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半 | 告别,也可以很温柔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4 11:18 1

摘要:96000殡葬服务热线值班室里,25岁的接线员肖鑫正坐在工位上,戴上耳机,双眼盯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时不时敲几下。

又是一年清明至,烟柳垂垂雨如丝,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哀伤。

96000殡葬服务热线值班室里,25岁的接线员肖鑫正坐在工位上,戴上耳机,双眼盯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时不时敲几下。

“叮铃铃!”清脆的电话铃声打破寂静。“您好,96000热线为您服务……”肖鑫按下接听键,温柔且沉稳的声音传出。

在重庆这座城市,有一群年轻“种星星的人”。他们是殡葬热线接线员、安葬礼仪师、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悄然穿梭于生死边缘,见证生命最脆弱的时刻,也见证着人性最坚韧的光芒,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不为人知的“摆渡”故事。

刘华俊在陵园忙碌,进行代客祭扫。

01

电话里的“生命温度”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紧接着传来一个沙哑的男声:“我……我没有家人,也没有可以托付的朋友,可能活不了多久了……我走了之后,会有人发现吗?”

“别担心……”肖鑫放轻声音,像在安抚一个孩子:“我们可以帮你,没有亲人的治丧,会有专门的社工帮助办理。”

肖鑫在96000殡葬服务热线值班室里接线。

肖鑫的手指攥着耳机线,出生于千禧年的她,做接线员三年多,听过无数种悲伤的声音,但这一通电话仍让她心头一颤。

男人在电话里断断续续地说起自己的病,说起无人可托付的恐惧,甚至隐约透露出轻生的念头。肖鑫没有打断他,只是静静地听,时不时回应一句:“嗯嗯,明白。”

因为接听热线,教会她的第一课是学会倾听。

渐渐地,电话那头的男人,开始诉说起人生经历。或许,当一个人开始回忆这些细微的温暖,他的绝望就已经裂开了一道缝隙。

肖鑫耐心倾听并悉心疏导:“不要失去信心,也许会有奇迹,享受生命。”电话挂断前,男人轻声说了句:“姑娘,谢谢你。”

“00后”接线员肖鑫在整理值班资料。

96000——是24小时提供业务办理、信息咨询、悲伤抚慰的殡葬服务热线,作为接线员的肖鑫,每天平均要接上百个电话。

“大多数是咨询和需要服务的,也有半夜来电倾诉的,还有打错或是骚扰的。”肖鑫记得,曾经有一个夜晚,一位老奶奶打来电话,絮絮叨叨地重复着相似的话,语序混乱,甚至说不清自己的住址。

类似的情形并不少见——悲伤过度的人往往逻辑模糊,只能依靠本能诉说。

肖鑫没有催促,也没有表现出丝毫不耐烦。她温声回应:“奶奶,您慢慢说……身边还有其他亲人在吗?”

这是接线员必修的第二课——耐心,是对悲伤最大的尊重。

“00”后女孩为什么选择干这行,天天面对生死会害怕吗?当好友好奇问起,肖鑫总是摇头:“不害怕,因为很多人需要我们。”

小小的值班室里,肖鑫和同事们凭借着专业与温和,在每一个悲伤的来电背后,寻找着安抚人心的密码。“我们可能改变不了生死,但想让告别不那么冰冷。”

02

安葬礼的“无声慰藉”

与热线值班室相隔16公里的南山福座陵园里,薄雾笼罩,宛如一层神秘的面纱。26岁的殡葬礼仪师刘华俊身着蓝色衬衣,戴着洁白手套,静静走向骨灰暂存间。

刘华俊(右)和同事一起为将要进行的殡葬仪式进行彩排。

天刚亮,刘华俊便已主持完一场安葬仪式。早早布置好礼仪现场后,逝者家人们陆续到达。仪式开始,刘华俊的每一个动作有条不紊、庄严肃穆。他微微鞠躬,低声说道:“让我们送他最后一程。”

1999年出生的刘华俊,是个爱打篮球的开朗男孩,投身殡葬行业却已七年有余,而爷爷和姑姑都是他的“同行”。

小时候,刘华俊家就住殡仪馆附近。陪爷爷上班的他,并不知道这里的不同,以为殡仪馆只是“大人们穿黑衣服上班的地方”。

刘华俊清洁壁葬区。

初入职场的刘华俊,曾在殡仪馆上班,与电影《人生大事》剧情一般,负责接运遗体的工作。让他印象最深的,是2019年的一个深夜,七十多岁的爷爷抱着亡妻照片,安然离世。

望着冰棺里躺着的妻子,老人让儿子送他回家取照片并洗漱,想要体体面面送老伴儿最后一程。两个小时后,当儿子返回家中接父亲时,却发现老人已自然离世,再也醒不过来。

刘华俊跟车前往老人家中,只见老人安详躺在床上,胸前抱着亡妻照片,嘴角噙着一抹微笑。

“像老电影里的镜头……”目睹这一幕的刘华俊,恍然大悟:“原来‘白头偕老’‘相濡以沫’,真的可以是动词。”

那天,刘华俊的眼眶一直湿润着,哪怕已过去5、6年,他也能很清晰地记起当日发生的点点滴滴。

刘华俊在骨灰暂存间进行打扫。

“做这一行,要无惧生死,也要敬畏生命。”提及生死,刘华俊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淡然。如今,在陵园当殡葬礼仪师的他,想得更多的是让生者安慰,死者体面。

03

墓碑里的“悲欢离合”

南山福座的二楼,有一座“云上花园”,没有阴森雾气,反而像一座被时光凝固的展览馆。

清明期间,代客祭扫也是刘华俊工作之一,用最庄严的仪式代诉衷肠。

殡葬礼仪师刘华俊整理一位逝去小朋友墓碑前的玩具。

“这是一个因病离开的小姑娘,有着很爱她的爸爸妈妈。”看着照片上孩子灿烂的笑脸,墓碑前摆着的零食、布偶、手办,刘华俊庄重地献上鲜花。

因公殉职的警察墓碑前,摆着妻子的手绘肖像;一对老夫妻的合葬墓并排放着结婚照与晚年合影,像一场跨越时空的约会……最特别的是一座3D打印的解放碑——那里沉眠着两位在解放碑下相识的恋人。

亲人为逝者送上3D打印的解放碑模型,“这位逝者和他的爱人是在解放碑相遇的,所以专门制作了这个模型”。

悠扬的旋律,在“云上花园”飘扬,每一个墓碑里都蕴藏着悲欢离合。

刘华俊尽心打理照料着“云上花园”。“死亡不是终点,被遗忘才是。”刘华俊将逝者的故事,一个个整理好放在纪念长廊展示。

他见过了太多眼泪:殡仪馆里的悲痛是滚烫的,人们在殡仪馆的时候极度悲伤,情绪是没法宣泄的;而墓前的哀伤已凝成琥珀,家人已经接受亲人的离开,安顿好之后又继续向前走。

刘华俊进行代客祭扫,为逝者送上鲜花。

作为红十字会全国特证急救讲师,刘华俊在各种场合科普生命知识,还会在直播间讲述殡葬知识、急救知识。

在日常工作中,他见过悲痛欲绝的家属,也整理过带着余温的遗物。当一天,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红着眼眶对他说:“遇到你很安心”时,刘华俊恍惚间觉得,自己大概真的在修一门叫“人间”的学分。

04

时光里的“印记重生”

一件件带着余温的“生命证物”,在重庆西郊福寿园内的“时光印记展览馆”相遇,无声地“讲述”着捐献者生前的美好印记,承载他们在这个世界留下的痕迹。

“时光印记展览馆”里带着余温的遗物。

玻璃展柜里,一只毛绒小鸭子静静躺着,绒毛还保持着被小手攥紧的蓬松,它的主人是八个月大的“三娃子”;

高三女孩易小稀的手绘画卷,仍带着青春的体温;

陈俊丽没来得及报到的硕士录取通知书,定格着永远的期待;

罗嗣政的毕业证书,依然记得这位年轻医者当年的秉烛夜读……

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桂家帅,对这些遗物最为了解。当协调员四年多的他,见证过最沉重的手术台,也目送过最悲痛的告别。

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桂家帅献上鲜花缅怀逝者。

ICU走廊的光,永远冷得让人心慌,走廊传来杂乱的脚步声,又一场告别要开始了。

八个多月大的三娃子(小名),因为一场车祸脑部受损,虽经全力抢救也没能从死神手里抢回这个爱笑的婴儿。

孩子的父亲看到走廊上器官捐献的宣传单,思索许久,拨通了宣传单上的电话。这个不幸的家庭,自从出车祸以来,得到了许多人的安慰和帮助。这位父亲也希望孩子能在人生的最后时候,帮到别人。

冰冷的手术台上,亮光打在小小的身躯上。“如果有下辈子……我希望你能原谅我,继续选我当爸爸。”这位父亲的声音突然坍缩成气音。

一旁的桂家帅声音也带着颤抖:“虽然宝贝不在了,相信他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生命。”

每一位捐献者背后,都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2024年年底,同样是桂家帅经办的器官捐献,一位将聋哑儿女抚养成人的单亲母亲意外离世,她的儿女强忍悲痛,签下了器官捐献申请同意书,挽救三名器官衰竭患者生命,让两位在黑暗中摸索的患者重见光明。

缅怀纪念活动现场,一份份深刻的追思与怀念。

今年的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上,其中一位受捐者讲述“重生”后的生活:看见了孩子的第一次微笑,看见了春天的第一朵花开,看见了人间最美好的风景。

器官捐献,在生死之间架起一座生命之桥。2024年,重庆实施器官捐献181例,实施遗体捐献689例,角膜捐献272例528片。数字的背后,是普通人温柔的告别,他们用破碎的身躯,搭成渡人的小舟。

刘华俊擦拭墓碑。

暮色渐沉时,肖鑫摘下耳机,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陵园里,刘华俊轻轻拂去一座墓碑上的黄色花瓣;医院的走廊中,桂家帅正将一份器官捐献协议平整装好。

他们,是年轻的“生命摆渡人”,稳稳地承载着逝者的尊严与生者的思念,驶向宁静的彼岸。

让告别,也可以很温柔。

第1眼TV-华龙网 李舒/文 李一鸣 罗盛杰/图 董进/主持

来源:华龙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