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藉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陿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立石颂德。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之罘。见巨鱼,射杀之。遂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
今天阅读《资治通鉴》,是秦始皇帝三十六年的事情:
有陨石于东郡。或刻其石曰:“始皇死而地分。”始皇使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燔其石。
迁河北榆中三万家;赐爵一级。
秦始皇帝三十七年(辛卯公元前210年)
冬,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始皇二十馀子,少子胡亥最爱,请从;上许之。
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藉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陿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立石颂德。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之罘。见巨鱼,射杀之。遂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
读后感想是:
一、天象示警:荧惑守心与陨石诅咒
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 211 年),这一年对秦始皇而言,是充满不祥之兆的一年。《资治通鉴》记载,东郡突然天降陨石,更为诡异的是,陨石上刻着 “始皇死而地分” 几个大字。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载:“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 这一事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民间和朝廷都引起了轩然大波。
同年,还出现了 “荧惑守心” 的罕见天象。在古代星象学中,火星被称为 “荧惑”,心宿二代表帝王,当火星运行至心宿二附近,被视为大凶之兆,预示着帝王驾崩或国家动荡。据《史记・天官书》记载,“荧惑为勃乱,残贼、疾、丧、饥、兵” ,火星主灾,而心宿二又与帝王相关,二者交汇,让秦始皇及整个朝廷都陷入了恐慌。
陨石事件,其实是民众对秦朝暴政长期积压的不满情绪的一次隐晦爆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修筑长城、阿房宫等,百姓徭役繁重,生活困苦。于是有人借陨石刻字,表达对秦始皇统治的反抗以及对国家分裂的期盼。秦始皇虽然以残酷手段诛杀了陨石旁的居民,销毁了石头,但他内心的恐惧却无法消除。“荧惑守心” 的天象更是让他深信,自己的统治乃至生命受到了上天的威胁。这双重打击之下,秦始皇的内心充满了不安与焦虑,他迫切地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化解这些不祥之兆,于是,巡游求仙的想法在他心中愈发强烈 。
二、江神送璧:八年前的因果轮回
巡游途中,秦始皇遭遇了更诡异的 “玉璧诅咒”。史料记载,一名神秘人在华阴平舒道拦下使者,托其转交玉璧并预言 “今年祖龙死”。令人震惊的是,这块玉璧竟是八年前秦始皇南巡时投入湘江祭祀江神的信物。《史记》载:“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 这一事件暗含深意。湘妃作为舜帝之妻,其 “送璧示警” 被解读为对秦始皇暴政的谴责。据《水经注》记载,秦始皇曾因渡江受阻而迁怒湘山,砍伐树木以示惩罚。此刻玉璧重现,恰似因果轮回。秦始皇表面镇定,却在次年巡游中刻意绕道钱塘江,改道祭祀大禹,试图以虔诚化解天谴。
三、最后的祭祀:从遥祭舜帝到射杀巨鱼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开启第五次巡游,这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巡游。此次巡游,秦始皇带着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以及中车府令赵高。这一行人浩浩荡荡,从咸阳出发,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十一月,秦始皇一行人来到云梦,在这里,秦始皇举行了一场特殊的祭祀仪式 —— 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望祀”,即遥望远方进行祭祀,这是一种特殊的祭祀方式,通常在无法亲自到达祭祀地点时采用 。秦始皇选择望祀舜帝,一方面是对舜帝的敬重,舜帝在古代被视为贤君的典范,他的德政和孝行深受后人敬仰;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秦始皇希望借助舜帝的神力,保佑自己和大秦帝国。
然而,这次巡游并非一帆风顺。秦始皇一行继续前行,到达钱塘,临浙江时,却遭遇了恶劣的水波。《资治通鉴》记载:“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陿中渡。” 面对汹涌的江水,秦始皇不得不选择绕道而行,向西行进一百二十里,从狭窄的地方渡江。这次波折似乎也预示着秦始皇此次巡游的不寻常。
之后,秦始皇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并立石颂德。大禹治水的功绩家喻户晓,他为了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成功疏通河道,拯救了百姓。秦始皇祭祀大禹,同样是对大禹功绩的认可,也是希望大秦帝国能够像大禹治水一样,克服各种困难,长治久安。
在返程途中,秦始皇来到琅琊海域。在这里,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自己与海神交战。《史记》载:“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 于是,秦始皇下令入海者携带捕巨鱼的工具,自己则亲自拿着连弩,等待大鱼出现。当船行至之罘时,终于见到巨鱼,秦始皇亲自射杀了一条。
秦始皇射杀巨鱼的行为,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狩猎,更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在古代,巨鱼被视为海神的化身,秦始皇射杀巨鱼,意味着他在向海神宣战,试图打破海神对他求仙长生的阻碍。这也反映出秦始皇对长生不老的极度渴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不惜与神灵对抗 。
然而,这次射杀巨鱼也耗尽了秦始皇最后的精力。不久之后,秦始皇行至平原津时一病不起。曾经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如今却被病魔缠身,他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这次巡游,从最初的望祀舜帝,到祭祀大禹,再到射杀巨鱼,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神秘色彩,也见证了秦始皇对天命的抗争,只是最终,他还是没能逃脱命运的安排 。
四、沙丘之变:巡游终点的权力暗战
秦始皇在沙丘宫的驾崩,成为了这场巡游的终点,也成为了秦朝历史的转折点。《史记・李斯列传》记载:“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 秦始皇的突然离世,让整个巡游队伍陷入了混乱与恐慌之中。然而,真正的危机才刚刚开始。
此时,赵高与李斯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赵高,作为中车府令,深知这是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绝佳机会。他劝说胡亥,让他诈称始皇遗诏命杀掉扶苏,立胡亥为太子。胡亥起初还有些犹豫,但在赵高的巧言令色下,最终还是同意了这个阴谋。
接下来,赵高要面对的最大障碍就是丞相李斯。李斯,这位秦朝的开国丞相,位高权重,对秦始皇忠心耿耿。赵高深知,要说服李斯参与这场阴谋,绝非易事。于是,他对李斯展开了一场攻心战。赵高问李斯:“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无怨于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 这一连串的问题,直击李斯的内心深处。李斯明白,一旦扶苏即位,蒙恬很可能会取代他成为丞相,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将岌岌可危。在权力和忠诚之间,李斯最终选择了权力,他与赵高合谋,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赐死扶苏与蒙恬 。
“沙丘之变”,就这样在黑暗中悄然发生。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秦朝的命运。胡亥即位后,成为了秦二世。他昏庸无能,只知贪图享乐,将朝政大权完全交给了赵高。赵高则趁机排除异己,结党营私,使得秦朝的政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激化。
然而,关于 “沙丘之变” 的真相,历史上却存在着不同的说法。近年出土的《赵正书》提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称胡亥继位是秦始皇临终授意。这种说法与《史记》的记载大相径庭,也让 “沙丘之变” 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赵正书》中记载:“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 按照这种说法,胡亥的继位是经过秦始皇同意的,并非赵高和李斯的阴谋。
这种史料矛盾,也从侧面揭示了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各方势力为了争夺权力,不惜篡改历史,掩盖真相。无论是《史记》还是《赵正书》,都可能受到当时政治环境和作者立场的影响,我们很难从单一的史料中还原历史的真相。但无论真相如何,秦始皇巡游的终点 —— 沙丘宫,都成为了秦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曾经强大的秦朝,在 “沙丘之变” 后,逐渐走向了灭亡的深渊 。
清平乐・千秋功罪
咸阳古道,霸业如烟渺。六国烽烟归一统,万里长城遗照。
巡游五次心惊,陨石三兆天鸣。纵使雄才大略,难逃史笔褒评。
秦始皇的巡游,是一场充满传奇色彩与神秘氛围的历史之旅。从最初的东巡,到最后的沙丘之变,这一系列的行程,不仅是秦始皇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秦朝兴衰的缩影。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统治,充满了雄心壮志与霸气。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始终有着一种对未知的渴望和对命运的担忧。这种渴望和担忧,促使他踏上了巡游的道路。
在巡游的过程中,秦始皇遭遇了诸多神秘事件,如陨石诅咒、江神送璧等。这些事件,让他深感不安,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追求长生不老和巩固统治的决心。他四处祭祀,寻求神灵的庇佑;他射杀巨鱼,试图打破命运的束缚。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改变他的命运。
沙丘之变,是秦始皇巡游的终点,也是秦朝命运的转折点。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赵高、李斯等人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赐死扶苏与蒙恬。这一事件,让秦朝陷入了内乱,也让秦始皇的千秋霸业毁于一旦。
秦始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他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他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然而,他的统治也充满了暴政和残酷,如焚书坑儒、修筑长城等,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的评价:“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秦始皇的巡游,虽然充满了神秘色彩和权力的斗争,但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历史的必然。他的功过是非,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和评判 。
来源:第一人称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