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红旗渠丨桑耳庄村:从“为水所困”到“因水而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4 12:02 1

摘要:据《桑耳庄村志》记载,桑耳庄村明代初期建村,以姓氏得名。历史上,这是个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困山村,村民吃水,近则要到离村3.5公里的黄崖泉担山泉水,远则要到5公里外的露水河、浊漳河取水。

红旗渠精神永在

桑耳庄村一瞥

桑耳庄村:从“为水所困”到“因水而兴”

——“重走红旗渠——沿着精神之路再出发”系列报道之五

安阳融媒记者 黄亚明 文/图

在红旗渠畔,与水结缘的安阳林州任村镇桑耳庄村被人熟知,是由一个缺水的悲惨故事开始,并通过引水修渠,从“为水所困”到“因水而兴”。

缺水记忆——

那些年水比命珍贵

去过红旗渠纪念馆的游客,总会被一个跪地痛哭的人物雕像触动。雕像原型叫桑林茂,家在桑耳庄村,“一担水一条命”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据《桑耳庄村志》记载,桑耳庄村明代初期建村,以姓氏得名。历史上,这是个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困山村,村民吃水,近则要到离村3.5公里的黄崖泉担山泉水,远则要到5公里外的露水河、浊漳河取水。

3月27日,记者专程到桑耳庄村寻找那段缺水的苦难记忆。热心的村民把我们带到村里一处老宅院门前,并为我们介绍,沿这个土坡上去就是桑林茂家旧址。

在村民的描述中,一个因缺水引发的悲惨故事浮现眼前:民国初期的一个除夕,桑林茂老汉一早去山上的黄崖泉挑水,由于人多,直到天黑才担回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妇在村口迎接,可接过担子没走几步就被石头绊倒,两桶水全洒了。儿媳妇又气又愧,当天夜里就悬梁自尽了。埋葬了儿媳妇,第二天,桑林茂带着全家逃荒走了。

“一担水一条命”的故事在《林县志》也有记载。2021年热播电视剧《红旗渠》中,疙瘩村的原型就是桑耳庄村,石水生娶媳妇以一罐水当彩礼,水生娘因打翻这罐水而离世的故事,也源自桑林茂家的悲惨故事。

在林州人民那段缺水的苦难记忆中,水贵如油,甚至水比命贵,许多村名都冠以“水”字,连给孩子起名也都带个“水”字。如今,桑耳庄村把重修桑林茂故居纳入村庄规划,以教育后人不忘苦难记忆,珍惜幸福生活。

饮水之变——

渠水、井水、山泉水

“前几年修铁路时发现一处山泉,我们正在建一座水泵,准备把山泉水引进村里。”当天上午,在工地忙碌的村监委会主任桑建书告诉记者,他们还利用这一眼山泉引来“红旗渠”纯净水项目,生产线建成后,一小时能生产1.2万瓶瓶装水和600桶一次性桶装水。

“一担水一条命”的故事深深刺痛着桑耳庄村村民,村“两委”带领干部群众一直在努力改变缺水困境。1953年,红旗渠修建前,桑耳庄村自建一条宽和高仅10厘米的袖珍水渠,把半山腰的黄崖泉水引下山,通过村民建窑烧制的瓦管连接,引来一线解渴的生命泉。1960年2月,林县县委打响“引漳入林”战役,千军万马战太行,桑耳庄村很多村民再次跟随浩浩荡荡的修渠队伍,一起向太行山深处挺进。如今,当年修渠的很多人已不在世,我们在村里辗转打听,找到了当年修渠的桑德成老人。

1945年出生的桑德成今年已80岁高龄。当年修渠时,他才15岁,告别父母姊妹,推着独轮车,带着铺盖卷,步行二三十公里到山西平顺县王家庄村、石城村修渠工地,每次一走就是好几个月。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后,渠水流过桑耳庄村,旱地变成水浇地,望天收的庄稼喝饱水,玉米亩产七八百公斤。桑德成还记得,村里当时建了两个大蓄水池,用于村民饮水。20世纪80年代,村里打了机井,村民吃上深井水,红旗渠水变为灌溉水源。桑德成感慨地说,尽管儿孙都没有尝过缺水的苦,但他时常讲述修渠故事,告诫后辈遇到困难不要怕,办法总比困难多。

多少年来,逃荒的桑林茂一家不知所终,村里的水利设施几度变迁,桑耳庄村留下的人尝遍了缺水的苦,修渠的难,也尝到了渠水的甘,山泉的甜。

山村巨变——

这些年生活比蜜甜

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成百福的故里、“河南省最美乡村”、“河南省‘五星’党支部”……60年来,缠绕在太行山腰的红旗渠静静流淌,不仅灌溉了层层梯田,还浇灌出桑耳庄村的勃勃生机。

穿过村里的劳模广场,就到了成百福故居。进村的游客总要来这里看看,听村民讲述桑耳庄村的奋斗故事。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桑海峰介绍,村里还有个红色餐厅,这些年,桑耳庄村充分利用红旗渠精神、劳模精神等红色资源,打造了一条集研学、旅游、餐饮于一体的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每年接待研学团队6万人次。

为做好土特产文章,桑耳庄村还建了核桃采摘园,成立了百福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科技”的产业经营模式,培育了“百福金小米”“百福麻麻椒”“百福农家蜜”“百福土鸡蛋”等土特产。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3.6万元。

产业兴旺,生活幸福。提起桑耳庄村的巨变,每个村民都有说不完的话。“河道治理了,村里更干净了。”“路平灯亮,花红柳绿,村子更美了。”“山泉水甜,日子也甜。”……昔日缺水的贫困山村变成山清水秀、林茂粮丰的美丽乡村。

桑耳庄村党群服务中心有一间荣誉室,墙上挂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那是1957年成百福受表彰后与全国农业劳模的合影。荣誉室里,大大小小的奖牌有200多块,沉甸甸的荣誉背后,记载着桑耳庄村人“定叫山河换新装”的辉煌历史;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鼓舞着桑耳庄村人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路上步履铿锵……

来源:安阳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