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五点的宁夏固原,春寒料峭,夜色未褪。两所中学的操场却早已被手电筒的光束照亮——1600余名师生整装待发,即将开启一场延续30年的“特殊课程”:徒步108里山路,祭奠长眠在任山河烈士陵园的英烈。这不是简单的春游,而是一场跨越两代人、持续三个十年的精神传承。
凌晨五点的宁夏固原,春寒料峭,夜色未褪。两所中学的操场却早已被手电筒的光束照亮——1600余名师生整装待发,即将开启一场延续30年的“特殊课程”:徒步108里山路,祭奠长眠在任山河烈士陵园的英烈。这不是简单的春游,而是一场跨越两代人、持续三个十年的精神传承。
一、凌晨五点的“红色集结”:两代人的接力
当城市还在沉睡,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学的师生已背上行囊。队伍中,有人系紧鞋带,有人搓手取暖,更多人反复检查包里的水和创可贴——这是前辈用经验总结的“徒步法宝”。校门口,交警提前封路护行,家长举着手机记录,路灯下有人喊:“我娃当年也走过这条路!”
30年前,第一支徒步队伍在雨雪中出发时,质疑声不断:“让孩子走百里山路是折磨!”但老校长韩宏坚信:“这堂课,能让他们明白什么是信念。” 如今,当年的学生成了护送孩子的家长,凌晨送行的市民中,有人偷偷抹泪:“我走这条路时14岁,现在看我儿子走,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
二、108里山路,藏着多少“人生第一次”
翻越陡坡时,高一学生宋佳勇的鞋带散了三次,脚底磨出水泡;初中女孩王小雨喘着粗气,被同学架着胳膊往上推;带队的老师边走边喊:“想想75年前的解放军,他们背着枪炮冲过这条山路!”
山间晨雾弥漫,队伍像一条蜿蜒的长龙。有人掏出巧克力分给同伴,有人用保温杯里的热水暖手。弘文中学的老师说:“城里孩子第一次知道,原来‘互相搀扶’不是作文里的套话。” 爬到半山腰,不知谁起了头,队伍里突然响起《团结就是力量》,歌声惊飞一群山雀。
三、烈士墓前的沉默:课本外的震撼教育
上午十点,任山河烈士陵园迎来这群满身尘土的访客。391座墓碑静静矗立,其中134座是无名烈士碑。擦拭墓碑时,高一学生马海蕊盯着“生于1932年,牺牲于1949年”的字样愣神:“这位烈士才17岁,和我表哥一样大……”
献花环节,一个男生把妈妈准备的馒头摆在碑前:“您当年饿着肚子打仗,现在尝尝我家的饭。”带队老师红了眼眶——出发前播放的纪录片里,任山河战役的战士正是用“一把炒面一口雪”解放了宁夏。
四、30年徒步路,走出了什么?
有人问:花一整天徒步,耽误学习值得吗?弘文中学的任皜书记算了一笔账:“30年里,1.2万名学生走过这条路。后来有人成了军人,有人考上北大,更多人成了普通劳动者,但他们都记得墓碑前发过的誓。”
2021年那场雨雪中的徒步最让人难忘。师生们踩着泥泞下山时,一位老兵站在路边敬礼:“当年我们营长就是在这里牺牲的,谢谢孩子们没忘记他们。” 如今,这场“行走的思政课”已辐射宁夏全区,西吉、彭阳的学校纷纷加入,青铜峡的孩子们甚至手绘“长征路线图”。
【结语】
108里山路,30年光阴,两代人接力。当城市里的孩子在短视频里刷着“特种兵式旅游”时,宁夏山区的少年用脚步丈量信仰的重量。一位网友的评论道破真相:“这不是徒步,是给孩子的精神‘补钙’!”正如陵园石碑上的那句话:“英雄永在,山河为证”——这堂走了30年的课,早就在少年心里种下了比山更重的担当。
来源:湖南小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