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挖出《三国志》手稿,距今已有1700多年,比王羲之的书法还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4 07:54 1

摘要:虽然唐朝之后,书坛一直推崇“二王”书法,但是早在魏晋时期,王羲之的秀逸之风,并非书坛的“主旋律”,早在汉晋时期,书体尚未简化,彼时篆隶和章草风靡,体势敦厚,笔画繁复,具有浓厚的古拙气息,到了魏晋时期,这种风韵尚未褪去,仍是一大潮流,与“秀逸”之美相立。

虽然唐朝之后,书坛一直推崇“二王”书法,但是早在魏晋时期,王羲之的秀逸之风,并非书坛的“主旋律”,早在汉晋时期,书体尚未简化,彼时篆隶和章草风靡,体势敦厚,笔画繁复,具有浓厚的古拙气息,到了魏晋时期,这种风韵尚未褪去,仍是一大潮流,与“秀逸”之美相立。

当时很多的文人墨客,认为“古拙”一脉的作品,地位高过王羲之,比如敦煌挖出《三国志》手稿,充分印证这一点,《三国志》由西晋史学家陈寿,耗时10年编撰,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有65卷,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三国结束,将近100年的历史。

全书共计36多万字,古人抄写经典,必定要求字迹精到,全程不得出现一丝一毫的松懈,因此类似《三国志》这种,篇幅庞大的作品,极少有手抄本传世,早在1900年之前,学术界已知最早的手抄本,乃是新疆博物馆的版本,1965年在新疆吐鲁番县英沙古城出土。

只有《魏志·臧洪传》残卷和《吴书志·吴主权传》残卷,经考证写于东晋时期,1900年王圆箓打扫卫生,意外发现藏经洞,这幅敦煌版本问世,此本写于西晋时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内容多有缺损,出土时只有《三国志·吴书》卷七的一部分,名为《步骘传》,共有25行,合计440字。

从“解患难,书数十上”一句起,至“未若顾豫章、诸葛使君、步丞相、严卫尉、张(下缺)”止,文物编号乃是D0554,现藏敦煌研究院,从字体的形态分析,采用楷书写就,但是对比后世简练、端庄的楷书,此帖的字迹,不过分追求平整,还有线条的匀称感,带有篆隶和碑作的骏健和拙质之风。

体势娇小,但是内部的布白疏朗,采用外拓之势,不显紧结,笔画锐利飞动,骏健方折,具有鲜明的刚健之气,而且结体也颇为险绝,大多稳中求险,饱含趣味性,就拿“不”字举例,整体想左边偏移,笔画集中左侧,但是右边的捺笔,墨色浓厚,气力扎实,分布也偏为疏朗,巧妙维持整体的平衡性。

章法排布与结体呼应,疏密有序,穿插错落,虽是严肃的抄写经典,但是字体之间,仍有巧妙的构思,极具艺术气息,而且这些字体,多用平动笔法书写,相比之后的“二王”笔法,更显简练和明快,给人天然、质朴的美感,同时罕见的手抄本,也让我们看到千年之前,古人用笔的风采和神韵,呈现正统中华之美。

您对《三国志》手稿有何见解,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三余书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