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数字化的底层逻辑-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和智能化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4 10:40 1

摘要:简单来说是纸面的各种媒介帮助人完成了信息的交换和协同。你付款了要给你开个纸面的发票,你拿着发票可以去公司报销。你要去旅行,需要和旅行社签订一份纸面的合同或协议。这些都是信息交换媒介。

Hello,大家好,我是人月聊IT。

很久没有专门聊过数字化方面的话题,因此今天准备再写一篇文章来谈到数字化的底层逻辑,包括从信息化到数字化的发展脉络。

这篇文章不会有深奥的词汇表达,而是希望用简单的方式来描述清楚数字化的一些本质属性,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才可能更好的指导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规划和建设工作。

1. 传统业务和流程协作

追本溯源,还是先看下传统的业务和流程协作。简单来说这种协作全部依靠人+传递媒介来完成。这个媒介可以是类似电话,纸面单据,凭证等各种能够传递信息的工具。

简单来说是纸面的各种媒介帮助人完成了信息的交换和协同。你付款了要给你开个纸面的发票,你拿着发票可以去公司报销。你要去旅行,需要和旅行社签订一份纸面的合同或协议。这些都是信息交换媒介。

再简单来说就是人和人之间完成信息交换,而信息交换往往是传统类似纸面单据这种交换媒介。同时物和物之间并不直接发生交换或连接,物的交换或位移是通过人来完成的。比如我带了一台服务器给你,你将服务器安装和配置到数据中心机房,服务器和机房原有的存储设备形成完整的系统,整个过程仍然是人来完成的,是人来建立了物和物之间的连接。

2. 从传统信息交换到信息化

信息化解决什么问题?

说得最简单点就是将传统人和人之间进行业务协同和信息交换的纸面媒介转换为电脑中的电子表单信息,也就是经常说到的早期的无纸化办公,或者财务里面说的会计电算化。

电脑出来后,我们发现很多信息交换媒介不再需要纸面单据,这些纸面单据完全可以变成电脑里面的一份Excel表格,再发送邮件交换信息;或者变成IT系统里面的一份电子表单,我直接在系统里面进行填写,你也可以在系统里面进行查询。

所以你会看到,到了信息化阶段,如果仅仅是信息交换人和人是不需要面对面沟通的,也不需要填写纸面的单据的。所有原来的纸面的单据全部变成了IT系统中的电子表单信息。你原来真实的业务作业流程,也变成了IT系统里面的审批流或电子表单的信息流转。

所以信息化时候不是人和人在直接进行信息交换,而是人和IT系统再进行信息交换,IT系统成了信息交换的关键中间媒介。因此一谈信息化,一定会谈到IT系统,IT系统是信息交换的关键媒介。

那么我上面说的物和物之间的交换呢?

实际这个仍然需要人来完成,但是完成一次物的交换过程反而变得更加复杂了。即人+物+IT系统中的信息,三者都必须匹配才能够完成一次物的交换。比如原来你可以直接拿着纸面的订货单到仓库,让仓管员签收入库。信息化下变成了仓库管理员还需要在IT系统里面操作入库单,完成信息流和物流的匹配,最终三流合一下完成一次物的转移操作。简单来说就是纸面单据可以电子化到系统,实物是没法电子化到系统的。

以上就是信息化的最简模型。

重点只有两个,一个是能够电子化的信息传输媒介全部进入到电脑和IT系统,还有一个就是不是传统的人和人交互,而是变成了所有人和IT系统这个关键中介交互来完成信息交换。

好了,再接着展开。有了IT系统,我们建设的多个类似围绕ERP的IT系统,难道是为了复刻当前的现实世界吗?

答案显然不是。

这个本身也不是传统信息化考虑的问题,传统信息化考虑的是将原来现实世界中的一些信息媒介进行转移,转移到新的IT系统中去。当然人和物没法转移到IT系统中去,还有很多纸面材料也可能无法全部转移到IT系统里面去。

但是转移到IT系统里面的电子单据,数据对象已经能够很好的支持我们业务运作的电子化或自动化。由于有了IT系统的帮助,你发现信息协同更加方便,可以跨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由于有了数据库的持久化,信息查阅也更加方便,你可以查阅更长周期的信息和资料。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对整个世界的理解是:

整个世界 = 现实中的人事物+IT系统中的信息。

IT系统中的信息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流,由于引入了IT系统这个中介,我们就需要考虑原有业务运作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融合统一。也就是说信息化阶段考虑的点从来就不是如何构建一个虚拟世界来完全模拟现实世界,而只是考虑如何做好现实世界中的信息媒介,辅助现实世界更好的运转。

3. 从信息化到数字化

好了,现在正式进入到谈数字化。我们先看网上关于数字化这个概念的一个简单解释:

数字化是指将各种信息(包括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转化为数字格式(即用二进制代码 0 和 1 表示),并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数字技术进行处理、存储、传输和分析的过程。它是将物理世界中的信息映射到数字世界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数字转换,数字映射等各种操作。

首先这里要先强调一个点。

不是我前面讲信息化的时候谈到的类似单据,文档,图像,音频这些是信息。而是现实世界中的所有东西都是信息。包括现实世界中的万物。一个人是信息,一个建筑是信息,你昨天做了一件事也是信息。这个信息实际覆盖现实世界中的所有万物,覆盖完整的时间+空间。

那么数字化干什么事情呢?

简单来说就是原来现实世界中所有的人事物,包括行为和时间,这些东西都可以用01组成的二进制编码进行表示。这个叫数字转换。在数字转换完成后,我们将01编码的字节流又进一步解析,变成了一个你在电脑里面可以看到,听到的一个抽象对应。

你在现实世界看到一座大楼,那么在虚拟世界里你也可以看到完全类似的一座大楼。你听到一个声音,这个声音变成了电脑里一个MP3文件。所有现实世界东西,通过数字转换+数字映射后可以完全的模仿或映射现实世界。这个就是数字化做的事情。也就是前面谈到的通过数字转换和数字映射,将物理世界中的信息映射到数字世界中的一种方式。

比如现实世界有一栋楼,我们采用类似BIM建模的技术,就可以在虚拟世界完全复刻这栋楼所有的结构和细节,包括行为。但是如果要让虚拟世界完全复刻现实世界,可想而知,这里涉及到的算力和存储资源巨大,涉及到的前期建模和导入工作,后期的映射工作也巨大。

好了,前面是狭义数字化。而对于广义的数字化一定不是单纯指数字化技术,底层的数字转换和数字映射,数字建模这些工作。因为我做数字化这些事情仍然是为了业务服务,要产生业务。

所以你会看到在数字化后面会增加补充,比如数字化应用,数字化转型这些词。同时数字化会更加强调和企业战略,业务目标实现的匹配。

比如我原来谈数字化转型文章也经常谈到,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企业商业模式,业务运营模式方面的深层次的变革或重塑。数字化所有做的事情都是为了赋能业务,而且可能还不是简单的优化业务,更加重要的是能否带来新的业务运作模式,商业模式等。

类似数据驱动很多案例即是这个道理,你原来没有积累足够的数据,或者没有考虑到将现实世界完全抽象建模到虚拟世界的时候,你没有想到业务还可以如此运作。典型的就是传统的出租车电话叫车,到网约车。原来出租车电话叫车后台也有车辆调度系统,但是不能叫数字化应用;真正的数字化应用是数据驱动的,是延伸了新的以数据+算法驱动的调度大脑,自动进行车辆,人员,路线的全流程规划。原来是人制定流程推车IT系统走,数字化下变成了数字系统推动外部人和事物流转。

把这个想明白了就清楚了数字化还有第三个环节数字升级。

谈数字化可以不谈数字升级,但是谈到企业数字化转型必须谈数字化升级,否则就容易陷入技术驱动。数字升级核心就是数字化技术要反向推动企业和组织的商业模式,业务运营模式深层次的变革。

那数字升级的载体是什么呢?仍然是IT应用,只是升级为了数字应用或远期的AI应用。谈到应用则又回到了信息化的范畴。所以到了数字化阶段,实际数字化和信息化是高度融合的。

做好数字转换和数据映射是基础,是尽可能的将现实世界的东西映射到虚拟世界,这里你映射的越多,那么虚拟世界对现实的理解越深入,越容易反向推动数字升级工作。包括当前说的数据驱动,当前的AI大模型,实际都是底层数字建模的一部分,只是原来的建模我们可能关注点都在传统的信息(文档,数据,音频,图片)的数字化上面,而真正的数字化建模一定是完全都可数字化。数字化终极建模就是构建一个完全匹配模拟现实的数字虚拟世界。

4. 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区别和联系

在了解了前面谈到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概念后,就更加容易理解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首先严格来讲不能说数字化是信息化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因为从狭义概念来讲,两者的关注点明显不同。信息化关注的是如何将现实世界信息媒介转移到IT系统中通过信息类支持业务协同;数字化关心的是现实世界如何通过数字转换和数字映射,形成一个独立的数字世界。

在信息化中涉及到纸面的单据信息要变成了IT系统中的数据对象和数据表,纸面单据-》IT系统中数据表,这个本质也是一个数字化的动作。即现实世界中的纸面单据投射到了虚拟世界中,通过数字映射后的电子表单来代表了纸面表单。

如果仅仅是数字化,那么这个动作到此结束,因为数字化的两大关键工作全部做完了,即数字转换+数字映射。但是到这个时候信息化工作才刚刚开始,形成电子表单不是目的,你形成的电子表单如何支撑业务流程,如何和你日常运作的三流融合协同才是最终目的。这也是我们说的上层构建的IT应用系统。

但是信息化时候有没有做完全的数字化工作呢?

显然没有,信息化并不需要对现实世界进行完全的建模,构建完整的虚拟世界,信息化不关心这个东西,信息化关心的是原有纸面信息媒介等如何转换为电子表单进行信息协同。跟这个相关的我才关心,其它不关心。

所以实际在信息化阶段我们也在做数字化的事情,但是仅仅是少量纸面表单信息的信息化,而且全部。所以不存在信息化发展的下个阶段是数字化的说法,两者的关注点本身就不同。

好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何现在我们更加强调数字化或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数字化究竟在原来信息化基础上叠加了什么东西?

回到前面谈的信息化和IT系统,你会看到IT系统仅仅是一个工具,是一个基于人录入的数据和信息,基于人提前定义好的规则和约束进行执行和计算的工具。

工具始终都不会错,工具错了那么就是人错了,人给的信息不够,或者人给的信息是错误的,人制定的规则是错误的。既然是这种情况,你想下工具能有什么创造力?工具能够提升效率就不错了。即使说了传统的BI系统,也不是说工具本身有智能,是人基于工具提供的数据再加工和分析得出智能化决策。

基于以上假设传统信息化的问题就出来了。

第一,传统信息化阶段更多是人和IT系统之间的连接,而没有构建一个万物互联的生态环境。这就导致脱离了人的手工录入就无法产生信息,脱离了人的操作查询就无法阅读信息。现实世界中的物是一个相当被动的地位,不能产生信息建立连接,不能自主的移动等。

第二,信息化由于没有完全复刻现实世界,因此IT系统掌握的现实世界中的信息量太少了,导致IT系统本身只能被人推动执行既有规则,IT系统无法基于源源不断的数据(信息的自动采集能力)来自动计算和产生新规则。这也就是我们说的IT系统更多是基于已有规则驱动执行,而非数据驱动执行,因为信息化没有构建一个能够完全模拟仿真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

讲到这里我们就更加容易理解我原来讲数字化的时候谈到的核心底层逻辑,数字化是构建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高度融合统一。为何要做这个事情。其核心就是为上层的应用提供更加用力的模型支撑和数据支撑。

数字化的三大核心要素即连接,数据,智能

连接,特别是万物互联,加上物联网,5G等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信息的自动化采集和处理问题,这极大的扩展了信息采集的范围和及时性,也更加方便虚拟世界模拟和映射现实世界。

数据,在传统的信息化下由人录入数据来讲,最大的区别点在于通过数字化技术,通过数字转换+数字映射方式来构建一个持续不断形成数据的机制。或者这里叫数据不合适,更加重要的是构建了一个在虚拟世界能完全模拟和映射现实世界的信息模型。有了这个模型再加上连接源源不断的产生数据,才谈得上真正的数据驱动。

智能,实际跟数字化没太大关系。只是广义的数字化我们将信息化和智能化全部纳入而已。如果再简单点说应该是,传统的信息化或IT应用系统,通过数字化进行了能力扩展和增强,而进一步强化了智能化的能力。

以上即是对信息化和数字化的进一步说明,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来源:人月聊I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