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清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养生做好这七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4 09:25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人到春天,尤其是清明节前后,最容易出乱子的,不是感冒发烧,而是那些你忽略了的小毛病,悄悄地“发酵”成大问题。你有没有发现,清明一到,身边人开始说头晕、心慌、睡不好、胸口闷?有些人甚至旧病复发,情绪低落,连吃饭的胃口都没了。

你以为是季节变化带来的“正常调整”?这恰恰是身体在用自己的方式“提醒”你:你忽略了春天最关键的养生节点——清明

别小看这个节气,清明节的“清”,是空气清新,更是体内气血运行的关键转折点。

中医讲“春三月,此谓发陈”,意思就是,冬藏的能量、代谢的垃圾、情绪的沉积,都要在这个时候疏通出去。清明没养好,等于整年都在给身体“埋地雷”

尤其是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饮食杂、作息乱,又常年处在空调和屏幕之间,清明节不调理,等着你的可能就是心脑血管出问题、免疫力下降、情绪失控、甚至肿瘤风险上升。

你看,问题不在“清明”这个节气,而在于我们有没有真正理解身体在这个时间点的需求。今天我不讲什么“煮点艾草、踏个青”,这些你在任何养生文章里都能看到。

我想说点你没听过的,从一个老医生的角度,告诉你清明节该怎么养生,才能把身体真正调顺了。

清明时节,最先“发难”的,不是外部环境,而是“体内的湿”。这湿,不是你理解的“下雨潮气”,而是脾胃运化出问题后体内沉积的一种“病理性湿气”

你有没有注意到,每到这个时候,很多人早上起床舌苔厚腻、脸容易油、整个人提不起劲儿?这不是“春困”,是体内“湿气泛滥”的表现。

为什么偏偏是清明湿气重?因为这个节气正好处于春季的中段,气温升了,湿度大了,但人体阳气还没完全升腾起来,外湿和内湿一拍即合,最容易形成“湿邪困脾”。而脾一旦被困,人的消化吸收、气血生成、免疫系统都会受影响。

很多人这个时候开始“春季过敏”,其实根源不在“过敏原”,而在你自己的“脾胃”。

那怎么办?不是喝红豆薏米水那么简单。我要给你一个你可能没听过但非常有效的方法:“晨起干刷身体,夜晚温敷肚脐”

干刷身体就是用粗毛刷子从脚往上轻轻刷,促进淋巴循环,把沉积的湿气往外赶。肚脐温敷,用艾绒或生姜片敷在神阙穴,能温阳护脾,驱除寒湿。

这两个动作,你坚持做半个月,湿气少了,连睡眠质量都会明显改善。

第二个隐藏的“健康杀手”,就是情绪。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逝者的节日,本身就容易触发情绪波动。加上春天阳气升发,容易“肝火上炎”,你会发现,很多人莫名急躁、易怒、心烦,甚至出现偏头痛、胸胁胀痛、失眠多梦等症状

这不是你脾气大,是肝气不舒。

中医讲“肝主疏泄”,意思是肝就像城市的排水系统,情绪积压太久,它就堵了。肝一堵,情绪受影响,月经不调、消化不良、皮肤长痘、甚至胆囊炎、乳腺增生都跟着来

所以清明节的情绪调节,绝不是简单地“保持心情愉快”就完了,而是要主动给身体一个“出气口”。

我的建议是,不是去“释放情绪”,而是“调转思维路径”。

你可以试试“写情绪日记”,不是记录烦恼,而是每天写出三个让你感到“自由”的瞬间,比如“今天终于拒绝了一个不合理的请求”、“中午一个人吃饭没被打扰”。用这种方式,绕过情绪的“堵点”,给大脑一种“我在掌控”的信号。

情绪就像水一样,找不到出路就泛滥,找到出口就能顺流而下。

第三个清明节最常被忽略的,就是心脑血管的突发问题。

你可能想不到,清明前后是心梗、脑梗的高发期。这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多项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数据支持的。

为什么?因为天气忽冷忽热,再加上春季血管收缩能力波动大,血压容易波动,血液粘稠度升高,特别是中老年人,如果平时就有高血压、糖尿病,这个节气稍不注意就容易出大问题。

但我不建议你盲目吃降压药或者一天测三次血压,真正起作用的是“规律性起居+早晨不空腹出门”。

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建议,其实背后有非常扎实的生理学依据。早晨是交感神经最活跃的时候,血压本身就高,如果这时候空腹外出,容易因血糖不足诱发血管痉挛。

而规律作息能稳定自律神经系统,降低心脑血管出问题的几率。

第四个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呼吸系统”。

这个节气,有些人会出现轻微的咳嗽、鼻塞,你以为是感冒,其实是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的前兆。春天万物复苏,花粉、柳絮、尘螨都在空气中“撒欢”,再加上湿气重,呼吸道黏膜变得格外敏感

这个时候,很多人错误地大量使用空气清新剂或者精油扩香,结果反而诱发了呼吸道炎症。

我推荐一个特别有效的“小动作”:“鼻腔冷水清洗+晚间热毛巾热敷鼻翼”。冷水清洗可以刺激鼻腔黏膜的收缩反应,增强抵抗力;而热敷则有助于缓解局部充血,尤其适合晚上鼻塞严重的人。

这个方法比你吃抗过敏药还有效,而且几乎没什么副作用。

第五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是“清明节的饮食反差”

很多人清明扫墓回来,习惯性吃寒凉的青团、凉粉、瓜果,结果胃肠一下子受不了,出现腹胀、腹泻、消化不良。这个节气,虽然已经是春天,但脾胃仍然虚弱,不能一下子吃太多生冷食物。

而且清明前后湿气重,寒凉食物更容易加重这种“内湿”。

我建议大家吃一点“介于温补和清淡之间”的食物,比如山药炒木耳、糯米粥加点陈皮、炖点汤里面放点党参和红枣。这些食材既不会过于滋腻,又能健脾化湿,特别适合清明节前后调理体质。

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原则:食物要“软糯而不寒”、“温润但不燥”

第六个是最容易忽视,却对健康最有影响的因素:“清明时节的光照管理”。大多数人认为春天阳光温和,多晒点太阳对身体好。

但清明期间的紫外线强度已经悄悄接近夏季,很多皮肤问题(比如春季皮炎、色斑)就是在这个时候种下的“种子”。

你不需要整天躲在室内,而是要学会“分时段精准晒太阳”。早上七点半到九点之间,晒太阳有助于激活褪黑素调节机制,提高白天的清醒度;而中午十一点到一点之间,短时间晒手臂和小腿,有助于维生素D合成,增强免疫力。

其他时间段,特别是下午两点以后,紫外线最强,反而建议减少户外暴晒。

最后一个点,你可能想不到,是“清明节的社交节奏”。这个节气很多人会参加家庭聚会、扫墓、朋友聚餐,表面上看是社交增多,实际上对心理健康是一次“拉锯战”。

有些人社交回来反而更累,情绪更低落,这叫“社交性疲惫”。

这时候,真正的养生,不是“多热闹”,而是“有选择的独处”。

你不一定要去人多的地方踏青,可以选择一个人去附近的公园走一走,听听自然的声音,哪怕只是十分钟的“安静处”,都会让你的身体得到真正的休息。

清明节看似只是一个节气,其实是身体一次全面的“大考”。你过得顺,整个人的状态会从清明开始一路稳定;你要是忽视了,那些小毛病就会像春天的野草一样,疯长。

身体没有节假日,节气就是它最真实的“日程表”。

参考文献:

1.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 施杞主编,《黄帝内经通俗读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

3.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年版。

来源:野狼咥美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