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现量与三种真实——在后真相时代重建整合的知识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7 20:30 1

摘要:本文旨在将佛家唯识学的「四种现量」认识论框架,与金观涛先生的「真实性哲学」中关于科学、社会、个人三大真实领域的理论进行综合,以期构建一个更为完整和深刻的现代知识论体系。

本文旨在将佛家唯识学的「四种现量」认识论框架,与金观涛先生的「真实性哲学」中关于科学、社会、个人三大真实领域的理论进行综合,以期构建一个更为完整和深刻的现代知识论体系。

在信息泛滥与价值迷失的后真相时代,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真实性危机。 传统的客观实在论已然瓦解,而相对主义的迷雾又使我们失去了判断的基石。 本文旨在整合两种深刻的知识论体系:其一为金观涛先生在其「真实性哲学」中提出的,以「主体-控制-对象」(R(X,M,Y))为核心结构,划分出科学、社会与个人三大真实领域的理论; 其二为源自佛家唯识学的「四种现量」认知模型,即现见、适当的判别、归纳所得的知识(类智)与演绎所得的知识(演智)。

本文主张,将四种现量作为一个层层递进、不可或缺的认知与确证过程,应用于金先生的三大真实领域进行剖析,能够极大地深化我们对每一领域真实性之构成、运作机制及其边界的理解。 通过此番综合,本文试图论证:科学真实的的基础在于其通过「受控实验」系统性地悬置了主体,从而实现了普遍可重复性; 社会真实则依赖于以「参与」和「理解」为核心的「拟受控实验」,其真实性建立在可普遍化的主观共识之上; 而个人真实则根植于个体可重复的内在经验与艺术表达。 这一整合框架不仅揭示了三大领域的本质差异与内在联系,更为我们在后真相时代重建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对话、弥合事实与价值的鸿沟,并最终构建一个完整而坚韧的「现代真实心灵」提供了一条极具潜力的哲学路径。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矛盾的时代。 一方面,以数据和信息为标志的科技文明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塑造着我们的生活; 另一方面,正如金观涛先生所深刻指出的,我们正陷入一个「后真相时代」,面临着「信息和数据泛滥,另一方面是人对真实性的判断力日益狭窄和模糊」的困境 。 现代性的高歌猛进,伴随的却是传统意义上真实性的全面退隐与消逝。 曾经作为科学与人文共同基础的「客观实在」观念,在20世纪的哲学革命与科学战争的硝烟中被彻底颠覆,留下的却是一片价值虚无与意义迷失的思想废墟 。

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试图重建思想秩序的努力都必须直面一个最根本的问题:「真实」究竟是什么? 如果它不再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冰冷客体,那么它又是如何被构成、被检验、被确信的? 金观涛先生的《真实与虚拟》一书,正是应对这一时代挑战的宏大尝试。 他创造性地提出「真实性哲学」,将真实定义为一种由主体(X)、控制手段(M)和对象(Y)三者构成的关系——R(X,M,Y) ,并依据主体是否被悬置以及控制手段是否包含主体,划分出科学、社会与个人三大真实领域 。 这一理论框架的革命性在于,它将「真实性」从一个静态的本体论问题,转化为一个动态的、与主体实践和认知活动密不可分的认识论问题。

与此同时,在东方古老的智慧传统中,佛家唯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极为精密的内在认知检验体系,即「四种现量」。 《四种现量》一文系统阐述了这一框架,它将有效的、直接的认知(现量)分为四个层次:现见(五识的直接感官了别)、适当的判别(第六意识依据记忆数据库的正确识别与分类)、归纳所得的知识(类智,从多数案例中总结出普遍规律)以及演绎所得的知识(演智,基于已确立的前提进行逻辑推导)。 这四个层次并非孤立的类别,而是一个从原始感官数据到抽象逻辑推理的完整认知链条,它构成了一切「世间智,更没有出世间智」的基础 。

本文的核心论点在于:将「四种现量」这一内在的认知流程,与金观涛先生外在的、基于实践的「三大真实领域」框架相结合,能够产生一种强大的互补与阐释效应。 如果说金先生的理论为我们绘制了真实性存在的三幅不同版图,那么「四种现量」就是勘测和绘制这些版图所必须遵循的精密测绘方法。 通过运用这套方法,我们不仅能更清晰地看清每一幅版图的内部地貌——其知识是如何从萌芽到系统化,更能深刻理解不同版图之间的边界与关联。 这项综合性的工作,旨在为重建一个能够包容科学、社会与个人,联通事实与价值的整合性知识论,寻找那块能够支撑思想拱桥的拱顶石。

在进行综合分析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对两个核心理论框架的内涵进行深入的阐述。

金观涛先生的「真实性哲学」是对传统本体论的一次根本性超越。 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以下几个层面:

真实性的关系结构:R(X,M,Y)

传统哲学,无论是经验主义还是理性主义,都倾向于将真实性视为对象(Y)的内在属性,而主体(X)的角色是去「发现」它。 金先生的理论则颠覆了这一点,他指出,真实性是一种由主体(X)、控制手段(M)与对象(Y)三者构成的动态关系 。 其中,「控制手段」(M)是关键。 它指的是主体为了确保所获信息的可靠性而采取的、可重复的作。 一个对象Y之所以对主体X而言是「真实的」,其根本保证在于M的「可重复性」。 这一点在惠勒的延迟选择实验中得到了最深刻的体现:光子呈现为粒子还是波(Y),完全取决于实验装置的最终设置(M),而非某种先在的、独立于观察的「客观实在」。

三大真实领域的划分

基于R(X, M, Y)的结构,金先生根据「主体X」与「控制手段M」的不同性质,划分出三个本质上相异的真实性领域:

科学真实领域:其标志性特征是「主体被悬置」。 在这里,控制手段M(即受控实验或受控观察)的设计,其核心要求就是排除主体X的个体差异性、情感与价值判断的干扰。 一个科学实验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任何一个主体,只要遵循同样的控制规程(M),就能得到相同的结果(Y)。 这种对主体的悬置,是科学知识能够获得普遍客观性的基础。

社会真实领域:与科学真实相反,这一领域的控制手段M必然「包含主体X」。 这里的「拟受控实验」,其核心作是「参与」和「理解」。 一个社会行动或规范之所以为真,是因为群体中的普遍主体(X)能够通过参与和相互理解,进入一个共同的心灵状态或行动想象,并确认其经验的可重复性。 例如,货币的价值(Y)并非物理属性,而是所有社会成员(普遍的X)通过信任这一包含主体的控制手段(M)所共同赋予和维持的。

个人真实领域:这一领域同样是「M包含X」,但此处的主体X是「个体」的、非普遍的。 一个个体的情感、记忆或艺术体验,其真实性在于它对这个体而言是可重复的、稳定的,能够与其幻觉和想象区分开来。 这种真实性无法被其他主体直接验证,但可以通过艺术作品等《准符号系统》进行表达和沟通,从而获得一定程度的公共性 。

3.经验与符号的二元世界及拱桥隐喻

金先生进一步指出,对于每一个真实领域,其对象(Y)都存在两种形态:经验对象符号对象。例如,在科学领域,经验对象是受控实验的物理作与结果,而符号对象则是描述这种作与结果的数学和逻辑语言。 这两个世界最初是分离的,而人类认知进步的本质,就是去建立一座横跨这两个世界的「拱桥」。 这座拱桥本身是一个「具有双重结构的符号系统」,它既有与经验世界同构的「经验结构」,又有属于纯符号世界的、保证其自身可靠性的「符号结构」。 例如,自然数既能描述数数的经验,又遵循皮亚诺公理这一纯符号结构 ; 现代科学理论既能描述和预测物理现象,又遵循数学和逻辑的内在规则 。正是这座拱桥的存在,使得经验真实与符号真实得以互动,从而实现科学真实性的不断扩张 。

「四种现量」提供了一个与金先生的理论高度互补的视角。 它不关心外部世界的领域划分,而是聚焦于主体内部,将一个可靠认知(现量)的形成过程分解为四个连续且相互依存的阶段。

现见 (Direct Perception):这是认知过程的起点,是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对外部世界(五尘)最直接、最原始的了别。 它的特点是「还没有意识的判别,所以永远不可能出错」。 比如,眼睛看到光影,耳朵听到声波。 这是一种纯粹的数据输入,就像金先生理论中,一个受控实验产生的原始读数,它本身只是存在,不带任何意义和判断。适当的判别 (Appropriate Judgment):这是第六意识介入的第一步,是智识活动的真正开端。 意识动用其「念心所」(记忆功能),将「现见」的原始数据与其内在的数据库进行比对,从而进行识别和分类。 看到一个快速飞来的物体(现见),立刻判断出「这是一个皮球」(适当的判别),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过程。 这个阶段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一切逻辑思惟的基础」。 然而,这个阶段也是错误(非量)的源头。 如果数据库有问题(如杯弓蛇影中的错误记忆),或者比对过程出现偏差,就会产生不适当的判别 。归纳所得的知识 (Knowledge from Induction / 类智):在积累了大量的「适当判别」之后,意识开始进行更高层次的运作——归纳。 它从众多同类事物的个例中,总结出共通的体性或规律。 看到一个苹果落地,再看到无数物体落地,最终归纳出「万有引力」的规律,这就是「类智」的作用。 文献强调,人类绝大部分知识都依赖于此,因为我们不可能「现见」所有事物。 「于不现见发生类智」,正是这种方法让我们能够超越有限的直接经验,形成普遍性的知识。演绎所得的知识 (Knowledge from Deduction / 演智):这是最高层次的认知活动。 它以「法智」(现见+判别)和「类智」(归纳所得的规律)为大前提与小前提,通过严格的逻辑三段论法进行推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 例如,以「五阴是无常法」(类智)和「我是常住法」(法智,一种内在的判别)为前提,可以演绎出「五阴非我」这一核心的解脱智慧。 这种知识的特点是,只要前提正确,其结论就具有百分之百的确定性,它本质上是一种符号的运算。

将这四个阶段联系起来,我们便得到一个完整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流程:现见提供原始数据,判别赋予数据初步意义,归纳从中提炼普遍法则,演绎则运用法则于新的情境。 这个流程,正是我们接下来用以剖析三大真实领域的锐利工具。

现在,我们将「四种现量」的认知阶梯应用于金观涛先生的三大真实领域,以考察在不同领域中,一个「真实」的认知是如何被一步步构建和确证的。

在科学真实领域,其「控制手段」(M)是「受控实验」,其核心是「主体被悬置」。 让我们看看四种现量如何在此框架下运作。

现见:在科学实验中,「现见」对应的是仪器所记录下的最原始、未经解读的数据。 例如,示波器屏幕上的一条光斑曲线,光谱仪打印出的一系列谱线,或者粒子对撞机留下的径迹照片。 这些都是前五识(通过仪器延伸)的直接观察所得,它们本身「永远不可能出错」,只是纯粹的物理现象。适当的判别:科学家(主体X)的第六意识介入,对现见的原始数据进行判别。 这需要一个庞大而精密的专业知识「数据库」。 看到光斑曲线,判别出「这是一个正弦波,频率为50赫兹」; 看到谱线,判别出「这是氢原子的巴尔末系光谱」。 这个过程是科学训练的核心,一个新手可能会将仪器噪音误判为信号,这就是「非量」。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通过不断上传数据进行人工核对,正是在扩充和修正其判别的数据库,以期达到适当的判别。归纳所得的知识(类智):这是科学定律形成的关键。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反复抛下铁球,从无数次「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适当判别」中,归纳出「自由落体定律」[cite_start]。 牛顿从苹果落地、月球绕地等大量现象中,归纳出「万有引力定律」[cite_start]。 科学归纳的要求极其严格,只要有任何一个案例出现,就足以推翻。 这种通过大量、可重复的受控实验(M)所得到的归纳结论,构建了金先生所说的「拱桥」的上盖——那些用逻辑和数学语言陈述的普遍法则。演绎所得的知识(演智):一旦科学定律(归纳所得的知识)被确立,它就可以作为大前提,进行演绎推理,从而做出科学预测。 以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三定律为前提,可以精确计算出行星的轨道,预测日食月食的发生时间。 麦克斯韦从几个电磁学定律出发,通过纯粹的数学演绎,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这是一个在当时完全「不现见」的知识,最终被赫兹的实验所证实 。 这种演绎能力,正是科学拱桥最神奇的功能——它使得我们能够从符号世界(数学)出发,预见经验世界中全新的、从未被观察过的事实。

综上所述,在科学真实领域,四种现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从特殊到普遍再到新的特殊的认知循环。 这个过程之所以能够获得普遍的客观性,其根本原因在于金先生所强调的「主体被悬置」。 在整个流程中,主体的个人情感、价值偏好都被受控实验这一控制手段(M)最大程度地排除了。 正是这种非个性化的特性,使得科学知识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被任何受过同样训练的主体所重复和验证,从而构建起一座坚实的、不断扩张的知识拱桥。

转向社会真实领域,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里的「控制手段」(M)是「拟受控实验」,其核心是「参与」和「理解」,而主体X不仅不能被悬置,反而处于中心地位,是普遍的、交互的。

现见:在社会领域,现见是个体对一个社会场景或他人行为的直接观察。 例如,看到两个人在交换一些纸张,然后握手; 或者看到一群人聚集在广场上,举着标语。 这同样是前五识的原始输入。适当的判别:第六意识介入,对现见的社会现象进行判别。 这需要一个基于文化、习俗、法律和语言的庞大社会「数据库」。 看到交换纸张和握手,判别出「这是在签订一份合同」; 看到广场上的人群,判别出「这是一场政治抗议」。 一个不具备相应文化背景的人,很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别(非量)。 正如一个不懂中文的人身处「中文房间」,虽然能根据规则手册(程序)输出正确的字符,但他并不「理解」这些字符的意义,因此他的认知并非真正的「适当判别」。归纳所得的知识(类智):通过对大量社会现象的观察与判别,个体与群体归纳出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制度。 从无数次签订合同后双方履行义务的观察中,归纳出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这一社会法则。 从「别人都不结婚,你怎么不结婚?」这类社会压力中,归纳出特定文化中的婚姻规范。 这些归纳出的知识,构成了社会结构的基石,是金先生所说的,由自然语言和社会行动共同搭建的第二座拱桥。演绎所得的知识(演智):社会成员运用已确立的社会规范和法律进行推理和判断。 以「凡是签订了有效合同的,都必须履行」(大前提,类智)和「甲乙双方签订了这份有效合同」(小前提,法智)为基础,可以演绎出「甲乙双方必须履行这份合同的义务」这一结论。 整个司法体系的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性演绎过程。 威诺格拉德模式测试中的句子,「议员们拒绝给抗议者颁发许可证,因为他们提倡暴力」,我们之所以能判断「他们」指代抗议者,正是因为我们运用了「提倡暴力是颁发许可证的否定性理由」这一社会常识(类智)进行了隐性的演绎推理 。

在社会真实领域,四种现量的运作与科学领域有着根本的不同。 其真实性的基础不再是客观的、非个性化的重复,而是主体间的、可普遍化的理解。 一个社会规范之所以为「真」,是因为生活在该社会中的普遍主体,都能通过「拟受控实验」(即想象自己处于相同情境),在内心中重演并认同这一规范的合理性。 这里的「拱桥」——社会制度与文化传统——其稳定性完全依赖于成员的集体认同和持续参与。 一旦这种认同瓦解,桥梁便会崩塌,社会真实也随之消失。

个人真实领域是最为内在和主观的。 这里的「控制手段」(M)是个体内心的体验与反思,主体X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现见:在个人领域,「现见」是个体最直接、最私密的内心感受。 它可能是对外部刺激的一种情绪反应(如听到某段音乐时的愉悦感),也可能是一种无端的内心状态(如莫名的焦虑)。 《瑜伽师地论》所言的「观彼爱味,为爱味故」,其中第一个「爱味」就是指这种现前生起的、未被命名的内在感受(外延),这是个人真实的原始数据。适当的判别:个体的第六意识对内在的现见进行判别和命名。 这需要调用个体独一无二的生命经验和知识「数据库」(念心所)。 感受到内心的悸动,判别出「这是爱情」; 体验到辗转反侧的痛苦,判别出「这是求之不得的过患」[cite_start]。 这个过程是自我意识的核心。 一个女孩因童年创伤而将所有男性判别为潜在的威胁,这就是一个因数据库严重偏差而导致的、系统性的「不适当判别」(非量),它深刻地塑造了她的个人真实。归纳所得的知识(类智):个体从自己反复出现的内心经验中归纳出个人的行为模式、性格特征和人生信念。 一个人可能发现每当我面临压力时,我都会拖延,这就是对自身行为的归纳。 这种自我归纳构建了「我是谁」的核心认知,形成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演绎所得的知识(演智):个体运用自己归纳出的个人信念来指导未来的行为和判断。 基于「压力导致我拖延」(大前提)和「我明天将面临一场重要的考试」(小前提),他可以演绎出「我今晚很可能会拖延复习」的结论,并据此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这种内在的演绎是自我管理和人格成熟的基础。

在个人真实领域,四种现量共同构建起一个个体独特的内心世界。其真实性标准是「对个体的可重复性」。 只要一个人能够在相似的条件下重复体验到相同的内心状态,对他而言,这种体验就是真实的。 金先生的理论指出,这座拱桥是连接个体内在经验与其符号表达(如日记、个人叙事)或准符号表达(如艺术创作)的桥梁。 艺术,特别是音乐、舞蹈和绘画,成为了将这种极度私密的个人真实传递给他者,使其获得普遍性的重要途径。 当另一个主体通过欣赏一幅画而进入创作者的心灵状态时,一座跨越个体鸿沟的「拱桥」便被奇迹般地建立起来了。

通过将「四种现量」这一认知流程应用于金观涛先生的「三大真实领域」,我们得以绘制出一幅远比任何单一理论更为丰富和立体的知识论地图。

方法论的一元论与领域的多元论:我们的分析揭示,从获取原始数据到形成系统知识的认知过程——现见、判别、归纳、演绎——在所有三个领域中都具有惊人的一致性。 这构成了一种方法论上的一元论。 然而,由于每个领域中「控制手段」(M)的本质差异——科学的「受控实验」、社会的「参与理解」和个人的「内在体验」——以及主体(X)角色的根本不同,导致了三个领域真实性的基础、标准和扩张方式截然不同。 这构成了一种「真实性领域的多元论」。 正是这种「一元」与「多元」的辩证统一,使得我们的整合框架既能保持理论的普遍性,又能尊重不同知识领域的独特性。对后真相时代的诊断与回应:当代真实性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这三个领域的混淆。 科学主义的谬误在于,试图用科学领域的「受控实验」标准来衡量社会道德和个人信仰的真实性,其结果必然是将后两者贬斥为虚假或无意义。 而极端的后现代主义则反向作,用个人或特定社群的主观体验来解构科学知识的客观性 。 我们的整合框架清晰地指出了这些错误的根源:它们都是跨领域的误用。 重建真实性的第一步,就是要清晰地划定边界,承认科学、社会与个人各自拥有其合法的、不可相互化约的真实性基础。三座拱桥的起源与互构:我们的分析也印证了金先生关于三座拱桥建立顺序的洞见。 最基础、最古老的,是连接个体内心经验与艺术表达的第一座桥,它在原社会中孕育了朦胧的主体意识 。 在此基础上,随着自然语言的发明,连接社会行动与语言规范的第二座桥得以建立,这标志着具有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的主体的真正形成。 最后,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部分主体学会了系统性地将自身悬置,才诞生了连接科学经验与数学世界的第三座桥。 这三座桥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人类「真实的心灵」的完整结构。 现代性的危机,正是由于第三座桥(科学)的过度扩张,侵蚀甚至摧毁了前两座桥(人文与艺术)的地基所致 。走向整合的未来:因此,走出后真相时代的困境,不在于回到前现代的蒙昧,也不在于拥抱冰冷的科学乌托邦,而在于有意识地去修复和重建这三座拱桥,并理解它们之间的深刻联系。我们需要科学的严谨来审视世界,需要社会的共识来构建秩序,也需要个人的真诚来安顿心灵。 真实性哲学与四种现量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强有力的思想工具。 它教导我们,在面对一个科学命题时,要追问其受控实验的可重复性; 在面对一个社会规范时,要探寻其背后的可理解性共识; 在面对一次内心体验时,要尊重其对个体的真诚性。

最终,这不仅是一场关于知识的哲学探讨,更是一次关乎人类生存意义的追问。 在一个真实性看似已然消失的世界里,通过对真实性本身的深刻反思,我们或许能够重新发现那条通往智慧的道路——一条既尊重科学的清晰,又拥抱人文的丰富,最终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勇敢地站起来,成为一个完整而真实的人的道路。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