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铁诬陷案:被告两女彻底社死,二审刚结束,当事人再发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1 11:11 1

摘要:两年前的成都地铁 1 号线上,上班族何先生因给老人让座时鞋上金属扣反光,被两名女子当众指控鞋子藏有摄像头偷拍。在车厢和站台被迫脱鞋检查后,警方证实纯属误会,但对方仅轻飘飘说了句 "对不起" 便想了事。这场无妄之灾让小叶丢了工作、女友分手、朋友疏远,而他坚持两年

“我绝不妥协!”

两年前何先生在地铁上被两女诬告,尽管当时警方已经还了男子清白,但是那两名女生态度却是依旧强硬。

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却是,二审结束后何先生再次发声,被告的两名女子终于彻底社死!

两年前的成都地铁 1 号线上,上班族何先生因给老人让座时鞋上金属扣反光,被两名女子当众指控鞋子藏有摄像头偷拍。在车厢和站台被迫脱鞋检查后,警方证实纯属误会,但对方仅轻飘飘说了句 "对不起" 便想了事。这场无妄之灾让小叶丢了工作、女友分手、朋友疏远,而他坚持两年维权的故事,至今仍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小叶维权的核心诉求从始至终都很明确:要求两名被告进行正式、公开且诚恳的道歉。对他而言,地铁上被当众脱鞋检查、双手反剪的羞辱,以及事后对方轻描淡写的态度,是把 "尊严按在地上狠狠摩擦"。那句敷衍的 "对不起" 非但没有抚平创伤,反而成了二次伤害。

他拒绝单纯的经济赔偿,是因为金钱弥补不了人格尊严的损伤。两名女子曾提出赔偿交通费或用小号发 "误会了" 的敷衍道歉,都被小叶断然拒绝。在他看来,"要钱是对自己的第二次侮辱",他真正追求的是对方对错误的深刻认知,是通过正式道歉找回被践踏的体面。

这场维权对他而言是 "尊严保卫战",不仅为自己,也为所有可能遭遇类似无端指控的人讨个说法。正如他所说:"我想让大家知道,随口诬陷需要付出代价"。

当时从派出所出来后,何先生满心的委屈和愤怒无处发泄。在等待检查报告的那几个小时里,他一个人坐在嘈杂的长廊里,用手机写下了一篇 6 千多字的长文,详细讲述了自己在地铁上被 “诬陷” 偷拍的整个过程。他本只是想倾诉自己的遭遇,没想到,这篇文章发布到网上后,短短两天内,阅读量竟近 2000 万。一时间,这件事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网友们纷纷为何先生打抱不平,谴责两名女子的行为。

有了网络舆论的支持,何先生更加坚定了维权的决心。2023 年 8 月 25 日,他收到了成都铁路运输第一法院的立案通知书,该院受理了他与涉事女乘客的 “一般人格权纠纷” 案件。在起诉诉求中,何先生要求对方公开道歉以及赔偿损失。他原本只想让对方赔偿 1 元钱,他要的不是钱,而是一个态度,一个能让他找回尊严的道歉。但后来,考虑到事情的严重性,他还是按照正常的金额提出了主张。

2023 年 11 月 3 日,该案在成都铁路运输第一法院开庭审理。然而,在庭审过程中,涉事女生及成都地铁未到场,仅代理律师出庭。更让人意外的是,2023 年 12 月 12 日,一审法院判决驳回何先生的全部诉讼请求。

2023 年 12 月,一审法院判决驳回何先生的全部诉讼请求。法院认为,两名女子基于 "鞋面闪光点" 怀疑偷拍,"具有一定的正当性";她们在报警后已当场道歉,道歉方式与误会影响范围相当;更关键的是,法院将事件引发的社会关注归咎于何先生在网络发布信息,认为公众层面的影响不应归责于两名女子。

这份判决引发轩然大波,核心争议在于三点:

一是对 "正当性" 的认定过于宽松,忽略了女子在明知检查无果后仍拒绝正式道歉的傲慢态度;

二是对损害程度的判断严重脱离实际 —— 何先生丢了即将升职的工作、交往多年的女友离开、母亲跳广场舞都被指指点点,这些现实伤害被轻飘飘的 "影响有限" 一笔带过;

三是将舆论影响归咎于受害者的逻辑令人费解,公众普遍认为,若不是何先生上网发声寻找证人,恐怕连立案都困难重重。法律圈人士指出,这类判决反映出司法实践中对 "社死" 这类精神伤害的认定仍存在盲区,仿佛 "没挨打没流血就不算大事"。

但何先生不服一审判决,于 2023 年 12 月 28 日提起上诉。在上诉期间,法院于 2023 年 12 月至 2024 年 7 月组织了六次调解,可双方始终未能达成有效一致的协议。

2024 年 7 月 24 日,何先生表示,不再调解,等待法院二审开庭。他说,调解太累太消耗精力,他只想通过法律途径,得到一个明确的说法,他想知道,法律到底会不会还他一个公道。

随着事件发酵,两名被告女子遭遇了彻底的 "社会性死亡"。最直观的表现是她们的个人信息被网友深扒传播,姓名、家庭背景、社交关系等私密信息被公之于众,连带亲人朋友都卷入这场舆论风暴。

2025 年 9 月7 日,这二审前一天,何先生接受采访时表示,二审的诉求仍和一审时一样,即要求两名女士公开道歉和给予经济赔偿。

8日,庭审持续了约 3 个小时。二审开庭时,两名被告女生戴着口罩坐在角落全程回避何先生的目光,即便如此,仍难逃公众的道德审判。

该案并未当庭宣判,合议庭将在合议后择期宣判。

而何先生走出法庭时没有太多表情,只是轻声对媒体说:

“我说出了所有该说的,我绝不妥协!”

这种现象折射出三重社会现实:首先是公众对诬告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当 "怀疑不需要成本" 而清白成了奢侈品时,舆论自然会向受害者倾斜;其次暴露出网络时代个人隐私的脆弱性,信息泄露几乎没有门槛,一次舆论事件就能让普通人的生活彻底曝光;更值得深思的是舆论审判的双面性 —— 它既是对司法缺位的民间补充,也可能演变成失控的暴力。正如案例中展现的,当法律未能及时给出公正裁决时,公众会用自己的方式施加惩罚,但这种惩罚往往缺乏边界,容易伤及无辜。

这场持续两年的维权之战,早已超越个人恩怨。它拷问着每个普通人的安全感:当鞋扣反光都可能招致公开羞辱时,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何先生的坚持,本质上是在为所有人争取 "不被随意怀疑" 的权利。二审尚未宣判,但无论结果如何,这个故事都已成为一面镜子,照见了尊严的价值、司法的边界和舆论的重量。正如网友所说:"今天是他,明天可能就是你我",给他人留点余地,其实也是在给自己留体面。

这件事的后续发展,我们也将持续关注,相信广大网友和我们一样,都在等待着那个正义的结果。

来源:特别读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