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天晚上7点,有一个穿着笔挺西装、声音沉稳如钟的男人出现在电视机里面,用一句“各位观众晚上好”陪伴了中国人近30年。
你还记得吗?
每天晚上7点,有一个穿着笔挺西装、声音沉稳如钟的男人出现在电视机里面,用一句“各位观众晚上好”陪伴了中国人近30年。
他就是罗京,央视“国脸”,新闻联播的“定海神针”。
可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名片”,却在48岁时因为癌症而逝世,留下妻儿以及年迈的父母...
如今,过去16年了,当初说会守着罗京一辈子的妻子刘继红,是否履行了诺言呢、他的父母都怎么样了呢?
说起罗京的本事,最让人服气的还是他手里的稿子。
刚毕业时,他就进入央视,于是便开始主持《新闻联播》。他凭借着将《新华字典》翻烂五本的狠劲,在播音界登峰造极,成为当之无愧的“天花板”。
当年《新闻联播》从录播改直播,多少播音员手心冒汗,唯独他像定海神针似的往镜头前一坐。
台里规定播音员每错一字扣200元,罗京直接把错误率压到零,同事都说:“他播音时,连标点符号都不敢喘气。”
2004年一次紧急状况,台里写稿子的人龙飞凤舞地写下了足足12页的急稿,并且还是在直播的情况下,要求主持人立马上台播报。
这样的情况他也是根本不在怕的,这稿子楞是让他用十七分钟念完了并且还做到滴水不漏,这样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立马让全国的观众都对他刮目相看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罗京被确诊罹患淋巴癌,然而他却瞒过所有人,顽强地完成了火炬传递。
当年他举着火炬跑步的画面,现在看还特别地让人心酸。
当时癌细胞都爬到脊梁骨了,疼起来像有把锉刀在骨头缝里来回磨。可镜头前的罗京还能笑得跟没事人似的。
接着又在8月31日播完了当天的新闻联播,可谁都没想到,这竟然是他最后一次在电视上露脸。
第二天,他才轻飘飘地递了张请假条,这也是他工作这二十多年以来递上的第一张请假条——这一请,就是永别...
而在这位“工作狂”的身后,也站着一位用温柔撑起整个家的女人。
刘继红和罗京是同一所学校的,有次两个人都去了老师那里问题,这才碰上了,一来二去的,两个人便熟络起来了。
后来还是两个人共同的老师牵的线,两个人便在一起了。
谈对象那会儿罗京忙得也是脚不沾地,约会都约在播音室门口。
好在刘继红极为懂事,罗京电视台的工作很繁忙从而无法给她应该有的照顾,但是她却从来没有发过脾气。
没多久,二人便结婚了,生活也很是幸福,还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名叫罗疏桐。
后来,刘继红辞去工作,成为全职太太,将公婆与孩子照料得细致入微。只是,这样幸福的时光并未持续太长时间……
罗京确诊癌症后,刘继红度过的那段时光着实令人揪心。
那会,儿子刚上初中,公婆年事已高,而罗京这一病,她就变成了这个家的主心骨,她不得不医院家里两头跑。
刘继红既要照顾病床上瘦骨嶙峋的丈夫,还要兼顾儿子和公婆,自己的身心虽然都很是痛苦,但依然要强撑着坚强支撑起这个家。
2009年的夏天,正值事业黄金期的罗京,还是没能扛过病魔的攻击,最终因病去世。
葬礼上五万多人自发赶来送行,还举着“新闻联播不能没有你”的横幅给罗京送行,白菊花铺满了八宝山的路面。
而最催泪的画面,是14岁的罗疏桐紧抱父亲遗像,搀扶着几度昏厥的母亲。
刘继红业握着婆婆的手说这辈子都不再嫁人,要守着这个家。婆婆却抹着劝她还年轻,得往前看。
谁承想七年之后,这个发誓守寡的女人带着孩子改嫁了富商,瞬间引爆了舆论。
网上说什么的都有,有人痛骂“薄情”,有人心疼“她该有新生”。
但是别管外人怎么说,罗京的爸妈倒很是开明,不仅不反对刘继红再嫁,还拿着退休金给前儿媳当嫁妆。
而罗京的爸妈这样做也不是没有原因的,这其中的缘由全部都藏在刘继红这么多年对二老的关心和照顾里。
争议和温情罗京刚去世的时候,刘继红也陷入进了巨大的悲痛中,提起这件事情就忍不住地想哭。
即便如此,刘继红还是尽心尽力地照顾这罗京的父母,完全忽略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刘继红的家人对她忧心不已,便为她介绍了一位经商的男子孙岩。
起初,刘继红难以接受改嫁他人。她觉得,既然已经承诺不再改嫁,就不该轻易违背。在她心中,承诺就像是刻在磐石上的誓言,不能轻易改变。
但孙岩可是个实诚人,知道刘继红放不下前夫也毫不介意,他说愿意等刘继红,因为他看重的就是刘继红的这样的品行。
渐渐地,刘继红被孙岩的赤诚真心所打动。
婚后,孙岩与刘继红十分恩爱,他们还一同赡养罗京的父母,对罗京的儿子罗疏桐也是关爱备至,视如己出。
刘继红的儿子也争气,打小就聪明,高中读的是北师大附中,后来在家人们的支持下又考到了美国去学金融。
回来后,也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继父的关系相处也很融洽。
如今每年的清明节,孙岩还会带着刘继红去八宝山扫墓,可以见得,孙岩对刘继红那是真的掏心窝子了,竟然有如此的肚量,让很多街坊邻居都对他是赞不绝口的。
现在去八宝山还能看见罗京的墓,大理石上嵌着个铜话筒。清明的时候还总有陌生人带着鲜花来...
要说周继红这一生就像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的,她用前半生诠释了“嫁鸡随鸡”的传统美德,用后半生证明了“破茧重生”的现代勇气,这两面拼在一起,才是真实的人性图谱。
如今再看这都段争议,倒觉得刘继红没有什么错。
有人用“七年之痒”嘲讽,却看不见这七年里她独自撑起破碎家庭的艰辛;有人质疑“豪门新欢”,却忽略了现任丈夫陪她扫墓、支持她赡养前公婆的温情。
其实生活从不是非黑白的判断题——就像罗京生前总把《新闻联播》稿子改得密密麻麻,人生这本“无错字稿”,又何尝不是涂涂改改才能继续书写?
信息来源:信息来源:罗京逝世六周年网友叹时光飞逝 缅怀"国脸"好声音,2015.06.05,人民网
央视新闻主播罗京辞世 2009.06.06,光明网
送别罗京最后一程,央视网
来源:寒士之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