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最明艳动人的春,最百转千回的情,都在这三首唐诗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3 06:09 1

摘要:一抹青翠是山的清明,一湖潋滟是水的清明,万物生生不息是天地的清明,回首萧瑟处无雨也无晴,是内心的清明。

汇集古诗词里的精华,让您的查阅更加便捷
----❀❀---❀❀---❀❀---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为清明。

清明,是花已开,春已深,是芭蕉绿,樱桃红;

清明,是一身风尘,半世浮生,是山河空念远,江湖十年灯。

世间能有几度清,人生又得几分明。

一抹青翠是山的清明,一湖潋滟是水的清明,万物生生不息是天地的清明,回首萧瑟处无雨也无晴,是内心的清明。

风风雨雨梨花,梨花落后清明。

清明是缅怀,也是期待,是告别,也是新的启程。

清明,一起品读三首唐诗,这里面有旖旎的春光,也有淡烟疏柳般的哀思。

【1】

长安清明

韦庄〔唐代〕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蚤:通“早”)

韦庄是横跨唐与五代唐朝的诗人,他不仅写诗,还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为后来宋词的发展起到了衔接的作用。

这首诗写于唐朝末年。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农民起义军攻陷长安;五年后(885年),李克用又进逼京师。经过多年的战争洗劫,长安城早已满目疮痍。

韦庄也在战争过后进京应试,893年到894年间,他见到长安城清明时节的短暂安宁,怀着对盛世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失望之情,写下了这首清明诗。

开篇“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便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伤春氛围。在细雨纷纷的时节,本就容易让人感慨时光流逝,心生忧愁,而那愈发繁茂的芳草,更是将这份伤春之情衬托得淋漓尽致。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描绘了宫廷内和朝堂上的景象。内官刚刚赐予清明所用的新火,这一传统仪式不仅彰显了宫廷的庄重,也反映出时节的特殊性。而上相们悠闲地分发着用于游戏的白打钱,这种看似轻松的场景,实则暗示着当时上层社会的闲适与奢靡。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展现了长安街头的热闹场景。繁华的街道上,骏马嘶鸣,红色的骏马在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而翠绿的杨树高高耸立,与在空中摇曳的画秋千相互映衬。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游人们还记得过去太平盛世的景象,心中暗自欣喜如今的风光仿佛往昔。这或许是因为他们在如今的景象中找到了曾经熟悉的温暖和安宁,也可能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眷恋。

这个清明节,看着长安城内春景如画,游人如织,韦庄的情感却是复杂的:有对往昔盛世的追忆,也有对和平与繁荣的渴望,更有对当下片刻安宁的珍惜。

【2】

清明日

温庭筠〔唐代〕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温庭筠是晚唐时期的诗人,也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人物。据记载,温庭筠才思敏捷,可在八叉手只见完成一首诗,故有“温八叉”之称。

温庭筠的诗以辞藻华丽、风格浓艳著称,这首《清明日》短短四十个字,充满了诗情画意,其画面之丰富多彩,在历代一百余首清明诗中,没有一首能够超过它。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描绘出了一幅绝美的画面。

美丽的女子置身于画扇之中,宛如仙子下凡,其姿容秀美,令人心醉神迷。而春天的树木绽放着如郁金般艳丽的红花,色彩绚烂,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浓郁的色彩所浸染。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展现了主人公外出和归来时的不同情景。

外出时,不小心冒犯了繁花上的露水,晶莹的露水沾湿了衣裳,增添了几分清新与凉意。归来时,穿行在柔弱的柳风中,柳枝随风飘舞,轻轻拂过脸庞,带来了丝丝温柔。这一去一回之间,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转和季节的变换。就像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不断地经历着离别与重逢,每一次的出行和归来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和故事。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透着人间的烟火气。

骏马骄傲地避开车幔,展现出其不羁的个性和灵动的身姿。受到惊吓的鸡突然从笼中飞窜而出,那惊慌失措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则透着灵动。

不知是谁发射了柘木做的弹弓,黄鹂鸟的叫声从遥远的庭院传来。这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勾起了人们对往昔的回忆和对未知的遐想。

整首诗将春天所有的美好都藏匿其中,十分传神的描绘了清明日那天的自然美景、节日气氛以及人们的喜悦心情。

【3】

阊门即事

张继〔唐代〕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提到张继,许多人会想到他的那首《枫桥夜泊》,那是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后,夜泊江南时的心灵暂居,不仅生动写出了秋天的景色之美,还带火了一座桥。

这首诗则写于清明时节,却并不是写春景的,而是反映了因农夫应募从军,致使广大农村田园荒芜、人烟稀少的悲惨社会现实。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描绘出了一幅令人感慨的景象,语气看似平淡,实则为后两句作铺垫。

众多的耕夫被招募去追随楼船出征,原本在田间辛勤劳作的他们,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农具,投身于战事之中。春草郁郁葱葱,覆盖着万顷良田,本应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田野,此刻却显得有些寂寥和荒芜。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用反诘的口吻揭示了城郭无烟的凄凉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试着登上吴门眺望郡城内外,清明时节,放眼望去,本该是家家户户祭祀祖先、炊烟袅袅的景象,可又有几处人家升起了新烟呢?道出都是冷冷清清,只有寥寥几处有新烟升起。

这两句诗充满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切。历史上每逢战乱之时,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祭祀等传统习俗也难以正常进行。这是战争带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时代变迁带给百姓的苦难是巨大的。

清明本是一个传承已久的重要节日,象征着对先人的缅怀和对家族的传承。然而在战乱时期,许多家庭支离破碎,男丁被征走,田园无人耕种,生活陷入困境。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在清明时节,面对冷清的灶台,心中的悲痛更是难以言表,不仅有对当下的悲哀,更是对未来的一种隐忧。

来源:柳月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