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跟着领导去广东转了几个厂子,回来路上越想越心凉。倒不是广东人多有钱,而是发现咱们河南和他们压根不在一个频道上竞争。说几个亲眼见的对比,你就明白了。
上周跟着领导去广东转了几个厂子,回来路上越想越心凉。倒不是广东人多有钱,而是发现咱们河南和他们压根不在一个频道上竞争。说几个亲眼见的对比,你就明白了。
在东莞一家手机配件厂,老板指着流水线说:“这条线我上个月刚拆了重装的。”原来他们每半年就要升级设备,哪怕旧机器还能用。河南老乡的厂子我也去过,机器上贴的“2018年检修”标签都褪色了,厂长还念叨:“能用就别折腾。”
更绝的是深圳科技园,凌晨两点还有公司亮着灯。问保安才知道,这里流行“白天搞产品,晚上搞专利”。反观郑州高新区,晚上七点半停车位就空了——不是咱不努力,但确实没到拼命的程度。
佛山有家小家电厂让我开眼了。厂里连颗螺丝钉都不存,扫码下单,隔壁街的供应商15分钟骑电动车送来。老板得意地说:“我这方圆5公里,能凑出十条产业链。”
回郑州问做服装的朋友:“你打样衣要多久?”他叹气:“得跑三趟浙江找布料。”广东人把生意做成“即插即用”,咱们还在玩“东奔西跑”。
在中山遇见个河南老乡,五年前还是富士康流水线工人,现在开厂做智能锁。他说关键在广东的“传染症”——见人创业赚钱就想跟着干。政府也鸡贼,专门给失败者发“二次创业补贴”。
反观老家县城,表哥开了个汽修店,天天被查环保、消防、广告牌。他说最怕的不是赔钱,是“不知道明天又犯哪条规矩”。
本以为农业是河南的王牌,结果在惠州看到无人机撒农药,传感器监控土壤湿度,菜贩子直播卖菜直接贴溯源码。老乡蹲在地头抽着烟说:“咱还靠天吃饭,人家都玩上‘云种地’了。”
广东朋友说了句大实话:“我们当年也是从山寨货起家的。”河南现在有两点优势他们眼红:
- 粮食王牌:广东超市里30%的速冻饺子是河南的,把农业玩成工业就能翻身
- 人力便宜:深圳招个普工6500,郑州4500还包住,关键要教会工人用机器人
那天在一个商场门口,看见河南产的叉车在卸广东制造的智能马桶,突然想通个理儿:追不上就追不上呗,咱把广东人离不开的“刚需”做到极致,让他们挣大钱,咱们赚小钱——小钱攒多了,也是条活路。
说到底,河南缺的不是机会,是敢把旧锄头熔了造飞船的狠劲儿。
来源:城市发展见解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