔使用刀或勺。

“数千年间,人类一直用手指将食物送入口中,”加拉索解释道,“或许正因如此,人们对餐叉的需求远不及刀和勺。事实上,它最晚出现,直到19世纪中叶才被广泛使用。

这种对手抓进食的偏好不仅出于实用,更源于文化传统。在欧洲各地,从共享盘中取食是普遍现象。人们用手和刀撕扯、分享食物,强化了餐桌上的亲密感和共同体验。

宗教领袖对餐叉与魔鬼三叉戟的相似性提出质疑。|国家地理图片集

尽管在古代文明中餐叉主要用于烹饪和上菜,但这种餐具后来在贵族阶层中的流行却引发了诸多争议。|国家地理图片集

餐叉与魔鬼三叉戟

餐叉首次引发重大争议是在11世纪

当时,拜占庭贵族玛丽亚·阿吉罗普乌拉公主(Princess Maria Argyropoula)嫁给了威尼斯总督(Venetian Doge)的儿子。在奢华的婚宴上,玛丽亚拿出一把华丽的双齿金叉,用它将食物送入口中。

此事发生后不久,一位威尼斯神职人员(Venetian clergyman)在一场激烈的布道中公开谴责了她的行为。

“上帝以智慧赐给人类天然的餐叉——他们的手指,”他宣称,“因此,用金属餐叉替代手指是对上帝的亵渎。”

对神职人员而言,餐叉不仅多余,更是对神圣秩序的冒犯。正如基督和门徒在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中所做的那样,手才是人类应有的进食工具。在食物与嘴唇之间插入人造工具,破坏了这一神圣的自然行为。

使用餐叉被视作对神意的污秽拒绝。|国家地理图片集

11世纪,餐叉在上流社会的流行引起了宗教领袖和文化纯粹主义者的不满。教会担心,这标志着社会控制食物、权力和行为的方式发生了危险转变

宗教领袖还无法忽视餐叉与魔鬼三叉戟的令人不安的相似性。在撒旦常被描绘为手持三齿或四齿叉的时代,餐叉的外形让人感到不安。

加拉索指出,教会对餐叉的抵制也反映了对财富、放纵和道德败坏的深层恐惧。“教会宣扬餐桌礼仪应简朴,”她解释道,“手被视为与食物直接、谦逊的纽带——无论贫富,所有人共享的纽带。而餐叉则象征着奢侈,是贵族虚荣的标志。”

一件19世纪法国银器设计。在此期间,餐叉已被视作欧洲及部分美洲地区的标准餐具。|国家地理图片集

餐叉的社交分化

在餐叉出现前,用餐意味着真正的“动手”。

“中世纪的餐桌混乱无序,但受社会协商规则支配,”阿尔巴拉(Albala)表示,“你伸手从共享的菜肴中切取所需,与食物和周围的人产生直接的身体接触。用餐是亲密的;你与同伴触摸同一份食物。”

即使是王室成员也接受这种亲力亲为的方式,直接从公共餐盘和大盘中取食,通过这种混乱而原始的进食行为强化彼此的联系。

但餐叉的出现,在餐桌上划出了一道清晰的分界线。食物不再是通过手温暖共享的东西;它变成了需要刺穿、控制和摆弄的对象。餐叉的叉齿不仅刺向食物,也刺向传统。而对权贵阶层而言,这正是关键所在。

欧洲的贵族和富商迅速接受了餐叉的新奇之处,珍视它的精致,并以此区分有教养者与坚持用手进食的人。

餐叉在欧洲贵族兴起

尽管声誉屡遭攻击,餐叉仍在欧洲精英阶层的餐桌上站稳了脚跟。它作为贵族象征的地位,反而加剧了教会和平民的不满。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贵族圈子比其他欧洲地区更早接受餐叉,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接触到拜占庭和阿拉伯文化中的精致餐具使用习惯。

意大利菜肴本身也在向需要更精确、更细腻处理的方向演变。滑溜溜的意大利面、精心烹制的肉类、糖浆渍水果和糖制甜点越来越流行,使得餐叉不仅方便,而且几乎不可或缺。

餐叉推动了饮食从偏好干硬口感、少酱汁的菜肴转向新风格,直接影响了烹饪实践和摆盘技巧。这种饮食演变与更广泛的文化变迁同步,促成了更结构化、更正式的用餐体验。

“(餐叉)标志着与被视为动物本能行为——进食的疏离,”阿尔巴拉说,“它为用餐者创造了个人边界,反映了更深层次的文化转变:追求正式、个人空间和自我控制。”

对餐叉普及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之一是凯瑟琳·德·美第奇(Catherine de’ Medici),她出身于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

1533年,当她嫁给法国国王亨利二世(Henry II of France)时,凯瑟琳不仅将意大利菜肴引入法国,还带来了一套以餐叉为核心的精致餐桌礼仪和餐具习俗。

加拉索指出,尽管餐叉已开始在法国贵族中出现,但凯瑟琳的推崇使它得到认可并流行开来。她举办的奢华宴会和对优雅举止的强调,将这一餐具从新奇玩意儿转变为法国贵族圈中优雅、精致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即便有贵族的支持,餐叉的接受过程依然缓慢且不均衡。在英国和早期美国,男性尤其抵制它。餐叉常被视为缺乏男子气概的表现——一种将用餐者与真实的进食行为割裂的不必要做作。

“当法国国王亨利三世使用餐叉时,人们嘲笑他说:‘你当然用叉子,你穿得像个女人,’”阿尔巴拉说。

但随着贵族们越来越多地要求使用个人餐盘、杯子和餐具,餐叉的意义超越了单纯的餐具。它成为一种身份象征和排斥工具,用于抬高富人地位、疏远虔诚者,并区分文雅与粗俗。

“餐叉不仅改变了我们的进食方式,”阿尔巴拉解释道,“它改变了我们在餐桌上的身份、彼此互动的方式,以及我们对食物本身的看法。它是一种分离工具——将人与食物、人与人、人与最基本的本能分隔开来。”

餐叉的现状

17世纪末至18世纪,由于贸易增加、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个人餐具的出现,餐叉逐渐走出精英阶层。到19世纪,餐叉已成为欧洲和部分美洲地区(尤其是法国和英国)的标准餐具,这些地方的用餐礼仪变得高度规范化。

即便餐叉进入日常使用,其使用仪式仍在影响饮食文化。例如,维多利亚时代的餐饮强调精确的刀叉礼仪,催生了详尽的礼仪指南。但随着大规模生产使餐具变得大众可负担,餐叉的贵族光环逐渐褪色。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今正是餐叉的精致形象导致了它的式微。“必须以特定方式使用餐叉的观念正在淡化,就像维多利亚时代严格的用餐礼仪一样,”阿尔巴拉指出。

当今的饮食文化正回归餐叉曾试图消除的东西:与食物的触觉互动、分享的乐趣,以及用手进食的原始快感。街头小吃和共享用餐正通过强调与食物的直接感官互动而日益流行。

“全球仍有三分之一的人用手进食,”加拉索说,“在许多情况下,西方人正重新发现手抓进食带来的亲密感和联结。”

餐叉或许驯服了我们的动物本能,但我们对人际联结的渴望却永无止境。毕竟,进食行为一直是一种通用语言,没有任何单一工具能完全掌控它。

撰文:Lauren Paige Richeson

编译:Arvin

校对:钱思琦

版式设计:钱思琦

伸出小手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