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渊是那个时代的主心骨,唐朝的建立离不开他的决断。李建成,他是李渊的嫡长子,是那个乱世里被寄予厚望的太子。可惜玄武门噩梦一场,他最终只留下传说,没人救得了他,甚至连记忆都被史书剥夺得干干净净。李世民站在血泊中,逝者无声,活着的人开始谱写自己的胜利史诗。人们习惯
李渊是那个时代的主心骨,唐朝的建立离不开他的决断。李建成,他是李渊的嫡长子,是那个乱世里被寄予厚望的太子。可惜玄武门噩梦一场,他最终只留下传说,没人救得了他,甚至连记忆都被史书剥夺得干干净净。李世民站在血泊中,逝者无声,活着的人开始谱写自己的胜利史诗。人们习惯于说英雄终有污点,却很少有人认真想过,李建成真的如书里那么荒唐?兄弟反目成仇,是必然还是偶然?
隋末天下大乱,权力的交接总是伴随着鲜血。李渊的家底不厚,北周贵族的身份只是起点,他进退维谷时,李建成几乎是随叫随到。那几年,不是长安美景,而是乱军、饥民、疾风和浓烟——李建成不是故事里的高冷太子,他亲自下田,管饭管训练,和流民一锅粥啃着硬饼。士兵说,这孩子不像贵族,可好像又有点心狠。李建成会立下军法,不听话就罚,背后却分肉分酒,比谁都慷慨。
人心买来的,无非是最廉价的忠诚。他用纪律收紧队伍,又用善意驱散恐惧。在进攻长安时,李建成和李世民同时出征,本来是一场协作。可部队太多粮食跟不上,李建成就硬规定,抢百姓的东西必须掏钱。有人说,这是不是太仁慈了?其实未必,谁让他手头没钱呢?他打仗讲规矩,打完仗还安抚百姓,“我们不是强盗”,这话他没少说。正是这一系列鸡毛琐碎的操作,百姓反倒掀起门帘迎他们进村,夹道欢迎,一点也不夸张。
李世民则不是这种性格,他做事快,军务上一贯强势,在外人眼里更像个纯粹的铁腕。他见兄长这样软,他心里并不服。“我是次子,可我比哥哥更能打。”这种心思在大唐打天下的头几年,就慢慢种下了。李建成被立为太子,不过是嫡长子的身份和一点点收心的手腕;他仗着随父亲南征北战,可李世民的建功,几乎每一个都记在了战史上。战场是检验忠诚和能力的地方,李建成或许更多靠人脉,李世民靠的是刀和命。
权力悄悄变质,李渊虽有大局观,但对儿子的猜忌一直悄无声息。宫廷里谣言乱飞,太子要造反的风声满天都是。李渊不是傻子,他知道李建成没那个必要,已经在位,图什么多事?可谣言是流动水,谁也挡不住。李世民一眼看到这个机会,马上开始做筹谋。尉迟恭、侯君集这些有血性的将领被他拉入伙,一场兵变悄然酝酿。时间到了玄武门那天,李建成刚踏进门,就发现四周不对劲,拔腿就跑,东宫离他远,李世民的弓离他近。这箭,不是结局,是开始。
太子死了,李世民把这事定成“谋反就地正法”。李渊痛吗?侧目而视,更多的是选择。宫廷的规则,一旦被打破,后面的故事往往没有温情。李建成的人马,见势不妙,投降胜者。李世民上台后,将李建成的后人全部除名,史官受命,直接进行人设重写。过去的功绩一笔勾销,史书上的太子,变成了昏庸无能的形象,残暴不仁的面具戴上,再也摘不下来了。
**强者修改过去,弱者只能被动接受。**
历史的阴影覆盖太多人。影视剧、小说、各类解读里,李建成被塑造成荒唐太子的形象——真相呢?很久没人问。直到百年后,敦煌惊现石碑,事情才扭转。上世纪初期,一批欧洲人本想把敦煌文物拿走,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中国。《常何墓碑》在众多石碑中被发现,这块碑,一下戳穿了很多说不清的旧事。
常何是谁?他很少被人提及,是李世民的老部下,据说南征北战,也算大将之才。史料里关于他的记载极少。如果不是那块墓碑,怕是无人知晓此人何许。但常何在玄武门事变前,名义上是李世民的心腹,实则已经慢慢向李建成靠拢。玄武门变乱当天,据碑文,李世民早已贿赂禁军首领,成堆的金银珍宝砸过来。古代贿赂就是死罪,李世民知法犯法,却依旧干得隐秘又爽快。为啥这么急着买通禁军?他知道,这场兵变若是没有常何的暗中点头,他连武器都可能带不进去。
事成之后,常何的名字居然消失在史书里了。有人说,是他主动要求被抹去。也有人说,是李世民不想让这个污点留在自己的故事里。至于到底如何,只有碑文作为旁证。如此看来,李建成不是所谓的昏聩太子,他的谋略,人心,甚至连部下的忠诚,都远比史书宽松得多;李世民弑兄取得胜局,不留情面,夺得天下。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这样的叙述。李世民掌权后,用的还是先帝的老法子,既剿又安,既严又柔。贞观之治的繁盛,归功于他的铁腕,但天下始终有些反复的声音。有人认为,李世民就算再能打,他终究是在兄弟伏尸之斗中得来的皇位;可也有人说,天命不在李建成,太子若不死,唐朝未必有盛世。
**千年之后,谁来为李建成正名?史书是胜者的话语权,碎片里才藏着弱者的故事。**
权威的史料描述虽已定型,《旧唐书》、《资治通鉴》依旧沿用“太子昏庸”标签,但墓碑和敦煌文书一样是实物证据。如果你多查几条数据,2021年敦煌出土文物被国家博物馆登记,碑文内容得到专家鉴定。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公开报道,碑文确有关于“李建成治军有方、律己宽厚”的记载。网络媒体报道也分析,常何生前并无“叛变”记录,这和主流史书矛盾。
其实,很多唐朝的老文书,都是后人根据胜者立场修修补补,能不能全信?难说。最近几年,B站、贴吧不乏民间高手翻查文献碎片,有人提出,李建成被丑化主要源于“李世民团队事后重新包装”,这说法你认不认?
**信息的多源交叉,得出的结论自己都开始犹豫。李建成是宽厚?还是真的没本事?**
我的个人观点有点摇摆,可能因为史料真的太乱。有一说,“太子为兄,为天下计”,可还有一说,“李世民一箭才是大唐的命运转折”。如果按敦煌实物考古来看,李世民背后做得并不光彩。常何这个名字说出来,连历史爱好者都一时愣住。
部分魏晋南北朝史料也提过,兄弟内斗多根本,嫡长子不一定是最合适的继承人——唐朝之后,这病根也未除。有时,我又觉得,李世民毕竟创造了太多丰功伟绩,武则天都服他。你要硬说他的污点能否盖住他的贡献,不一定。可是李建成死得冤吗?谁又能说得清楚。
**有些真相出土了,更多的真相埋在没人挖的废墟下。常何的石碑,只是故事一个小角,剩下的全在模糊地带。**
历史最特别的地方就在于,不论你怎么查,怎么比,最后真相依旧是残缺的。李世民和李建成,一个写进了千载盛世,另一个沉默在碎石碑和无人问津的旧文书里;他们都曾是少年,亦都曾是英雄,结局却不一样。
人心复杂,故事残缺,胜者说什么都算。或许,下一个敦煌石碑,还会再颠覆我们手里的故事。究竟哪个才是大唐最初的真相,大概没人再敢说自己百分百确定了。
来源:随心锁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