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止王大爷,很多村民都有类似的担心:觉得“脱贫了就不用驻村了”,甚至有些地方还传出“驻村工作队年底就撤”的谣言。其实这是天大的误解——驻村工作队不仅不会走,国家还从政策层面明确“要长期驻、扎实帮”,只是工作重点从“脱贫攻坚”转向了“乡村振兴”。今天就结合3个国
前阵子回农村老家,邻居王大爷拉着我念叨:“听说脱贫攻坚结束了,驻村工作队是不是要撤了?可咱村的果园刚有起色,要是工作队走了,后续销路咋办?”
不止王大爷,很多村民都有类似的担心:觉得“脱贫了就不用驻村了”,甚至有些地方还传出“驻村工作队年底就撤”的谣言。其实这是天大的误解——驻村工作队不仅不会走,国家还从政策层面明确“要长期驻、扎实帮”,只是工作重点从“脱贫攻坚”转向了“乡村振兴”。今天就结合3个国家政策文件、2个基层真实案例,把“驻村工作队为啥不会走”讲透:政策怎么定的?留在村里能帮啥?村民该咋配合?都是实打实的干货,建议转给村里的乡亲,别再被谣言误导。
先破谣言:驻村工作队“撤不撤”,国家政策早有明确说法!3个文件定调“长期驻留”
很多人觉得“驻村是临时任务”,其实从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开始,国家就连续出台政策,明确驻村工作队要“长期派驻、动态调整”,不是“脱贫就撤”。我翻了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等核心文件,里面3个关键点,直接断了“撤队”的可能。
政策1:“五年过渡期”内,驻村力量只增不减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设立衔接过渡期,对脱贫地区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力度不减、队伍不散”。这里的“过渡期”是2021-2025年,也就是说,至少到2025年,驻村工作队不会大规模撤离;而且文件特别强调“对易地搬迁安置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要优先选派驻村力量”,比如咱们老家那种刚发展特色产业的村子,不仅不会撤队,还可能增派懂技术、会营销的队员。
2024年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驻村工作队数量比2021年还多了8%,重点村实现“一村一队”全覆盖——要是真要撤队,怎么会反而增派人手?这就是政策给的“定心丸”。
政策2:驻村任务从“脱贫”转向“振兴”,责任更重了
很多人以为“脱贫了,驻村队就没事干了”,其实不然。2022年中组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管理的办法》,明确了驻村工作队的“新任务”:不是帮村民“脱贫”,而是帮村子“致富”——比如培育特色产业(像王大爷村的果园,帮着找销路、搞深加工)、改善人居环境(修污水管网、建文化广场)、建强村党组织(教村干部搞治理、带党员办实事)。
这些任务比脱贫更复杂,需要长期扎根:比如培育一个能让村民稳定赚钱的产业,至少要3-5年,不是驻村队待几个月就能成的。就像咱们县的苹果种植村,驻村队从2021年驻到现在,先是帮着改良品种,再对接电商平台,今年又建了果汁加工厂,村民人均年收入比2021年翻了一倍——要是中途撤队,这些事就黄了,村民的好日子也没了保障。
政策3:“不达标不撤队”,考核不过关要“留任整改”
国家对驻村工作队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是“想撤就能撤”。按《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考核办法》,每年都会从“产业发展、村民收入、村容村貌、群众满意度”等6个方面考核,要是考核不合格,驻村队不仅不能撤,还要“留任整改”,直到村子达到“乡村振兴基础标准”;就算考核合格,也要“动态调整队员,保留核心力量”——比如懂技术的队员留下,换一批懂管理的队员来,确保工作不断档。
2024年河南某县就有3支驻村队因为“产业培育不到位”被要求留任,直到今年村里的蔬菜大棚实现稳定盈利,才调整了部分队员——这说明驻村队的去留,看的是村子的实际需求,不是“到点就走”。
为啥“不能走”?2个基层实例告诉你,驻村队是村里的“顶梁柱”
光说政策不够,咱们看两个身边的实例,就知道驻村队为啥“撤不得”——他们做的事,是村民自己很难办成的,也是村两委暂时接不住的。
实例1:河北某核桃种植村——驻村队不留下,300亩核桃就“烂在树上”
这个村2020年脱贫,2021年驻村队驻进来,第一件事就是帮着改良核桃品种。队员们从省农科院请来专家,教村民剪枝、施肥,还帮着注册了“村集体商标”。2023年核桃丰收,可村里没人懂电商,眼看核桃要烂在树上,驻村队又对接了拼多多、抖音的助农主播,一场直播就卖了5万斤,还和一家坚果公司签了长期收购协议,保底收购价比市场价高20%。
今年初,有村民问“工作队是不是要走”,驻村队长直接在村民大会上说:“只要咱们的核桃深加工项目没建成,只要还有一户村民没通过核桃赚到钱,我们就不走。”现在驻村队正在帮村里建核桃油加工厂,预计年底投产,到时候村民不仅能卖核桃,还能在厂里上班拿工资——要是这时候撤队,加工厂的审批、设备采购、技术对接都没人管,村民的希望就落空了。
实例2:湖南某易地搬迁安置村——驻村队不留下,“搬得出”难成“稳得住”
这个村是2019年建的易地搬迁安置村,400多户村民从大山里搬出来,虽然住上了新房,但“没地种、没活干”,很多人想回山里。2021年驻村队驻进来后,先是在村里建了“扶贫车间”,引进服装加工企业,培训了80多名村民当工人,每月工资3000-4000元;然后又帮着有手艺的村民开小吃店、理发店,协调政府给补贴;还在村里建了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解决了“孩子没人带、老人没人管”的问题。
现在村里没人想回山里了,但驻村队还没走——他们正在帮村里申请“乡村旅游示范村”,计划把周边的山林改造成采摘园、露营地,让村民能靠旅游赚钱。村支书说:“要是驻村队走了,我们没经验对接旅游公司,没能力搞宣传,好不容易攒下的人气就散了,村民‘稳得住’就成了空话。”
从这两个例子能看出来:驻村队做的不是“一次性帮扶”,而是“打基础、管长远”的事——产业要培育、技能要传授、资源要对接,这些都需要时间,不是“一锤子买卖”。村民能靠驻村队的帮助起步,但要真正“稳得住、能致富”,还需要驻村队帮着把“底子”打牢,直到村两委能接过来、村民能自己干起来。
村民该咋做?别只“等靠要”,3个动作配合驻村队,日子更有奔头
驻村队不会走,是好事,但也不是说村民就能“啥都不管,等着工作队帮”。要想日子越过越好,村民得主动配合,和驻村队一起干,这样才能把政策红利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
1. 主动说需求,别“有困难不敢提”
很多村民不好意思跟驻村队提需求,比如“想学电商但不敢说”“家里有病人想申请补贴但不知道咋弄”——其实驻村队的任务就是帮村民解决困难,你不说,他们可能不知道。比如村里的张大妈,之前想搞养鸡,但怕赔本不敢说,后来跟驻村队员聊起这事,队员帮她申请了“产业扶持补贴”,还联系了兽医定期上门指导,现在张大妈养了200多只鸡,每月能赚3000多块。
有需求就主动找驻村队聊,不管是产业发展、就业、就医还是孩子上学,只要是合理的,他们都会帮着对接资源——驻村队的工作成效,就看能不能帮村民解决实际问题,你提的需求,就是他们工作的方向。
2. 跟着学技能,别“怕麻烦不愿学”
驻村队经常组织技能培训,比如种果树、搞养殖、做电商,但有些村民觉得“学不会”“没时间”,不愿意参加——其实这些技能是帮自己赚钱的“本事”,学会了就能靠自己吃饭,不用一直靠别人帮。比如村里的年轻人小李,之前在外打工没赚到钱,驻村队组织电商培训,他抱着“试试”的心态参加,现在学会了在抖音卖村里的土特产,每月能赚5000多块,比打工还强。
培训别嫌麻烦,多听、多问、多练,驻村队员都是带着真本事来的,他们会手把手教,直到你学会为止——学会一项技能,就多一条赚钱的路,这才是长久之计。
3. 支持村集体,别“只顾自己不管集体”
驻村队帮村里搞产业,很多是“村集体项目”,比如集体果园、集体加工厂,需要村民入股或参与管理,但有些村民觉得“集体的事跟自己没关系”,不愿意参与——其实村集体项目赚了钱,会按股份分给村民,还能带动村里就业,是“大家一起赚钱”的好事。比如咱们邻村的集体蔬菜大棚,村民每人入股2000元,年底除了分红,还能在大棚里上班拿工资,去年每户平均多赚了1.2万元。
别只顾着自己家的小日子,多支持村集体项目,跟着驻村队和村两委一起干,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了,大家的日子才能一起好起来——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富”,而是“全村一起富”。
最后说句心里话:驻村队是“亲人”,不是“过客”
很多村民觉得驻村队是“外来的”,是“临时帮忙的”,其实不是——他们离开自己的家,扎根在村里,帮着找项目、学技能、解难题,就是想让村民的日子过得好一点,是村里的“亲人”,不是“过客”。
国家政策定了“驻村队长期驻留”,驻村队员也想帮村里干出实事,而村民的配合和信任,就是他们最大的动力。别再担心“工作队会走”,也别再“等靠要”,跟着驻村队一起干,把村子的产业搞起来,把村容村貌弄好,把日子过红火——这才是乡村振兴的真正意义,也是驻村队“不走”的最终目的。
相信再过几年,咱们村里会有更多产业、更好的环境、更高的收入,而驻村队,会一直陪着咱们,直到这些目标都实现。
来源:陀螺34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