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怀先祖,文章识宗亲——读管爱萍《村头那口老井》有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4 10:39 1

摘要:我所拥有的姓氏管姓,在我老家所在的村子是“大姓”,是村里人口最多的姓氏。

文丨管善建

我所拥有的姓氏管姓,在我老家所在的村子是“大姓”,是村里人口最多的姓氏。

但离开家乡,来到外地,遇到姓管的很少,因此见到姓管的人或姓名,就自然而然地感觉亲切。

大约一个月前,一位姓管的年轻诗人(贵州威宁人),拉了一个群,将我也动员进群。目前群里的成员有四十余名,全国各地的都有,多为文艺爱好者,有的在某一领域还颇有造诣,甚至有教授和博导。群名就是“《管氏文艺》交流群”。

有一位山东的昵称为“管管”的群成员在群里发了几篇散文,读起来挺适合我的口味,其中《村头那口老井》,记述的仿佛就是我儿时记忆里的老井。

虽然山东、湖北相距千里,但井边的人物、景致,几乎没有区别。我看完写了这篇读后感,同时也想起祖父生前常念叨的一句代代流传下来的话“唐代迁居不远年,家在山东路不远”,说不定我们的远祖在山东是同一宗脉呢。

明天就是清明节,在这认祖归宗的日子,以这种“同姓认亲”的特别方式缅怀和告慰远古时的先辈,也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吧。

管管,一个以姓为名的昵称,

映入眼帘,就被记在心间。

尽管你我素未谋面,

但在新建的“《管氏文艺》交流群”里,

已看过你的文章好几篇,

而且越看越喜欢。

昨夜看你写到的古井,

我看了一遍又一遍。

一口老井,四棵柳树,

曾经是村民至爱的绿意和甘甜。

那里有你儿时的记忆,

那里留下过村民嬉戏的狂欢。

那里曾用来给牛羊喂水,

那里曾架起水车浇灌菜园。

可如今,

再也听不到水车哗哗响,

也看不见公牛触架的剽悍。

过去的一切,渐行渐远。

如今古井弃用,青苔长满。

老井有时也会感叹:

这世道,为什么到处都在讲钱?

想当年,全村人喝我的水,

何曾要过一分钱?

就算路过的叫花子,

我也让他喝个喉润肚满。

井水用得越多、越频繁,

泉眼就涌得越快、越清甜。

哎,如今一瓶矿泉水,

动辄就是好几元。

能含多少矿物质呀?

瓶身上数据一大串。

可消费者无法验证,

只能信广告、命由天。

哎,钱钱钱,

年富力强的,都外出挣钱,

老井长满青苔,无人管。

她伤心的泪水哟,

浸透了对过去的思念。

2025年4月3日记

附:村头那口老井(作者/管爱萍)

☆ 本文作者简介:管善建,籍贯湖北麻城。某合资企业管理人员,江门市政协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来源:京都闻道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