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其他东方国家相比,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对中国史的着墨较多,既是俄罗斯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外交政策使然。通过梳理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关涉中国史的内容,可厘清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让中学生清晰的认识到繁荣的古代史、屈辱史的近代史和迅速崛起的当代中国,窥见世界历史进程
试论俄罗斯现行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
邓沛勇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摘要
与其他东方国家相比,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对中国史的着墨较多,既是俄罗斯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外交政策使然。通过梳理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关涉中国史的内容,可厘清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让中学生清晰的认识到繁荣的古代史、屈辱史的近代史和迅速崛起的当代中国,窥见世界历史进程中中国的作用,折服于中国经济所取得的成就。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中国的内容大体上较为客观,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作者简介
邓沛勇,男,历史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从事俄国史、中亚史研究
整体来看,国内学界关于俄罗斯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研究:一方面集中于教科书本身的审定、编写,尤其是普京时代“统一”编写教科书的相关问题。另一方面,围绕历史教科书中十月革命、苏联解体等关涉苏联诸内容的表述及其折射的俄罗斯官方和史学界的看法进行讨论,尤其是围绕卫国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等涉及到国家历史记忆和公众史学的部分。针对俄罗斯中学历史教科书世界史(全球史)部分关涉中国形象问题的研究,少之又少,基本处于空白和起步的状态,学界虽有关于俄罗斯人中的中国形象问题的关涉研究,但多是从传播学等视角,基于媒体、民调等数据材料,很少有把视角和分析的“落脚点”放到历史教科书上面。基于此,笔者拟就俄罗斯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涉中国形象的相关问题进行述论,以求教于学界。
一、俄罗斯历史教科书
改革和新版历史教科书
历史教科书问题长期困扰着俄罗斯社会各界,苏联解体之后,有关历史教科书的争论愈演愈烈。俄罗斯历史教科书问题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缘起阶段,为苏联解体至普京首次担任俄罗斯总统期间。此时期苏联刚刚解体,无暇关注历史教科书问题,所以教科书版本众多,内容也十分混乱,苏联时期教科书的体例被废除,教科书中甚至出现否定苏联和侮辱苏共的词汇。
第二阶段为2000-2007年,普京为结束国家混乱局面,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国家秩序逐渐稳定,此时重建国家意识形态迫在眉睫,基于此,普京及其政府开始关注历史问题。2003年和2007年普京在接见俄罗斯历史学者和教师代表时就专门提及历史教科书问题,该问题首次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
第三阶段为2008-2012年,梅德韦杰夫任俄罗斯总统期间为重塑俄罗斯的强国地位,开始维护苏联的大国形象,十分关注历史教科书问题。2008年梅德韦杰夫担任总统前就曾表达自己对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立场,在答记者问时提到:“叙述历史应最大限度的接近真相、我们在打开历史教科书时,应该获得的是对史实最公正的连贯性叙述,教科书应当非政治化和非意识形态化。”
第四阶段为2012年至2020年,普京2012年再任俄罗斯总统后为重塑俄罗斯的强国地位,恢复俄罗斯传统文化,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历史教科书。普京要求根据新订的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统一的历史教科书,在国家的重视之下,2013年俄罗斯成立修改历史教科书工作委员会,2014年制定《俄罗斯历史统一教科书新教学法总体纲要》,之后各出版社组织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编写新教科书。2015年6月8日,俄罗斯教育部宣布《教育出版社》、《大鸨出版社》和《俄罗斯言论出版社》编写的教科书通过审查,2015-2020年俄罗斯国内较为流行的历史教科书都由上述出版社发行。学校和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自主选择上述版本教科书中的一套,这样既能加强教学的灵活性,也可整顿之前较为混乱的教学秩序,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极端思想的泛滥。
第五阶段为2021年至今,2021年俄罗斯进行了历史教科书改革,再次统一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以后使用的教科书应在A.B.托尔库诺娃方案(修订)、O.B.沃洛布耶夫与A.B.基什科娃方案(修订)和B.P.梅丁斯基方案(修订)三个方案中选择其一。
目前俄罗斯所使用的《俄罗斯联邦普通中等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联邦教育标准)的基础为2012年5月17日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部第413号命令确认的课标,此后于2014年12月29日、2015年12月31日、2017年6月29日、2020年9月24日和12月11日进行变更,俄罗斯教育部将历史教育划归社会科教学体系中,社会科包括历史、社会、地理、经济和法律,历史学是社会学教育的基础,分为基础水平和深入水平,具体的历史教学课程标准都根据该标准制定。
俄罗斯普通中等(完全)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分为两部分,即基础水平和深人水平课程标准。每个历史课程标准都由三部分组成,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毕业要求三部分组成,此处仅对课程标准中有关教科书内容进行简要概述。按照俄罗斯现行历史课程标准,基础水平世界史教科书中应包括远古时期的人类、古代文明和中世纪、新时期、现代化时代、世界近现代史、工业社会的发展之路、过渡至信息社会的人类历史;俄国史内容主要包括俄国古代的民族和国家、9世纪至12世纪的罗斯、12世纪至15世纪中叶的俄罗斯土地和公国、15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俄国、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的俄国、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俄国、俄国的革命和市民战争、1922—1991年的苏联、俄罗斯联邦共和国(1991年至今)
深入水平的世界史包括远古时期的人类、古代文明、中世纪、新时期、现代化时代、世界近现代史、工业社会的探索之路、过渡至信息社会的人类历史;俄国史内容主要包括俄国古代的民族和国家、9世纪至12世纪的罗斯、12世纪至15世纪中叶的俄罗斯土地和公国、15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俄国、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的俄国、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俄国、俄国的革命和市民战争、1922—1991年的苏联、俄罗斯联邦共和国(1991年至今)。
为更好契合历史课程标准,各出版社出版了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为便于对照,笔者以表格形式将其体现,具体内容详见表1。
二、俄罗斯世界史教科书
及中国史相关内容分布
2022年,俄罗斯世界史教科书主要为表1所述的三个版本,各地区和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一作为标准教科书,因篇幅有限,加上各教科书体例和内容上的差异,不能逐一对上述版本世界史内容逐一分析,仅对方案一中各年级世界史教科书的内容进行介绍。
俄罗斯5年级的学生就开始系统化的学习历史课程,主要授课内容为世界古代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史前社会;二是繁荣的古代文明古国,主要介绍古埃及、西亚、印度和中华文明;三是古典文明,即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通过对上述内容的介绍,可让学生对世界古代史内容有了详细的了解,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相对而言,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所用笔墨较多。
俄罗斯6年级学生学习世界中世纪史,教科书并未以时间为轴,而是采用专题性形式,主要内容分为二部分,一是中世纪欧洲;二是中世纪的东方。教科书讲述的重点为中世纪的欧洲,主要章节为中世纪欧洲的形成、封建主和农民、中世纪欧洲的城市、11-13世纪的天主教会、西欧中央国家的形成、拜占庭帝国和斯拉夫国家、中世纪欧洲的文化;亚洲部分主要讲述十字军东征、6-11世纪的阿拉阿伯人、中世纪的亚洲、非洲和美洲。
俄罗斯7年级学生学习1500-1800年的世界历史,主要内容也分为两部分,一是新航路开辟后的欧洲;二是此时期的东方。新航路开辟引起了世界的深刻变革,所讲述的主要内容为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尼德兰革命、启蒙运动,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爆发;教科书从全球史观角度讲述东方世界,在讲述东方诸国的状况后,还分析了欧洲的殖民状况。
俄罗斯8年级学生学习1800-1900年的世界历史,仍分为两部分,即西方和东方国家的历史,探究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西方国家的历史主要讲述工业社会的形成、新欧洲国家的建设、19世纪末西欧主要国家的发展状况、工业社会的成就和主要问题、美国和拉丁美洲;东方国家的历史主要讲述殖民新时期、19世纪东方国家的传统社会,以及激化的国际关系。
俄罗斯9年级学生学习20世纪至21世纪初的历史,整本教科书分为两章,第一章为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第二章为20上世纪下半叶至21世纪初的历史。教科书中西方国家的历史仍占主导,东方国家历史所占的比重不高。从20世纪初的政治状况、第一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西方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几部分阐述西方国家的历史,也讲述了中国、日本、印度和拉丁美洲等国家的历史;20世纪下半叶的历史主要讲述冷战的开端、1970-1980年危机、信息社会形成、政治发展、社会运动等内容阐述二战后世界主要国家的整体状况,此后分别介绍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等国家的历史,也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主要国家的状况进行了简单分析。
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史的内容主要分布于世界史教科书之中,5-9年级历史教科书中都有所涉猎。
《世界古代史》中有关中国史的内容分布于第六章的第22-23节,即中国的孔子教会了我们什么和中国第一次统一。《世界中世纪史》中有关中国史的内容分布于第10章第31节,即中世纪的亚洲:中国、印度和日本。《1500—1800年世界史》中有关中国史的内容分布于第4章28-30节,在讲述东方传统社会和欧洲国家殖民时涉及了中国。《1800-1900年世界史》中有关中国史的内容分布于第5章28节,对中国的封建制度和现代化进程滞后进行了分析。《世界现代史》第一章第14节对中国的国内现状进行了概述,第二章31节对亚洲和非洲国家的状况进行了阐述,讲述中国的内容较多。《世界当代史》第一章第3节涉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国、第二章第12节分析了1918-1939年的中国、第三章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分析了中国的状况和作用、第四章24节讲述了二战后的中国状况、第五章在讲述21世纪全球历史时分析了中国的经济成就。
三、俄罗斯历史教科书
中的中国形象
俄罗斯中学历史教科书以时间为轴,用专题形式阐述各国的历史,中国史的相关内容贯穿于5-10年级的历史教科书之中。通读各年级世界史教科书之后,笔者认为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繁荣的古代中国;二是落后的近代中国;三是艰难探索的现代中国;四是迅速崛起的当代中国。
01 繁荣的古代中国
国内学界一般将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我国历史称之为中国古代史,俄罗斯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出现于5年级的《世界古代史》、6年级的《中世纪史》、七年级的《1500-1800年世界史》和8年级《1800-1900年世界史》中,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加上通史内容繁杂,所以仅对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进行介绍,其中秦汉之前的历史所占比重较高。
5年级世界古代史教科书共有2节内容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与西方很多国家的历史教科书设置一样,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十分推崇孔子,用1节的内容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和社会贡献。对其作品也进行了介绍,如教科书中共出现5条孔子的论述,如“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教科书中还对孔子的尊师重道,以及育人思想进行了论述。
教科书第23节介绍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国,主要对秦始皇统一中国、长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秦始皇兵马俑等内容进行了阐述,除上述内容外,还增添了很多中国元素,如教科书中出现了龙图腾指南针、古长城和兵马俑图片,可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中国古代的强盛与繁荣。
E.B.萨普里娜主编的《世界古代史》(5年级)教科书也用1.5节的内容讲述了古代中国的繁荣。除介绍了上述内容外,以下特征尤为突出,一是因该教科书并非是以时间为主线阐释,首先对中国古代的居民和经济进行了分析;二是在描述汉王朝时,重点阐释了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并分析了古代东方文明中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更是用2页图片阐释丝绸之路和古代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尤为重视学生全球史观的培育;三是教科书并未将重点放在孔子和儒家文化之上,而是在古代中国宗教信仰视域下阐释中国的文化,先以中国人对土地、天空和水的崇拜引出了阴阳概念,接着阐释道家的思想,以及道教的影响;对于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有所描述,但篇幅不大,也引用孔子的语录,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介绍古代中国家庭的伦理思想;四是教科书着重分析了中国人的伟大发明,仍是以中国人注重阴阳调和引出中国医学的伟大成就,对中国先进的漆器技术进行了分析,并给出具体图片佐证,最后对中国的火药、造纸、印丝绸、天文、立法、建筑和渠道等成就也进行了简要分析。
6年级第10章第31节内容介绍了中国的状况,阐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几个朝代唐、宋和元。唐宋内容中介绍政治发展历程的篇幅不多,着重介绍了丝绸之路和大运河;关于元朝则重点介绍了蒙古人的崛起、成吉思汗的远征和古都北京;第三部分介绍了唐宋元时期中国的发明、教育和科学,中国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并对唐宋时期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进行了分析。值得一提的是,此章节的图片也颇具中国风,如中国的僧侣、寿星公、北京天坛、唐三彩和绣有小鸟和树木的刺绣,等等。
A.B.阿布拉莫夫主编的《世界中世纪史》(6年级)也对中世纪时期的中国和日本进行了分析,教科书以中国科举考试图片引人该节内容,首先对中世纪中国历史的范畴进行了探究,即唐、宋、元、明时期。教科书重点关注的内容包括:一是中国中世纪时期的经济和社会,主要分析中国的土地制度、农民状况、工商业规模、陶瓷工艺和科举制度;其次分析了中国统一民族国家和周边地区状况,重点分析了唐朝、蒙古西征和朱元璋建立的唐朝。与上一版本教科书不同的是,该教科书尤为重视时空观念,将12-14世纪中国版图的变化以地图形式呈现。最后,教科书中分析了此时中国繁荣的文化,先肯定了中国火药、造纸、丝绸、纸币和医学成就;后对中国人的伦理思想进行阐释,并简要分析老子和孔子思想的后世影响;讲到中国诗歌时列举了李白、杜甫和王维等知名诗人;还简要提到了中国的建筑和陶瓷工艺,等等。
7年级教科书第4章28-30节以中国为例探究东方国家的状况,但并没有对中国历史的进程进行详细的介绍,其侧重点是东西方社会模式的对比,着重分析了国家机构的作用,如用国家控制土地、国家调整经济生活和监管城市等内容突出东西方国家管理模式的差异,此外还探究了东方国家的等级制度和村社,用于与西方文明进行对比。除上述内容外,还专门设立子目介绍东方国家的宗教,以佛教为例进行探究。此外在29-30节欧洲殖民开端时曾涉猎中国的外交,主要对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进行分析,还对荷兰人占领台湾、葡萄牙人占领澳门进行了介绍。
与上述教科书不同的是A.K.莫洛佐夫主编的《15世纪末至17世纪世界史》(7年级)教科书中清晰的介绍了中国明清两朝的状况,重点阐释清前期的历史。教科书以中国男子发式的改变导人新课,借此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对明朝的历史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并以紫禁城全景图来探究明朝的繁荣,1644年李自成攻人北京不久后清军人关,清王朝统一了整个国家,还提到了统一台湾半岛;其次介绍了清朝的管理制度,分析了不足中国人数总量3%的满族人管理中国的制度,书中提及八旗制度、康熙的改革等,还曾提及中国工商业发展,如陶瓷生产世界闻名,18世纪的北京绝不逊色于巴黎。为构建学生的时空意识,教科书同样对17-18世纪清王朝版图进行分析外。值得一提的是,教科书在在讲述西方诸国在亚洲和非洲扩张时对葡萄牙人占领澳门也进行了阐释。
8年级A.K.莫洛佐夫主编的《18世纪世界史》也对中国古代史内容进行了分析,此处主要分析的内容仍是清王朝前期历史,着重分析康乾盛世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并对雍正皇帝的功绩给予肯定,还曾提及中俄《恰克图条约》和俄国使团入京。就乾隆而言,教科书中对于他的功绩给予了肯定,还对闭关锁国政策给予了客观评价。
总体而言,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所展现的中国古代是繁荣和强盛的,其主要描写脉络有四:一是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先秦时期的孔子、唐文化的国际影响都是表现;二是中国大国地位毋庸置疑,古代的丝绸之路为欧亚大陆经济交流的主要线路之一,蒙古人所创建的庞大帝国更是无人能及;三是中国的科技世界领先,不但四大发明享誉世界,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也遥遥领先;四是强权和专制致使中国政府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成为各大国觊觎的对象。
02 落后与屈辱的近代中国
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反映在八九年级的历史教科书之中。8年级教科书第5章第28节导人部分中首先对中国的状况进行概述:“我们都清晰的意识到,工业革命迫使欧洲强国寻找更维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邻近国家陆续都成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中国也不能避免,国际贸易中的出超地位更是让英国所不能忍受。”在此背景下,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为1840-1842年,第二次为1856-1860年,并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具体过程进行简单概述。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自发的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虽然没有西方的坚船利炮,但仍奋起反抗,以太平天国运动的规模最为庞大,书中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主要领导人进行了介绍,较为详细的阐述了天王洪秀全和《天朝田亩制度》。除底层人民的反抗外,开明人士开始考虑挽救危机的方法,洋务运动之后,中国兴建起了一大批军事和民用企业。政府上层也自发的进行改革,以百日维新的影响最大,但因顽固势力过于强大最终失败,中国最终被西方列强所瓜分。中国人民不堪受辱,义和团运动爆发,才有了后来的八国联军人侵和中国革命。
与上述教科书不同的是,A.I.O.莫洛佐夫主编的《19世纪至20世纪初世界史》有关近代中国的内容不多,主要在讲述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不堪受辱,自发抗击外来侵略者,先后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对八国联军武装干涉中国内政,镇压民众起义进行了阐述,还曾提及慈禧的一系列举措。
因此,近代史教科书中大致从三个方面描写了中国历史:一是西方强国工业革命之后开启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二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是表现;三是中国政府被迫虽采取的各种挽救专制统治的措施,如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但因慈禧等顽固势力的干预,最终都成效有限,民族危机逐渐加深。
03 艰难探索的现代中国
国内学界一般将1919年辛亥革命作为现代史的开端,囿于俄罗斯历史教科书的设置,将1900-1950年的历史放在此处阐述,此部分见于9年级的教科书第1章第14节三部分,只是概述的介绍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状况。
教科书主要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革命的历程进行分析,首先在此重申了戊戌变法,详细介绍了戊戌六君子,随后详细描述了中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一辛亥革命,介绍了孙中山的生平及其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但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袁世凯去世后,中国迎来了民族革命的高潮,主要领导人为蒋介石,除X才蒋介石的生平和他在民族革命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还对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进行了简要分析。此外,教科书中还对共产党的建立,红军的长征和抗日战争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描述如下:一是对日本军国主义内涵和来源进行了阐释,认为它是日本对外扩张的根源,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就是例证;二是新编教科书中首先对中国人民在二战中的重要作用予以肯定,对中国军民死伤人数给出了准确数字,即3500万人,这一点尊重了历史事实,与国内数据大致相同;三是阐释了二战后中国以大国的身份出现在世界舞台之上,参加了1942年的华盛顿会议和1943年的开罗会议等;四是在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两颗原子弹之后,日本最终于9月2日投降。
总体而言,9年级教科书描写中国历史的主要脉络有四:一是中国人民摆脱屈辱不断探索新路线的过程;二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过程;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过程;四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和经济。
04 迅速崛起的新中国
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对于新中国的描述见于9年级世界史教科书第2章第31节第2部分,以时间为线对新中国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
教科书中首先对新中国成立前国内状况进行分析,主要介绍了国内战争的状况,提及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刊登标语:“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最终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新中国成立,蒋介石政府逃亡台湾。
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1949-1957年为中国选择发展道路时期,在苏联的帮助下,新中国建设经济成就举世瞩目,还对毛泽东的生平和他在中国革命、新中国建设中的功绩进行了分析。1957-1976年是中国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评价这一时期状况时,书中指出:“中国城市和农村经济均遭到破坏,部分领导人试图纠正错误却遭到镇压。”
文革之后,中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书中对邓小平同志生平和他的功绩进行了描述,还提到了他的共同富裕理论,即允许一部分先富裕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奔小康)。此后对中国的经济成就进行了详细的描述,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的比重已超过30%,而1949年和1980年的占比分别为10%和19%。1980-2000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为9.5%,2014年未7.4%。书中对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简单描述,对“中国梦”、“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介绍。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7.4亿,其成就可谓举世瞩目。
总体而言,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对新中国描述的主要脉络如下:一是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和成就;二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就;三是中国人民探索本国发展道路的历程,成绩是主流,但也走了一些弯路;四是新中国历史中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作用毋庸置疑;五是对现阶段中国的经济成就给予了肯定,对“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改革开放成就进行了阐释。
四、俄罗斯现行历史教科书
中有关于中国形象的思考
俄罗斯现行历史教科书中对中国形象的阐述大体尊重历史事实,基本可勾勒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但在有些问题的阐释上仍不尽人意,这既受传统欧洲中心论的影响,国内外政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1 中国形象受中俄关系的影响颇深
中俄两国外交合作由来已久,苏联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也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21世纪初以来,中俄两国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中国连续12年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连续4年突破千亿美元,2024年更有望突破2000亿美元目标,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农业、能源和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日渐深入,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后两国合作步人了全新阶段。
因中俄两国关系日渐升温,所以在历史教科书中所有的东方国家中,中国历史所占的比重最高。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以时间为轴,大致勾勒出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虽然由于篇幅限制,在有些内容上一笔带过,阐释的主要内容几乎都与史实相符。此外,中国的大国地位得到认同,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对中国古代史和当代史内容最多。先秦时期繁荣的文化、庞大的秦汉帝国、繁荣的丝绸之路、蒙古帝国庞大的版图,丝绸之路的再次崛起,以及中国古代文明的深远影响全部都有描述;教科书中对中国当代史的描述主要集中于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对中国的经济和外交成就更是推崇。
2 欧洲中心论的影响十分突出
欧洲中心论亦称之为西方中心论,究其本质是对欧洲文明具有独特优越性的信仰,它出现于18世纪,作为一种狭隘的世界观和历史观长期影响着西方国家,俄罗斯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也深受其影响,从教科书编排和具体内容中足以看出该特征。
就教科书内容编排而言,各年级世界史教科书中东方历史的占比很低,托尔库诺娃方案(方案一)五年级世界史教科书中东方国家历史中所占的比例最高,但古希腊、古罗马和西方国家的历史占比仍高于1/2。6年级中世纪史教科书中西方历史占比很高,只有最后一章讲述中世纪亚非拉国家,仅约占全书的1/20。7年级世界史教科书中东方国家的历史也只有一章,约为全书的1/15。8年级世界史教科书中仍是以西方国家为主,仍用一章阐释东方国家的历史,但却以西方殖民者的角度进行阐释,还用单独一章阐释美洲的状况,重点探究美国历史。9年级和10年级世界史教科书仍以西方为主,仅用较小篇幅描述东方国家的历史。
P.梅丁斯基方案(方案三)世界史教科书中东方历史的占比更低。世界古代史教科书中东方国家历史的比例最高,占比达1/4;6年级中世纪教科书中亚非拉民族国家的历史只用一章阐释;7年级世界史教科书中只用一章阐释欧洲之外的世界,亦是以欧洲的视角研究亚洲国家的历史;8年级世界史教科书也用一章阐释18世纪亚洲和非洲的历史,对他们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状况进行简要分析。9年级世界史教科书也是用一章阐释了东方国家的历史,但着墨不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关抗日战争的内容足以体现欧洲中心论思想,一是历史教科书中将德国人侵波兰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标志,对亚洲战场的“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只字未提;二是虽然教科书提及抗日战争,但却是在太平洋战争的背景之下,强调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主导作用;三是割裂了抗日战争与太平洋战争之间的关系,没有将其看作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忽视了中国战场的重要作用;三是强调了中国战场对欧美国家的依赖性,将抗日战争胜利的功劳归结于美苏两国,中国人民的艰苦抗战被忽略,不利于俄罗斯中学生客观认识中国历史。
3 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
有关中国历史的内容符合政治定位
新版历史教科书契合了俄罗斯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新版历史教科书不论在内容上还是课时设置上都偏重俄国史内容,2020年10月23日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部委员会决议确认的《俄国史》课程教育构想明确了历史教育的几点原则:一是历史教育的主要原则为俄国史和世界史课程的同步性,但在10-11年级历史教学中应推行差别式教育;二是《俄国史》课程是高级中学基础教育过程中必须完成的内容,10-11年级历史教学中有关20世纪历史教学的内容要进行合理的分配;三是在进行10-11年级历史课程深人教学时需重复修习课程《从古至1914年俄国史》。基于此,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以中国为首东方国家历史内容的缩减是践行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形象的阐述是推行爱国主义的要求之一。苏联解体后,社会意识一片混乱,俄罗斯政府和领导人意识到必须重塑爱国主义来增强民族凝聚力。普京任总统以来就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2001年以来,俄罗斯政府已推行了4个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五年规划”,即《俄罗斯联邦国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在学校、家庭、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的共同配合下,爱国主义教育成就斐然。俄国政府推行爱国主义的方式之一是重塑苏联大国的地位,而中国则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优越性成功的案例,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伟大成就有利于改变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看法,反思苏联的历史和成就。
虽然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对中国历史较为重视,但部分内容仍呈现碎片化的特征,部分历史脉络被割裂开来,近现代史内容尤甚,学生很难勾勒出中国历史的外争脉络。在阐释一些问题时,如在讲述两次鸦片战溯。而在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涉及三处:一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作为汉武帝经略边疆的措施之一提及张骞出使西域;再是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路线及演变发展,并涉及了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商业贸易所带来的影响。第三次即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再一次将“丝绸之路”作为主题,历史地图的呈现、“一带一路”的古今对照等教学素材的一再运用,无论是老师和学生,难免感觉到重复累赘。
但是,不同的主题下,教学主旨不同—正如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总结的那样,这是一条物种、技术、经济交流之路,所以这一主题会在选必2中出现,而这又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所以,会在选必3中出现。而且选必3中“丝绸之路”的分量可能更重:2014年,丝绸之路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称作“对话之路”,这就要求从文化的角度解释丝绸之路对中西交流带来的影响;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细节是,选必3选用《张骞出使西域》壁画作为教材封面,足以说明,立意“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丝绸之路,在选必3的历史叙事中举足轻重。
从《张骞出使西域图》考证,辨伪张骞凿空西域的史实,这是史料的第一层运用;从323窟壁画全景,以佛教为例印证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这是史料的第二层运用;从“作者意图”发现张骞“凿空之旅”的影响力、丝绸之路对佛教传播的重要性,则是史料的第三层运用,而对“作者意图”的史料解读,这是此前中学历史教学未有涉及的新内容,也是当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创新点。
绘画、雕刻、古地图、照片都属于图片史料,莫高窟323窟壁画是具有极高文物价值的图片史料,因为是当时的创作,自然或多或少带有画E(作者)的意图,例如《张骞出使西域图》中的一则榜题“前汉中宗既获金人……“据考证即为“汉世宗”(汉武帝)之误,“这一错误大概是由于画工缺乏历史知识造成的'创作该壁画的画工,极有可能就是佛教徒,甚至是“来自中亚西域的移民”。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利用“名人效应”,宣扬佛教。“以洞窟壁画佛教历史故事图像的形式出现,结合其他有史可载的可信的佛教历史故事,最终作为一种‘历史图像’,完成‘图像记忆’功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敦煌的佛教洞窟中,供人礼拜、供养、观瞻、学习,以使其达到弘扬佛教的目的。”
史学家吕思勉曾说:“有证据者,未必尽是;无证据者,未必尽非。”这是说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华东师大张耕华教授认为:强调史料是历史认识的依据和基础,不能简单机械地解读为:依据了史料,我们就能获得正确的一致公认的历史结论;更不可解读为:依据了史料,一切问题都能解决,一切难题都能释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还需在学生认知累加的基础上,用好用足史料,不断深化和创新史料运用的途径和目标。
求分享
来源: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