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邻居们还记得,这个瘦得像豆芽菜的姑娘,总背着比自己还高的柴火捆,手里却攥着本皱巴巴的课本。"丹丹妈总说,女娃读那么多书没用,不如早点嫁人。" 村支书的媳妇抹着眼泪回忆,"可这娃每天天不亮就去村口的老槐树下背书,声音大得能吵醒半个村。"
8月15日,一条令人窒息的消息在社交平台悄然蔓延:北大肿瘤学博士、“火箭丹”黄丹丹因白血病去世,年仅36岁。
五天前,她还在视频账号里讲解癌症知识,语气平稳,眼神坚定。谁能想到,那竟是她留给世界的最后声音?
从“科普医生”到“临终病人”,她用生命最后的八个月,完成了一场悲壮的逆行——不是逃向生,而是直面死。
黄丹丹的童年,是踩着河南周口的泥巴长大的。
邻居们还记得,这个瘦得像豆芽菜的姑娘,总背着比自己还高的柴火捆,手里却攥着本皱巴巴的课本。"丹丹妈总说,女娃读那么多书没用,不如早点嫁人。" 村支书的媳妇抹着眼泪回忆,"可这娃每天天不亮就去村口的老槐树下背书,声音大得能吵醒半个村。"
改变命运的机会出现在 2007 年。18 岁的黄丹丹以县状元的身份考上南昌大学医学院,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她蹲在玉米地里哭了整整一下午。学费是全村人你五块我十块凑的,临走时,她给乡亲们磕了三个响头:"我黄丹丹将来混出个人样,一定回来报答大家。"
在南昌大学的图书馆里,永远能看到黄丹丹的身影。同宿舍的姑娘说:"她四年没买过一件新衣服,却把奖学金全用来买专业书,枕头底下永远压着本《肿瘤学》。" 有次发烧到 39 度,她裹着被子在自习室刷题,说 "错过今天的复习计划,就赶不上进度了"。
2011 年,黄丹丹以全校第一的成绩保送北大医学部,成为村里第一个博士。去北京报到那天,她背着一蛇皮袋的土特产,在北大门口拍了张照片,背景里的 "北京大学" 四个字被阳光照得发亮。
读博期间的黄丹丹,更是拼得像个陀螺。导师回忆:"别的学生做实验到晚上 10 点,她能待到凌晨 2 点,第二天早上 8 点又出现在实验室。" 有次为了观察癌细胞的变化,她在培养箱前守了 72 小时,眼睛熬得布满血丝,手里的记录册却写得整整齐齐。
2015 年博士毕业,黄丹丹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选择进入首钢医院肿瘤科。"我想离患者近一点。" 她在入职申请书里写道,"农村出来的孩子,知道看病有多难。"
黄丹丹有个外号,叫“火箭丹”——不是因为她跑得快,而是因为她的人生像火箭一样,一路冲天。
在首钢医院的七年,黄丹丹的工作时间表精确到分钟:早上 7 点查病房,8 点开始门诊,下午 2 点主持多学科会诊,晚上 7 点整理病历,周末要么在参加学术会议,要么在去义诊的路上。
有次连续做了三台肿瘤穿刺手术,黄丹丹累得直接在手术室门口的椅子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患者的检查报告。护士想把报告抽出来,她突然惊醒:"别碰,这个患者的分期还没确定......"
她的门诊号永远最难抢。患者王大爷记得,去年冬天挂到黄丹丹的号,轮到自己时已经中午 12 点多,"别的医生早下班了,就她还在耐心地解释,说 ' 大爷您别急,我把每个药的吃法给您写下来 '"。
最让人佩服的是她拿奖拿到手软。胃肠肿瘤 MDT(多学科会诊)比赛被称为 "肿瘤界的世界杯",黄丹丹带领团队一口气拿了 6 次全国总冠军。"她总能从别人想不到的角度找到突破口。" 团队里的年轻医生说,"有次为了一个病例,她翻遍了近十年的国际文献,凌晨三点还在群里发研究思路。"
除了治病,黄丹丹还管着医院的安宁疗护中心。近 300 位终末期癌症患者在她的陪伴下走完最后一程,有位阿姨临终前拉着她的手说:"丹丹啊,你比我闺女还懂我疼在哪儿。"
同事们都说,黄丹丹是把患者当亲人。有个农村来的肺癌患者没钱住院,她偷偷垫付了 5000 块押金;看到患者家属在走廊啃干馒头,她把自己的工作餐让出去;甚至有次为了给患者抢床位,跟行政科的人吵了一架。
"她总说,我们多一分努力,患者就多一分希望。" 护士长红着眼圈说,"可她自己的身体,早就亮红灯了。"
2024 年圣诞节,黄丹丹给自己开了张 CT 单。
那段时间她总觉得浑身没劲,脖子上还长了个黄豆大的疙瘩。当影像科的同事把片子递给她时,这个每天跟肿瘤打交道的医生,手抖得差点拿不住报告 —— 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 IV 期,癌细胞已经侵犯骨髓和软脑膜,也就是白血病晚期。
"最多还有半年。" 主治医生说出这句话时,黄丹丹反而笑了:"没关系,我自己就是搞这个的,知道怎么跟它斗。"
化疗的副作用来得又快又猛。第一次化疗后,她的头发大把脱落,吃什么吐什么,连喝水都觉得嗓子像被刀割。丈夫心疼得掉眼泪,她却开玩笑:"这下省了买洗发水的钱,挺好。"
最难受的是面部神经受损那段时间,她的脸变得扭曲,眼睛看不清东西,连筷子都拿不稳。有次视频会诊,患者家属没认出来,问 "您是黄医生的助手吗",她笑着说 "我是黄丹丹,就是有点 ' 变形 ' 了"。
即便如此,黄丹丹还是开通了科普账号。镜头里的她戴着帽子,脸色苍白,却讲得格外认真:"大家要记住,淋巴瘤不是绝症,规范治疗很重要......" 有患者问她 "CART 治疗疼不疼",她坦然展示自己手臂上的针眼:"有点疼,但为了活下去,值。"
她发起80万筹款,不是为了奢侈治疗,而是为了争取那一点点可能的生机。可即便是倾尽全力,命运依旧吝啬。
8 个月里,她更新了 137 条科普视频,回答了 2000 多个患者的提问。
有次刚输完液,她就坐在病床上直播,讲着讲着突然咳嗽起来,弹幕里满是 "黄医生快休息",她摆摆手说:"趁我还能说,多讲点干货。"
网友们说,看她的视频又心疼又励志。"一个医生得了自己研究的病,还在想着帮别人,这得有多强大的心脏啊。" 有人给她寄去假发,有人捐钱,还有患者带着家乡的特产来医院,说 "黄医生你一定要好起来"。
可病魔终究没手下留情。7 月中旬,黄丹丹接受了 CART 治疗,却出现了罕见的神经毒性反应,意识开始模糊。弥留之际,她拉着丈夫的手说:"把我的账号留给同事们,让他们接着科普......"
黄丹丹的追悼会上,来了 200 多个她曾经救治过的患者。
首钢医院的走廊里,挂着黄丹丹团队拿的 6 个全国总冠军奖杯,旁边新贴了张她的照片。照片里的她穿着白大褂,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下面写着一行字:"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个从河南农村走出来的姑娘,用 36 年的人生,活成了很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她没留下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一个个日夜的坚守,诠释了 "医生" 两个字的重量。
现在,她的科普账号还在更新,同事们接过了她的接力棒。有条最新动态里说:"黄医生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你照亮过多少人。"
是啊,就像黄丹丹,她来这世上一遭,治好了 2500 多个病人,教会了更多人如何面对癌症,用 8 个月的抗癌经历告诉我们 "别轻易认输"。这样的生命,哪怕只有 36 年,也比很多浑浑噩噩的百年更有分量。
最后想问大家:如果生命是本存折,你会更在意它的厚度,还是长度?黄丹丹用她的故事,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来源:特别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