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的高校环境中,存在着一种令人瞩目的现象。某高校的一位副教授意外地发现,自己悉心教导的硕士生在毕业后留校担任行政秘书一职,其薪资水平竟然比自己高出了将近三成。
在当今的高校环境中,存在着一种令人瞩目的现象。某高校的一位副教授意外地发现,自己悉心教导的硕士生在毕业后留校担任行政秘书一职,其薪资水平竟然比自己高出了将近三成。
这位已然年届四十、拥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每月辛苦工作后到手的工资仅为 8600 元。而他的学生所担任的六级行政岗位,每月的月薪却高达 11000 元,在绩效奖金方面,二者的差距更是接近万元之多。
网友们对此议论纷纷:
“我觉得很多单位,企业都有这种把管理看的比科研教学以及实际从事技术工作的人的地位看的要高,这感觉有点本末倒置。”
“2000多年的官本位主义导改,管理岗管钱管人不管做事,制定薪酬管理办法时怎么会虐待自己??”
“国企也一样,管理序列薪酬远高于技术序列,所以每个人奋斗的目标都是进机关从事管理岗。”
这种收入倒挂的现象绝非偶然的个例。教育部于 2023 年公布的数据清晰地表明,在全国范围内,高校行政人员的平均年薪相较于教学岗位,竟然高出了 18%之多。在部分重点院校,这一差距甚至达到了令人咋舌的 35%。例如,在某知名的 985 高校中,其人事处的负责人透露,行政岗位所执行的是管理序列的薪资制度,能够尽情地享受岗位津贴、绩效奖以及各类丰富多样的补贴。然而,教师的工资主要是由相对固定的基本工资和按课时计算的课时费所构成。
更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思考的,是晋升通道方面所存在的显著差异。在高校中,讲师晋升为副教授,平均需要经历漫长的 5 至 8 年时间,期间要面临诸多的考核和竞争。而行政人员从普通科员晋升至副处级,通常仅需 3 至 5 年。某省属高校所公布的教师工资单,为我们揭示了更为惊人的事实:具有副教授职称的博士,每月的住房公积金仅仅有 2800 元,而担任副处级职务的行政人员,这一数字却达到了 4800 元。
这种现象的出现,毫无悬念地激起学界对于高校薪酬体系的汹涌澎湃的强烈质疑。众多有幸接受访问的教师,无不义愤填膺地纷纷表示,行政岗位就如同拥有特权一般,不仅在明晃晃的表面上能够坐拥更为丰厚的年终奖,在那不易察觉的隐形福利方面,更是具有令人咋舌的显著优势。比如,部分高校行政人员所获取的车补、通讯补贴,其数额之巨,甚至远远超过了教师们呕心沥血换来的科研津贴。
这种极不合理的分配机制,宛如一股无形的力量,在相当程度上促使了部分青年教师的职业选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他们不再坚守教学与科研的阵地,而是纷纷义无反顾地选择转岗行政,进而形成了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教而优则仕”的怪异圈子。
一直以来,高校在人们的心目中原本应当是一方纯粹的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的净土,其薪酬体系毫无疑问应当以激励教学和科研作为核心要义。然而,今时今日这种怪象的出现,无疑是背道而驰,彻底背离了这一美好而崇高的初衷。
这种薪酬倒挂和晋升通道的巨大差异,极有可能如同一场风暴,深深影响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价值判断。人们或许会对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和吸引力产生质疑和动摇,降低其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地位和魅力。
尊师重教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承载着中华民族对于知识和智慧的敬畏与尊重。而这种有悖常理的现象,很可能如同一场阴霾,对这一熠熠生辉的文化传统造成不可忽视的冲击,使原本神圣的教育领域蒙上一层阴影,让尊师重教的风尚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蚀和损害。
来源:蝴蝶花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