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时没有这【5点】,可多活10余年!NEJM重磅公布“改命”标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4 09:30 1

摘要:过往的医学研究已经确认:除开“遗传”、“年龄”、“性别”等不可改变因素,“收缩压≥130mmHg”、“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3.4mmol/L”、“糖尿病”、“吸烟”以及“体重偏低或超重/肥胖”这5项可改变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共同导致了全球约一半的

过往的医学研究已经确认:除开“遗传”、“年龄”、“性别”等不可改变因素,“收缩压≥130mmHg”、“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3.4mmol/L”、“糖尿病”、“吸烟”以及“体重偏低或超重/肥胖”这5项可改变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共同导致了全球约一半的心血管疾病。

为了进一步评估这5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缺失或控制对于人类预期寿命的影响,全球心血管风险联盟的医学专家对来自6大洲、39个国家、133项队列研究当中的200万多例受试者数据进行了分析。

他们根据这些受试者在50岁时是否具有上述这5项心血管危险因素,估算其90岁前发生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的终身风险,并评估这些因素对于预期寿命的影响。

最终,这项研究成果于2025年3月底发表在了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NEJM》上。

总体来说,该项研究惊人地发现:

与50岁时具有全部5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女性相比,不具有任何一项危险因素的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时间预计可以推迟13.3年、预估寿命延长14.5年。而与50岁时具有全部5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男性相比,不具有任何一项危险因素的男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时间预计可以推迟10.6年、预估寿命延长11.8年。

用通俗一些的话来说,与“收缩压≥130mmHg”、“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3.4mmol/L”、“患有糖尿病”、“正在吸烟”且“存在体重偏低或超重/肥胖”的人相比,假如一个人在50岁时“收缩压<130mmHg”、“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3.4mmol/L”、“没有糖尿病”、“不吸烟”且“体重保持在理想水平”,那么,不论男女,预期寿命都将至少增加10年以上!

与此同时,该研究还有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发现,这就是:即便在稍晚一些的时候才启动针对这些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也依然能够带来预期寿命的延长。

比方说,与不做任何改变或治疗的人相比,在55-60岁时能通过药物或健康生活方式纠正这些危险因素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时间依旧可以显著推迟,预期寿命也会明显增加。并且,危险因素控制得越多,生存获益就越为明显

其中,控制好血压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时间被推迟得最多;而戒烟的人则在总预期寿命的延长上最为明显!

换言之,即便在任何时候发现自己存在血压、血脂、血糖或体重等指标的异常,都不用灰心。

立刻开始积极地控制、干预这些危险因素,理论上都是能够“改命”的行为。

相对来说,“戒烟”与“控制好血压”这两件事情的效果尤其得好,延长预期寿命的作用似乎更为显著。

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该项研究所提到的这5项心血管危险因素,其控制标准与很多人所以为的并不完全相同。

因此,要想最大程度地“改命”,关键是要正确理解这几项指标的管理目标!

NEJM医学前沿

第一,血压管理目标:收缩压<130mmHg

在不少人的印象当中,血压值只要<140/90mmHg就都算“正常”。

但其实,这样的观念并不完全正确!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所提供的血压分类标准,只有<120/80mmHg才属于“完全正常”的血压,而当血压处于120-139/80-89mmHg之间时,则叫做“正常高值”、也有人将其称为“高血压前期”。

原则上,对于血压处于“正常高值”的人群来说,也是建议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来适当降低血压并控制心血管疾病风险的。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而对于已经确诊了高血压的患者而言,则需要采用更为积极的手段来降低血压,比如服用降压药。

虽然,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很多高血压患者认为自己的血压只用降到<140/90mmHg就够了。但如今,这样的观念正在发生改变。

比如,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就特别强调了:除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患者以外,其余无特殊情况的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都建议将血压给直接降到<130/80mmHg。

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也就是说,结合最新研究当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不论是已经确诊了高血压的患者、还是血压尚处于“正常高值”的人群,要想最大程度地延长预期寿命,那么,很关键的一点在于:要让收缩压长期维持在<130mmHg的水平,而不仅仅是<140mmHg!

第二,胆固醇控制目标:非HDL-C<3.4mmol/L

一说起胆固醇,我国居民更为熟悉的一项指标应该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而这里的“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则是一项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意义相似的指标。

一般来说,拿“总胆固醇(TC)”减去“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这种唯一的“好胆固醇”以后,所剩下的就是可以代表“全部坏胆固醇”的“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了。

因此,“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的数值往往会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更大,其参考标准则是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参考标准的基础之上“+0.8mmol/L”。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

那么,由此倒推来看,这项最新研究所提到的“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3.4mmol/L”,其所对应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目标可就不只是“<3.4mmol/L”,而应该是“<2.6mmol/L”了!

事实上,这样的要求并不算过分。

根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所提供的标准,虽然普通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mmol/L”就已经算是达到了“合适水平”,但只有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时才算是达到了“理想水平”。

而对于心血管风险较高的人群而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则至少需要降到<2.6mmol/L。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因此,要想最大程度地延长预期寿命,那么,不论心血管风险是高还是低,都最好是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2.6mmol/L的水平,又或是让“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3.4mmol/L。

第三,体重控制目标:BMI处于18.5-24kg/m²

我们中国人群在体重上不能完全照搬欧美人的标准,因为,原本我们的体质就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在这项最新研究当中,主要的受试者群体并不来源于亚洲,因此,研究者选择了“体重指数 BMI在20-25kg/m²之间”作为体重的合理标准。

但毫无疑问,这一标准无法直接照搬到我们中国人群身上。

根据国家卫健委权威发布的2024版《肥胖症诊疗指南》所提供的标准,对于我国的成年人来说,“体重指数 BMI”处于18.5-24kg/m²才是“正常体重”。

2024版《肥胖症诊疗指南》

也就是说,要想最大程度地延长预期寿命,我们中国人群还应该尽量长期将自己的体重指数 BMI给维持在18.5-24kg/m²的“正常水平”。

最后,关于“戒烟”以及“糖尿病”的控制标准,我们中国人群则与欧美人群大体一致。

应该说,这项刊发于顶尖医学期刊的最新研究结果是很有说服力的。

它很好地告诉了我们,从年轻时候起就努力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避免吸烟以及维持理想体重的重要性。

而对于已经存在某一项或某几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朋友们而言,也不用灰心。只要及时干预并有效控制,则依然存在着“改命”的机遇!

具体来说,长期保持住以下这【5点】非常关键:

1,不吸烟;

2,收缩压<130mmHg;

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又或是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3.4mmol/L;

4,体重指数 BMI处于18.5-24kg/m²;

5,非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5.7%;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

【参考文献】

1,Global Effect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on Lifetime Estimates 《N Engl J Med.》 2025 Mar 30.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 2024年7月 第32卷 第7期

3,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年9月 第52卷 第9期

4,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中国循环杂志》 2023年3月 第38卷 第3期

5,肥胖症诊疗指南 2024年版 国家卫健委

---健康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家有好医赵博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