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都是怎么过清明节的?这篇文章告诉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4 09:25 1

摘要:也许跟杜牧这首作品的巨大影响有关,近年来,每逢清明节来临,就会有人好心提醒:清明节是纪念伟大的死难忠臣介子推的,是祭祖的,不要问早问好,不要祝别人“清明快乐”,可以祝“清明平安”“清明安康”,等等。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兼之“借问酒家何处有”,蕴涵了几多哀愁。

也许跟杜牧这首作品的巨大影响有关,近年来,每逢清明节来临,就会有人好心提醒:清明节是纪念伟大的死难忠臣介子推的,是祭祖的,不要问早问好,不要祝别人“清明快乐”,可以祝“清明平安”“清明安康”,等等。

真的如此吗?我们先翻开古书,看看古人是怎样过清明节的。

一、 唐代人是怎样过清明节的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清明时节“长安士女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藉草,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wò)。”(长安士女清明节游春赏花)

虢国夫人游春图

杜甫《清明》诗:“著处繁华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将各自军中至。”(清明,长沙,千万人出游赏春,连军人都出来了)

唐代《东城父老传》载:清明节“新进士开宴集于曲江亭。既撤馔,则移乐泛舟,又有灯阁打球之会。”(清明节,唐代新进士举行宴集,还“移乐泛舟”,还“打球”)

唐代武平一《景龙文馆记》载:“(景龙)四年(710年)清明,中宗幸梨园,命侍臣为拔河之戏,以大麻绳两头系余小索,每索数人执之以挽,力弱为输。时七宰相二驸王为东朋,三相为西朋。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璟以年老随绳踣(bó)(跌倒),久不能起,帝以为笑乐。”(清明节,唐皇帝命大臣举行拔河比赛)

二、 宋代人怎样过清明节的

宋人的清明节活动尤其丰富多彩。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清明节”记载:清明日,都市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下,或园囿(yòu)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

周密《武林旧事》(武林,旧指杭州)记载:南宋临安“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

北宋词人柳永《木兰花慢·清明》:“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紺幰(gànxiǎn)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léi)罄竭玉山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chéng)。” (清明,倾城而出,寻芳揽胜,摩肩接踵,美女首饰遗落满地)

清明节,一些地方要举行龙舟竞渡。宋代诗人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龙头舴艋(zéměng)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梦梁录》卷二“清明节”载:“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jī)者,以此日上头。”(清明,宋人举行成年礼)

周密《武林旧事》载:“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而人家上塚者多用枣䭅姜豉,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祭者尤多,如大昭庆、九曲等处。妇人淡装素衣,提携儿女酒壶肴垒,……寻芳讨胜,极意纵游,随处各有买卖赶趁等人。野果山花,别有幽趣,盖辇下骄民无日不在春风歌舞,而游手末技为尤盛也。”(宋人清明扫墓,自带酒食春游)

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以细腻传神之笔,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清明节时开封民间游娱活动的盛况。

《清明上河图》局部

三、 明清人怎样过清明节的

,骑者则驰,骞驱徒步,既有挈携。至则棚席幕青,毡地藉草,骄妓勤优,和剧争巧,厥有扒竿、筋斗、喇(拨琴说唱)、筒子(玩筒子就是变戏法儿)、马弹解数、烟火水嬉。是日游人以万计,簇地三四里。”

明末清初张岱《陶庵梦忆》有一则专门记载旧扬州人清明郊外踏青的盛况:“扬州清明,城中男女毕出……自钞关、南门、古渡桥、天宁寺、平山堂一带,靓妆藻野,袨服缛川……是日,四方流寓及徽商、西贾、曲中名伎,一切好事之徒无不咸集。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鞠;茂林清越,劈阮弹筝;浪子相扑,童子纸鸢,老僧因果,瞽(gǔ)者说书。”

斗鸡

各位,看到这里,你是否由衷感慨:中国的古人真会玩!

同时,也许你会提问:你所说的都是唐代以后古人过清明节的情况,那唐代以前有清明节吗?清明节是怎么来的?

清明节

清明,至少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一个是作为节日的“清明”。唐代以前的“清明”,基本都是指清明节气。如先秦历史文献《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又《逸周书·时训》:“清明之日,桐始华。”又如南朝谢灵运《入东道路》诗中“属值清明节,荣华历和韶”中的“清明节”,都是指节气。

清明节的时间,阳历在4月5日及其前后,阴历一般是在二月底三月初。2025年清明节是4月4日,阴历三月初七。清明时节的物候是:冬天已过,气候温和,天气清朗,四野明净,春光明媚,万物滋生。嫩芽丛生,小叶翠绿,草木开始现青,一片清新明净;柳绿花红,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如此大好时光,没有个节日,岂不是“良辰美景虚设”?别急,相信古人,古人是很会生活的!

上巳节与寒食节

与清明节时间相近的,有两个重要的中国古代传统节日,一个是上巳节,干支纪日历法中,三月的第一个巳日,魏晋后固定在三月三日(2025年阳历3月31日,阴历三月初三);一个是寒食节,一般在冬至后105日(2025年是4月3日,阴历三月初六)。

上巳节本有巫术之气:三月桃花水下之时,执兰草,水边招魂续魄,洗濯除灾。东汉时上巳节盛行朝野,不仅有祓除仪式,也有水边宴会、谈论诗书。曹魏之后,上巳节的日期逐渐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三月上巳时值初春,正是草木生发的季节,又因魏晋玄学盛行,文人名士多纵情山水,因此上巳节又增添了踏青、游目骋怀、饮宴吟咏的节日内容。最著名的就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上巳日王羲之的“兰亭雅集”了:“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傅抱石《兰亭修禊图》局部

至唐代,以宴饮娱乐为主,还有在上巳日搞竞渡比赛的,薛逢有《观竞渡》诗,详细描述了上巳节竞渡的热闹情景:“三月三日天清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内, 江上已闻齐和声……”至宋代三月三日,上坟、修禊、踏青的,都有,完全融入了清明节。杨万里《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有“游人不是上坟回,便是清湍禊事来。……女唱儿歌去踏青,阿婆笑语伴渠行。”

寒食节的来历有二说:一是源于古人对于火的崇拜与敬畏的禁火之制,二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寒食时限一般是三天。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书中记载,此时寒食节除禁火寒食外,还有挑菜、镂鸡子、斗鸡等活动。

唐代明文规定寒食节禁火三天,即冬至后的第104天、105天、106天,寒食的第三天也是清明节,二节相连。唐代寒食节习俗有:

1.寒食上坟祭奠祖先。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在外无法上坟,也望乡而拜。王建《寒食行》:“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

2.寒食宴饮。张籍《寒食内宴二首》对皇家宫廷的寒食内宴、寒食节游乐活动有精彩描述:“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dào)鱼龙四周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行由。”从白天一直吃到晚上,欢宴之余,还有飞球游戏。白居易《赠举之仆射》诗注“今春与仆射三为寒食之会”,其诗云:“鸡球饧粥屡开筵,谈笑讴吟间管弦。一月三回寒食会,春光应不负今年。”

3.寒食娱乐活动。盛行打秋千、蹴鞠(cùjū)、斗鸡等。沈佺期有《和上巳连寒食有怀京洛》诗:“天津御柳碧遥遥,轩骑相从半下朝。行乐光辉寒食借,太平歌舞晚春饶。红妆楼下东回辇,青草洲边南渡桥。坐见司空扫西第,看君侍从落花朝。”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有“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孟浩然有《上巳洛中寄王九迥》诗:“卜洛成周地,浮杯上巳筵。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

4.寒食节春游。元稹《寒食日》:“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

看到这里,你是否发现,上引唐诗中,上巳节、寒食节的活动内容跟前文清明节的活动内容相同或相似?诗中是否有不少“清明”“上巳”或“寒食”同时出现的情况?

在唐代,上巳节祓禊(fúxì)活动的原始意义、寒食节的纪念意义逐渐淡化,娱乐活动成为了节日的主调,上巳节、寒食节和清明节已经逐渐合流了。合流的原因主要是:时间相近,活动类似。

为什么是在唐朝合流?因为大唐经济兴盛,政治文化繁荣,国力鼎盛。在此社会氛围中,到处洋溢着一种清新奔放的气息和豪迈昂扬的自信,人们心态也比较开放,更加注重现实生活和现实享受,其节日风俗也呈现出轻松愉快的情调氛围。这就是大国、强国的风范!

这首诗摹写清明情境。先写在凄冷的春雨中,路上行人都失魂落魄,突出其凄迷纷乱的心境;后写诗人欲去酒肆饮酒,借酒消愁。

“酒家何处”“牧童遥指”两句,犹如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给心绪暗淡者以“柳暗花明”的心理暗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本期诗词、插图和音频均选自《中华经典诗词分级诵读本》系列图书。

鸣谢:本文的写作主要参考了南京师范大学张丑平的博士论文《上巳、寒食、清明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在此谨向张博士表示感谢。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