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假期的前一天,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几乎占据了所有平台的热搜。所谓对等关税,就是美国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率,将与贸易伙伴对美国出口商品征收的税率完全相同。说白了,就是你征我多少税,我就征你多少税。但这只是概念层面的定义,美国这回的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我们后面细
清明假期的前一天,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几乎占据了所有平台的热搜。所谓对等关税,就是美国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率,将与贸易伙伴对美国出口商品征收的税率完全相同。说白了,就是你征我多少税,我就征你多少税。但这只是概念层面的定义,美国这回的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我们后面细说。
总之,这个政策落实到实际,就是加征了对美进口商品的关税。其实,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特朗普就一直把加征关税挂在嘴边。人们不确定的只是什么时候加征?以什么样的方式加征?而这回,事情终于坐实。整件事,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普遍是这么两个。
第一,特朗普政府为什么要推行对等关税,背后的考虑是什么?
第二,这会对咱们中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又是怎么应对的?
01
为什么要征收对等关税?
首先,为什么要征收对等关税?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请教了著名的互联网KOL兔主席。兔主席,估计很多同学都熟悉了,我自己也是他的长期读者。兔主席毕业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从事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综合社科研究20多年,还写过《撕裂之城》《中国之路与平行世界》《卷土重来:2024年美国大选》等多部畅销书。
兔主席说,所有外界观察者,包括各国政府、企业、资本市场、民间、知识界等,关注的焦点在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到底是长期主义政策,还是短期谈判筹码。
认为是长期策略的依据是,特朗普从2024年大选期间,到新政府上任后,在公开场合所表达的,包括在这次“对等关税”的行政命令里提到的,都是“长期主义”逻辑。
也就是,通过搭建关税的“高墙”,增加外国商品进入美国本土的成本,鼓励美国和外国企业到美国本土进行投资、建厂、生产、销售商品。进而解决美国产业因常年外包导致的“空心化”的问题。最终解决美国的产业复兴、创造高质量就业、振兴社区,以及解决供应链安全与国家安全问题。
而且有很多迹象表明特朗普在这方面的倾向。
比如,他一直以来在公开场合所反复强调,这个偏向长期主义的产业逻辑是他对选民的承诺。
再比如,我们可以看特朗普身边幕僚的态度,从身边的财政部长、商务部长,到上一任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到MAGA运动的思想家斯蒂夫·班农等,所有人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再比如,这次对等关税里没有包含对个别企业的豁免,呈现出“一刀切”的态度和决心。
再比如,“对等关税”本身的计算方法,把一个国家去年的对美贸易顺差额,除以它的出口总额,再除以二,就是新的关税税率。
举个例子,去年中国的对美贸易顺差是2950亿美元,出口总额是4380亿美元,那新的关税税率就是2950除以4380再除以2,约等于34%。至于公式的逻辑在哪儿,为什么是除以二,为什么又要和之前加的税叠加,一概没给理由。
兔主席说,这个计算方法极为武断,没有学理和政策基础,更不反映“不公平”的贸易结果,只反映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和美国的进出口贸易的事实和结果。
兔主席认为,从特朗普“对等关税”的计算方法可以看出,他的政府目标是改变这个“结果”本身,或者消除相关“状态”也就是进出口额和贸易逆差,而不是在“过程”,也就是各国的贸易政策本身做文章。
再比如,市场一直认为特朗普会对市场波动做出回应,假如股市大跌,特朗普就会撤回政策。但实际情况是,最近几周,特朗普和团队一直在管理预期,引导市场接受长期主义、忍受短期阵痛,包括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摆出了一副长期主义决心的态度。
但另一方面,特朗普的行为又具有短期主义的特征。
第一,兔主席说,特朗普从来不以“长期主义”著称。他的特征是标榜自己的商人特点,非常自我,并且有明显的“交易主义”特征,把一切都变成谈判筹码。
第二是关税本身的设定。比如,以非法移民和芬太尼为名对墨西哥、加拿大加征关税。再比如,公开提出假如中国出售TikTok,就愿意在关税上做出让步。
这又呈现出交易导向,也就是关税税率本身是可以谈的。假如其他国家配合或妥协,关税也可以立即撤销。
你看,这些证据又表明,特朗普关税具有短期主义特征,并不打算长期执行。
这也是为什么说,特朗普关税到底是长期主义还是短期主义,到底能否执行,市场有极大分歧,并陷入了博弈与观望。
同时,除了对特朗普关税动机的怀疑外,还有对特朗普关税是否能够一路坚持的怀疑。
你看,特朗普之所以打败哈里斯上台,是因为明确反对通胀、承诺降低物价,民众对此是寄予厚望的。假如全面加征关税导致物价上涨,民怨会升温,特朗普会被反噬。同时,这可能引发美国自身的经济衰退。
特朗普一直以擅长搞经济标榜自己,认为自己任内的经济是最好的。假如真的出现经济衰退,失业率提升,增长率放缓,特朗普是有压力的。
还有,美国的总统任期只有四年。在关税这样的国内经济政策问题上,两党是对立的,缺乏基本共识,没有执行长期主义的条件。
总之,综合种种因素,这一轮摆在人们面前的,是更多的不确定性及震荡。
02
对等关税对中国的影响
我们再来看看,对等关税可能会对咱们中国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又是如何应对其中可能出现的挑战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请教了政经趋势研究专家,得到同学都很熟悉的《政经参考》课程主理人,马江博老师。
实际上,早在特朗普当选前后,马老师就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计划做过过深入分析,毕竟这个政策并不是突然出现,而是已经渲染了很久。
要想了解它的影响,我们得先知道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外贸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一直以来,出口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对GDP的拉动贡献一度超过35%。即使是在疫情和贸易战这些因素的冲击下,出口对GDP的贡献依然有18%左右。注意,这还不包括出口对其他产业的溢出带动效应。
而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之一,在贸易顺差方面尤其明显。所谓贸易顺差,就是出口大于进口,一个国家从国外获得的收入高于它对外的支出。
经济学家格隆博士的统计结果显示,在过去25年里,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国。
说白了,中国过去在国际贸易中赚取的顺差大部分来自美国。因此,一旦中美贸易受到影响,中国公司面对压力是在所难免的。
之前彭博社还做过一个极端的预测,假如60%的关税政策落地,到2030年,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占比可能会接近零,中美贸易可能在事实上面临脱钩。
而大幅提高关税之后,对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类产品上:一类是消费品,特别是纺织服装、家居电器、橡胶、塑料、玩具、木制品、纸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类是通用器械、手机、电脑、电子元件、电气设备、精密仪器仪表等电子机械类产品。
其中,纺织服装、计算机、通信、文化体育娱乐、皮革、制鞋、家具等行业受到的影响最大。这些行业普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比较高。
关税上调时,出口下滑的幅度会更加明显。比如,现在纺织业的平均利润率已不足5%,假如再加征60%的关税,这些企业有可能停止向美国出口产品。
当然,对此也不用太悲观。马江博老师说,加征关税属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可能“自损一千”。大国之间的博弈,比拼的是耐力与筹码,中国和中国企业有应对的方法。
首先,国家会持续通过磋商,尽力避免与美国走向实质性脱钩。在这方面,中国拥有自身的优势和沟通的筹码。
你看,对美国来说,即使之前一直在提高关税,但除了半导体等尖端科技领域之外,其他领域并没有与中国真正实现脱钩断链。而且,美国对中国产品的进口依赖度还在不断上升,从2018年的14.8%提升到了2023年底的16.5%。许多企业迁出中国后又回来。
马江博老师说,这些现象都说明,美国短期内很难找到其他经济体替代中国制造。而且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会抬高美国国内商品价格,导致大幅度的通胀。特朗普也不得不考虑这个因素,而这也是中国在博弈中的优势所在。
事实上,从贸易战1.0以来,中国企业就在通过两种方式来规避高额关税:一是转口贸易,中国企业将产品出口到越南、老挝、马来西亚等国,再以这些国家作为跳板,出口到美欧;
二是出海,中国企业大量出海,到东南亚、墨西哥等地设厂,就近销往美欧或者当地市场。
但马江博老师说,贸易战2.0可能跟1.0不同,美国在加征关税时开始强调“原产地溯源”,这意味着转口贸易的难度陡然提升。这么一来,企业出海会越来越成为主流趋势。
而且这还伴随一个附带的积极影响,现在很多企业出海到第三国后,发现当地市场也十分开阔,特别是一些东南亚国家,正在迎来“年轻化”和“新工业化”。这对于中国的出海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
其次,压力也是动力,这会促使我们加大力度“扩大内需”,而且进一步要回到“内需”的根源,也就是财富创造和分配上。没错,借用马江博老师的观点,面对压力,关键在于我们自身的改革,因为外部总是不可控的,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目前,我们国家的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偏低:根据中泰证券2020年的对比统计数据,中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是44.7%,而同期美国为83.4%,印度为76.9%,德国为60.7%,全球平均水平大约为60%。收入上不去,直接影响了下游的消费需求,让“扩大内需”成为一个难题。
换句话说,在财富分配上,如何真正实现“让普通人收入高起来”,成了下一步的关键。
就在去年12月份,中国每年最重要的经济会议,也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罕见地将“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作为了核心宏观目标。
马江博老师认为,这个变化可以说是非常大了。要知道,过去二十年里,我们的宏观目标一直只有四个: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而这一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列为第五大核心宏观目标。简单说,就是经济增长了,老百姓也要能同步更多的赚到钱,这成了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而且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里,关于就业、收入的相关内容,明显多于往年。文件提到了包括增收减负、增加就业、创新服务消费等措施,来推动和激发内需和消费。
咱们刚刚说的收入增长要跟上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扩大消费和内需,背后核心都是要加钱。
怎么加钱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中的表述是“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简单理解,中央要多举债多花钱。文件中直接用“提高财政赤字率”这样的表述,过去十几年来从没出现过。
这意味着什么?就是政府下定决心,明年花的钱要比收的钱多,而且要比之前多花不少。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意味着政府会在多个领域投入更多资金、创造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提高每个人的收入。
换句话说,面对外部挑战,我们并不需要过度悲观,压力也是动力,我们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最终改变我们自身的发展。
既然外部环境始终难以掌控,唯有自立自强才是长期可依赖的最佳路径。就像马江博老师说的,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最关键的,还是我们自身的发展。
来源:小韭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