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时候,家里人总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这句话听着像笑谈,其实背后藏着太多中老年人的常年苦楚。牙龈肿痛、牙齿松动、咬不动饭、说话漏风……这些问题一旦出现,就不是换支牙膏能解决的了。
36.1%。这是一组耐人寻味的数据——在一项覆盖全国的口腔健康调查中,只有这么少的成年人每天刷牙两次。
更令人忧心的是,近九成中年人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口腔问题,却多数并未意识到这是一种“隐性危机”。
这一切看起来不过是口腔卫生的“小事”,可它悄无声息地改变着身体的走向。牙齿的问题,从来不是孤立的。
年纪渐长,身体的每一次小变化都不容忽视。口腔,是最容易被忽略,却最先出问题的地方之一。
小时候,家里人总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这句话听着像笑谈,其实背后藏着太多中老年人的常年苦楚。牙龈肿痛、牙齿松动、咬不动饭、说话漏风……这些问题一旦出现,就不是换支牙膏能解决的了。
不少人五十岁出头,牙已经掉了好几颗,吃饭开始挑软的菜,喜欢啃骨头的习惯也被迫戒掉。可他们大多数时候,并不觉得这是健康出了问题。只是觉得“年纪大了”,牙齿自然不行了。
但真的是这样吗?
在口腔医学领域,有一个词叫“慢性炎症”。它不像高血压那样有明确的数字,也不像糖尿病那样容易检测。它悄悄地潜伏在牙龈里,轻则引起口臭、牙龈出血,重则让牙齿一颗颗地松动、脱落。
而导致这一切的,往往只是每天刷牙次数不够、方式不对,或是多年未做过洗牙检查。说到底,是对口腔健康的忽视。
这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代人的共性。
很多中年人对牙齿的态度,和几十年前的生活经验有关。在那个物资紧张的年代,牙刷是硬毛的,牙膏是薄荷味的,刷牙是一种“形式”,不是一种健康意识。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一直到退休后才第一次认真看口腔医生,那时候,牙槽骨已经吸收严重,牙龈反复发炎,甚至有些人全口牙都换成了假牙。
有些损伤,确实是不可逆的。
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45岁以上人群中,超过80%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病。牙周病不是简单的“牙齿发炎”,它是一种慢性破坏性的疾病,最终会导致牙齿脱落。
更令人不安的是,它并不总是疼痛,有时只是牙龈出血,有时只是咬东西不太顺利。大多数人觉得“还能忍”,于是就一直拖着。
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往往是在牙齿开始“松动”之后。
再看刷牙这件事。每天刷两次,说起来并不难。可现实是,很多人忙于工作、家务,早上赶着出门,晚上累得不想动弹,刷牙就变成了一件“可做可不做”的小事。
更常见的是刷得太快、太随便。三十秒糊弄完,牙缝没清干净,牙龈边缘也没照顾到。这样刷牙五年十年,表面看不出什么,可牙石、牙菌斑一点点积累,就像水管里的锈,时间久了全堵上了。
有些人甚至认为“牙掉了就戴假牙”,但假牙再贵再好,也比不上天然牙的咀嚼力和舒适度。咬一口苹果、啃一块排骨的感觉,那是真牙才能给的。
口腔问题不仅仅影响吃饭。研究表明,牙周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认知功能下降都有一定相关性。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吓人”,但确实是近年来多项研究反复验证的事实。
原因其实也不复杂。口腔是人体最大的细菌聚集地之一。一旦炎症失控,细菌就可能通过血液传播,引发全身反应。尤其是老年人,免疫力本就下降,更容易受到影响。
牙龈红肿、口腔异味、牙齿松动,这些信号如果反复出现,就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洗牙”这件事有抵触心理。有人担心洗牙会让牙缝变大,有人觉得“牙一洗就松了”,还有人认为“洗牙是浪费钱”。
正规洗牙的过程只是清除牙石和牙菌斑,不会伤害牙齿本身。牙缝变大、牙齿松动,是因为牙龈已经萎缩,只是洗牙让这些问题暴露了出来。
就像扫地之前看不见灰尘,扫完才发现原来角落这么脏。这不是扫地的问题,是灰尘本来就在。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刷牙的方式也许比刷牙本身更重要。太多人刷牙用力过猛,牙刷硬得像钢丝球,结果牙龈被刷伤,牙齿磨损严重。
正确的方式是使用软毛牙刷,配合含氟牙膏,每次刷牙不少于两分钟,刷到牙齿内外、咬合面和牙龈边缘。每三个月更换一次牙刷,不要等刷毛全歪了才换。
除此之外,使用牙线或牙间刷清理牙缝,也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尤其是牙齿排列不整齐、牙缝较大的人群,这一步更不可省略。
改变习惯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人一辈子没用过牙线,突然要他们学会使用,难免觉得麻烦。但健康这件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更像是种树。每天浇一点水,几年之后才能看见树长得结实挺拔。而忽视它,也许哪天一场风就把它连根拔起。
在门诊里,常常会遇到一些年过六旬的老人,带着一口松动的牙,带着一脸不安地问:“医生,我是不是要全拔了?”那种眼神里有遗憾,也有不甘。
他们并不是不在乎牙齿,只是太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很多时候,真不是“年纪大了牙就该掉”,而是牙病找上门,自己没及时应对。
如果能早些建立起正确的口腔健康意识,也许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回到开头那个数字——只有36.1%的成年人每天刷牙两次。
这意味着,大多数人并没有做到最基础的自我口腔护理。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可能正是决定老年生活质量的关键。
人到中年,身体的各种“警报”开始响起。血糖、血压、骨密度,大家都在关注,但口腔却常常被忽略。
牙齿就是那盏最早亮起的“红灯”。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R].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2]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病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成人牙周健康临床实践指南[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1,56(9):569-576.
[3]李志刚,赵艳.口腔健康对老年人全身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4):310-313.
来源:刘医师科普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