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物简介:唐旭东,怀化市会同人,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学会会员、中华传统文化影像传播委员会会员,中国国际海洋摄影协会原副主席。作品先后荣获解放军新闻奖、世界摄影(旅游)地理奖、中国长城影像奖、国际国内航拍奖,作品多次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中华世纪坛等全国全
人物简介:唐旭东,怀化市会同人,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学会会员、中华传统文化影像传播委员会会员,中国国际海洋摄影协会原副主席。作品先后荣获解放军新闻奖、世界摄影(旅游)地理奖、中国长城影像奖、国际国内航拍奖,作品多次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中华世纪坛等全国全军大型展览中展出。作为主拍之一,为中共中央党校拍摄了《大有四季》《主题雕塑》等系列大型画册,《山舞金蛇》《箭扣雪韵》入选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摄影名家展。参与策划并摄制60多部纪录片、宣传片、MV,出版个人作品集《长城四季》《生命的灿烂弧光》等。
(唐旭东工作照)
他二十多年坚持拍摄中国长城,出版长城专题画册;他热爱航拍,在京举办航拍作品个人展;他航拍里程超越全球98.9%的飞友,以高品质作品斩获年度“中国十大航拍摄影师”;他多次参加重大救灾抢险,拍摄了一组组震撼人心的图片——
唐旭东:用光影艺术镌刻岁月的行者
文/图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军
早春三月,北京城春寒料峭。唐旭东背上相机,赶赴全国各个非遗项目表演现场。
北京前门大街,残雪未融。零下五度的北风卷着细雪,只见唐旭东单膝跪在青石板上,镜头对准翻腾的白纸坊太狮,只为等待狮头昂起、红绸翻卷的刹那。
随着快门发出的阵阵“咔嚓”声,北京的白纸坊太狮、陕西富平的老庙老鼓、福建连城的姑田游大龙、川北的大木偶戏、浙江浦江的板凳龙等国家级非遗文化项目的精彩表演,一一被摄入镜头。
熟悉他的朋友们知道,他的专业是新闻宣传,主要从事文字工作,参与策划并宣传过潘涛礼、黄炳华、康莉、邱成龙等十二位全军和兵种先进典型。他采写的三十多篇新闻作品荣获各类全国新闻奖,六次荣立三等功。
熟悉他的战友们知道,他对摄影用情很深,是一位用光影艺术镌刻岁月的行者,为追寻大美风光的美妙瞬间,足迹遍布祖国各地,摄影作品先后七次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华世纪坛等重大摄影题材中展出,获得国际国内专家的高度评价。
本期,请读者与《天南地北怀化人》工作室记者一起,走进摄影家唐旭东用光影艺术镌刻的多彩人生历程。
(唐旭东《长城四季》摄影作品。)
长城之约:灵魂与历史的对话
在时光的褶皱里,《长城四季》宛如一本尘封的旧书,静静等待着被翻阅。
时针缓缓回拨,回到千禧年四月。
京北箭扣长城,从料峭春寒中苏醒,时任军事记者的唐旭东,为采风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
晨雾渐渐散去,眼前的景象如同一幅画卷在他眼前徐徐展开。巨龙般的长城,蜿蜒于云海之间,时隐时现。那一刻,唐旭东的心被深深击中,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将他与长城紧紧相连。
从此,这个从湖南怀化走出的坚毅汉子,与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闲暇时,唐旭东如虔诚信徒奔赴长城怀抱。风雨交加,雨滴打湿衣衫,他无畏前行;冰雪纷飞,寒冷侵蚀骨髓,他毅然攀登。
2003年,大雪封山,整个世界被冰雪覆盖,一片银白。唐旭东为拍摄日出时分的长城,凌晨便出发。
(唐旭东《长城四季》摄影作品。)
山路被积雪掩埋,他手脚并用艰难攀爬。司马台长城,在雪中更显孤寂,唐旭东独自坚守在那里,三天三夜。每一分每一秒,他都在等待。
第三天清晨,朝阳终于穿透云层,金色的光瀑,如神灵的恩赐,倾泻在积雪的箭垛上。那一刻,世界仿佛被点亮,唐旭东用冻僵的手指,艰难地按下快门。此时,他的睫毛早已凝成冰棱,可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唐旭东《长城四季》摄影作品)
长城壮美瞬间变幻莫测,为捕捉理想画面,唐旭东周而复始、反复追寻。暮色残阳如醇厚美酒,将城墙熔铸成紫铜色史诗;雪霁晴空似细腻画笔,把烽燧勾勒成青玉雕琢的汉简。
箭扣长城,以险闻名于世,那“擦边过”“天梯”“鹰飞倒仰”的名号,光是听闻便令人胆寒。然而,他却如无畏的勇士,常常奔走其间。
春日里,他捕捉花海的烂漫;夏日中,他定格云雾的缥缈;秋意浓时,他记录彩叶的斑斓;冬雪纷飞之际,他留下飞雪的纯净。
为了更好地展现长城的壮美与精神内核,他不断更换摄影装备,从单反数码相机到宽画幅胶片相机,再到如今的无人机与高像素数码相机,超十万张图片和上千条视频,汇聚成一个独属于长城的影视库。
(唐旭东《长城四季》摄影作品)
《长城四季》,这部凝聚着唐旭东心血与热爱的影集,并非终点,而是开启一场永恒对话的密匙。当合上画册,他微笑着,仿佛能听见砖石深处传来的金戈铁马之声,看见那在光影交错中永不坍塌的精神长城。
二十五年的执着坚守,他以镜头为刻刀,将长城的雄浑气魄凝固成永恒,让这份穿越时空的情感,在岁月中静静流淌。
江山如画:科技与人文的交融
2018年春节前夕,唐旭东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解放之战》制片人诚挚邀请他负责纪录片的航拍工作。
彼时,航拍初兴,无人机尚不多见。唐旭东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用新科技设备、以全新视角记录世界的绝佳契机。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购入最新款的大疆无人机,开启了航拍训练。寒冬中,他在空旷场地反复操作,手指被冻得通红,却从未停止。
尽管最终因拍摄档期问题,他放弃了《解放之战》的航拍任务,但无人机从此成为他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得力工具。
(唐旭东摄影作品。)
在西藏的雪域高原,稀薄的空气无法阻挡他追逐美的脚步。唐旭东背着器材,踏上这片神圣土地。布达拉宫的金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神圣的光芒;拉萨河谷的经幡,随风舞动,传递着信仰的力量。青稞田的色块,如大自然打翻的调色盘;静寂的山峦,似沉默的守护者;藏式村落,如棋子般散落于山坳之间。雨后的七色飞虹,横跨天际,宛如一座通往仙境的桥梁。喜马拉雅山脉的雪峰,如刀刃般刺破云层,彰显着大自然的雄伟与壮丽;羊卓雍措等湖泊,如镶嵌在大地的蓝宝石,纯净而深邃;冰川纹理,在阳光下泛出幽蓝的光泽,神秘而迷人。晨昏时分的“日照金山”,如梦幻般的画卷;星轨银河,如浩瀚宇宙的诗篇。
(唐旭东摄影作品。)
他不顾高原反应,四处寻找拍摄角度。在拍摄喜马拉雅山脉雪峰时,为了一个完美画面,他在寒风中等待数小时。当阳光洒在雪峰上,金色光芒与蓝色天空相互映衬,他迅速按下快门,记录下这震撼瞬间。
在青海哈拉湖无人区,他用镜头记录着这片荒原禁地所散发的孤寂之美。哈拉湖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祁连山脉主峰团结峰的巍峨身姿。湖岸的盐碱地与冻土带,宛如一幅幅抽象画,充满了艺术的张力。藏羚羊群掠过荒原的蹄印,似岁月留下的痕迹;黑颈鹤的迁徙路线,在空中构成灵动的动态线条;雅丹地貌的红色岩层与火山遗迹的黑色玄武岩,形成强烈的色彩对冲;夏季花海,如金色的地毯,铺展于砾石之间,充满了超现实的感觉。
在云南高黎贡山,他用航拍视角,记录下从海拔700米的怒江峡谷到5128 米雪山的多彩画卷。热带雨林的繁茂、杜鹃花海的绚烂、高山草甸的宁静,交织成一曲大自然的交响乐。数十条隐世瀑布,如银链悬挂于绝壁,奔腾咆哮的怒江水,展现着大自然的磅礴力量。云海晨雾中的月亮山,如梦如幻;清澈如碧的独龙江,如诗如画;老姆登的风景,如同一幅宁静的田园画;傈僳族千脚楼建筑群,呈现出独特的人文肌理。
(唐旭东摄影作品。)
在内蒙古大草原,呼伦贝尔草原的“绿色海浪”与巴丹吉林沙漠的星月形沙丘相互映衬,变成了他眼里的一幅奇妙画面。秋季阿尔山火山群的天池群,如蓝眼睛般凝视着苍穹。转场时的牛羊群,在草原上拖出蜿蜒的痕迹,宛如大地的诗篇;敖包经幡,在风中形成彩色的漩涡,传递着草原人民的美好祈愿。平流雾在锡林郭勒、乌兰布统草原幻化为“天空之镜”,万马奔腾扬起的尘沙与蒙古包炊烟交织成一幅幅水墨画卷。
航拍,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重新定义了“观看”的边界。无人机掠过山川湖海,它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连接科技理性与人文感性的视觉桥梁。
(《江山如此多娇——唐旭东航拍作品展》现场。)
2020年1月,《江山如此多娇——唐旭东航拍作品展》在北京金融街盛大展出。百幅作品,以独特的视角、精湛的技术与艺术表达的完美融合,让观众得以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凝视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了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此次展览,吸引了三十多家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众多摄影爱好者和金融系统高管纷纷前往观摩。
“航拍既是技术的博弈,也是对自然与文明的谦卑凝视。”唐旭东深知,唯有充分准备与怀揣敬畏之心,方能让镜头穿透艰险,抵达极致之美的核心。
2023年,他凭借超越全球98.9%飞友的航拍里程,以高质量的作品,荣获年度“中国十大航拍摄影师”的殊荣。唐旭东说:“真正的航拍者,都是痛觉成瘾的诗人,在极限处榨取最后一帧绝唱。”
(唐旭东在抗震救灾现场用镜头记录下那些震撼人心的瞬间。)
灾难见证:使命与担当的铭刻
在唐旭东的摄影生涯中,重大灾难的考验,如同一座座险峻的山峰,矗立在他的人生道路上。然而,他从未退缩,而是勇敢地迎着风雨前行,用镜头记录下那些震撼人心的瞬间。
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肆虐,如汹涌的猛兽,吞噬着大地。他随部队闻令而动,连夜奔赴荆江泄洪区。
荆江境内的黄山头镇,水位持续上涨,垸里的积水淹没了居民房屋。在突发溃堤的那一刻,积水如猛兽般汹涌向外倾泄。他跟随抢险特勤分队,乘坐冲锋舟前往探测灾情。
溃堤处,那被撕开的十余米宽的口子,与泄洪渠有着 5 米高的落差,水流湍急得让人胆战心惊。冲锋舟行至溃堤处中间突然熄火,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大家的心瞬间紧缩。而他,蹲在冲锋舟里,一手紧紧握住相机,一手紧紧抓住冲锋舟,任由激流冲击,却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相机。在驾驶员的奋力重启下,冲锋舟终于冲过了溃堤处。探测任务归来,大家感慨,这是最让人刻骨铭心的抗洪瞬间。
(唐旭东第一时间奔赴抗震救灾现场。)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的噩耗如晴天霹雳,北川县城在瞬间沦为一片废墟,部队抢险救援指挥组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交通中断,塌方与巨石封堵了道路;电力中断,通信信号全无。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他随指挥组冒着频发的余震,绕过巨石,走过塌方公路,艰难抵达北川老城。
灾后的北川老城,一片死寂与绝望。房屋倒塌,公路撕裂,汽车被压成铁饼,到处是呜咽着寻找亲人的灾民。他的心被深深震撼,泪水模糊了双眼,但手中的相机却从未停止按下快门。
在灾区奋战的一个半月里,他的镜头记录下了部队官兵抢通北川“生命线”的英勇身姿,国家领导人视察灾区的温暖身影,以及奋战老虎咀、鏖战唐家山堰塞湖、建立移民新区等珍贵画面。
灾区归来,他瘦了十多斤,身体的疲惫远不及心灵的创伤。很长一段时间,他坐在椅子上、躺在床上,都感觉世界在晃动,一说起灾区的事,便会哽咽流泪。
两年后,2010年8月7日22点,甘南自治州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灾情。他闻讯后,与北京多家央级媒体记者一同飞往灾区。
当晚抵达兰州机场后,他们连夜乘坐面包车,经临洮、岷县、宕昌,翻越岷山大坂,向着舟曲挺进。在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前,他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言,缅怀革命先烈,心中涌起无限的使命感。
舟曲县城城关镇,在特大泥石流的肆虐下,被夷为平地。1550多人遇难,近300人失踪,八月的流火中,弥漫着死亡与悲伤的气息。复杂的峡谷地理环境、深达5米的厚厚泥浆,以及暴雨后形成的堰塞湖水位迅速上涨,处处隐藏着危险。
然而,经历过98抗洪、四川地震等重大灾情锤炼的他,职业敏感与敬业精神愈发坚定。哪里有险情,他就奔向哪里;哪里最危险,他就奋战在哪里。泥浆没过膝盖,相机沾满泥巴,他全然不顾。饿了,就去救济站啃方便面;困了,就和衣躺在地上打个盹。凭借着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他写出一篇篇现场报道,拍摄了一组组感人图片。
(唐旭东在抗震救灾现场用镜头记录震撼人心的瞬间。)
舟曲抢险任务即将结束时,他又接到前往甘肃成县参加抢险救灾的指令。不顾辛劳,他连夜辗转翻越岷山大坂,奔赴新的救灾地点,接受新的考验。
“重大灾情任务的锤炼,既是一个人的炼狱,也是一个人的殿堂。”他凝视着因抗震救灾而获得的一枚枚特殊奖章,眼中闪烁着泪光。在感叹生命珍贵与脆弱的同时,他也深深感谢这一段段特殊而珍贵的人生经历。
如今退休,唐旭东时间宽裕。他说会常回家看看,用无人机俯瞰家乡风景,用相机记录发展变化。那些饱含怀景、怀乡、怀味的作品,将带着他对家乡的深情,与读者一一见面。
唐旭东用光影书写人生,他的故事如激昂乐章,在岁月长河奏响不停。他的作品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对美好、勇气、使命的追求。他是长城的守望者、江山的记录者、灾难的见证者,更是一位用生命热爱摄影、用使命诠释担当的摄影家。
(唐旭东参加长城国际摄影大赛颁奖典礼。)
(唐旭东摄影作品。)
(唐旭东摄影作品。)
(唐旭东摄影作品。)
(唐旭东摄影作品。)
来源:掌上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