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时节,草木萌发,万物昭苏。作为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不仅是一个自然的节气,更是一个承载着两千多年文化积淀、饱含人文意蕴与生命哲学的文化符号,寄托着亿万中华儿女的传统家国观念,也寄托着我们对自身、家族和国家美好
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时节,草木萌发,万物昭苏。作为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不仅是一个自然的节气,更是一个承载着两千多年文化积淀、饱含人文意蕴与生命哲学的文化符号,寄托着亿万中华儿女的传统家国观念,也寄托着我们对自身、家族和国家美好未来的殷殷期待。
清明节,这个充满哀思与怀念的节日,源自于古代的寒食节。相传介子推追随晋献公之子重耳流亡他国十九年,后隐居不出,晋文公重耳为迫其出山而下令放火烧山,怎奈介子推坚执不回,抱树而亡,留下“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血书。晋文公悲痛万分,为缅怀介子推,他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下令民间禁火、只吃寒食。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与清明节气融合,逐渐演变为祭祖扫墓的传统。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蕴含着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时间在冬至后107日、春分后15日,公历的4月5日前后。《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古称八风之一,它温暖清爽;在和煦的春风之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清明是春天的节气,也是农业播种的时节,民谚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农业是传统社会的主业,为了农事的丰收,除了祈求自然风调雨顺外,还得请祖先保佑。因此,清明节作为古老的传统节日,早已不仅仅是“节气”与“节俗”的融合,还是自然时序与人文情感的有机融合,蕴藏着中华民族“观天授时”的生存智慧。
2025年4月2日,农民在河北省赵县范庄镇南庄古梨园劳作(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闫志国 摄)
每逢清明,扫墓祭祖是不可缺少的仪式,也是中华文化“敬天法祖”传统的集中体现。《祭统》有言:“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自中出生于心者也。”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无一不寄托着中华儿女的“寻根”情结和生命意识。每年清明时节,不仅环居祖墓的亲人要扫墓,大批海外漂泊的游子也不惜跨越千山万水,以虔诚的仪式和诚挚的叩拜祭祖,让个体生命与民族精神同频共振,延续“慎终追远”的文化基因和“血浓于水”的文化认同。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和民众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无烟祭扫作为一种环保、安全的祭祀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开来,网络祭扫、鲜花祭扫、植树祭扫等新型祭扫方式备受青睐。清明节承载着中国人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更在时代发展中被赋予新的内涵。要让清明节彰显新时代气息,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得到新发展。
突出教化,以文化人,让“不忘历史、接续奋斗”成为清明的最好注脚。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无论是介子推的忠孝气节,还是无数英烈的牺牲奉献,正是一代又一代先辈的托举,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各地纷纷以清明节为契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倡导将祭扫活动与红色精神传承相结合,组织开展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红色经典诵读、红色影片展映等活动,学习先烈事迹,厚植家国情怀,让红色基因融入日常、薪火相传。我们要饮水思源,铭记那些为了国家独立、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生活而牺牲的烈士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习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的业绩,让烈士的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而不懈奋斗。
2025年4月2日,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五中学学生在市中街道一处革命烈士纪念园向革命烈士献花。
移风易俗,文明祭扫,让绿色节俭成为清明节的鲜亮底色。《礼记》有云:“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古人早已在礼制中阐明祭祀重在诚敬而非形式。大肆铺张,浓烟滚滚,不但达不到祭祀的效果,还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违背了清明“清洁明净”的文化本真。2019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动革除婚丧陋习、解决孝道式微等问题,重视在清明等传统民族节日中引导践行正确婚丧观和中华孝道。我们要弘扬“尊老敬老、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多关心、多陪伴老人,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把孝心孝行融入日常点滴,让亲情不留遗憾;在老人去世后,不攀比跟风,奢华安葬,以节俭方式寄托哀思,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低俗活动。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做理性追思的践行者、维护者,以实际行动推进移风易俗,让文明祭扫“更清明”。
天地清明,人间有情。清明节绝不仅仅是一个法定假日,更是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体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需珍视这份文化根脉,以节气为经、以人文为纬,照见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守护民族精神的原乡,让清明节更清明、更文明、更具时代气息,永续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作者:孙菊红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来源:宣讲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