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之后,让一个人内心富足的,就这3件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4 06:12 1

摘要:夕阳照在窗台上的时候,陈阿姨把浇花的喷壶放下,打开手机备忘录,记下今天茉莉花开了多久开的。

夕阳照在窗台上的时候,陈阿姨把浇花的喷壶放下,打开手机备忘录,记下今天茉莉花开了多久开的。

陈阿姨退休都三年了,刚退下来的时候,整天闲得慌,可焦虑了。

现在呢,她写养花日记,都有3万粉丝了呢。

这就说明啊,退休可不是人生的尽头,反而是精神生活的新开始。

人老了,物质需求慢慢就没那么重要了,那怎么能让心里真正过得充实呢?

其实就藏在三件事儿里。

一、在孤独里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

莫言在《晚熟的人》里说:“真正的成熟,是从学会与孤独相处开始的。”

退休的人对这句话体会可深了。

北京师范大学有个心理学教授叫李虹,她研究发现啊,65%的退休人员都或多或少有适应困难的问题,主要就是因为退休了,社会角色一下子没了,就感觉自己没价值了。

可是那些心里过得挺滋润的退休的人呢,他们有自己的办法重新安排生活。

在杭州西湖旁边的社区活动室里,有个67岁的王大爷,每天下午准点到那儿。

他可不是去参加书法班或者棋牌社啥的,就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在角落看《理想国》。

这王大爷退休前是企业高管,以前一天到晚日程排得满满的,现在退休了,他开始享受那种“没啥事儿可干”的时间了。

他觉得自己年轻的时候老是被各种事儿赶着,现在可好了,能慢慢琢磨苏格拉底为啥说正义了。

他就这么看哲学书,还在扉页上写了五万多字的批注呢。

还有啊,心理学上有个“心流理论”,说的是人要是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里,那得到的快乐可不是钱能买来的。

在成都宽窄巷子的茶馆里,有个退休的张老师,花了三年时间自学蜀绣。

她的作品《锦官城春色》现在被四川省非遗馆收藏了呢。

她绣花的时候,手指头灵活得很,而且还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了。

二、在亲密关系里找到生命的韧性

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在现代也有新的意义。

上海社科院有个报告,说超过70%的被采访者都觉得家庭关系好不好,直接影响晚年快不快乐。

但是真正的亲近啊,不是盲目地付出,而是互相尊重、互相照顾。

在天津五大道的有钱人住的洋房里,有个85岁的赵奶奶,每周都组织家庭读书会。

她让子女和孙辈轮流读《论语》,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讲体会。

这么一来啊,家里四代人在一起,满是书香气息,孙辈们都亲热地叫她“故事奶奶”。

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老少之间传文化的做法,能让老年人觉得自己很有用。

还有苏州平江路的昆曲社里,有个62岁的周女士和她的老姐妹们搞了个“银发戏迷联盟”。

她们不但学着唱传统的曲目,还自己编自己演反映退休生活的现代剧。

她们穿着戏服在社区文化节上表演的时候,台下观众掌声特别热烈,周女士特别感慨:“年轻的时候没实现的舞台梦,现在实现得可太完美了。”

三、在贡献里把生命的意义延续下去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在《幸福的起源》这本书里说过,人觉得自己对社会有贡献了,就会很幸福。

在浙江义乌有个“银龄创客空间”,有个退休的工程师李师傅,带着大家研发了个智能助浴机器人,给那些躺在床上不能动的老人的洗澡难题解决了。

看到自己发明的机器用到养老院里,李师傅激动得说:“这才是真的‘老有所为’啊。”

在深圳莲花山脚下的公益图书馆里,有个退休的外交官王先生,每周都给孩子们讲中国的外交故事。

他还把自己驻国外的那些经历做成“一带一路”沙盘,这个沙盘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东西。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这种老带小的知识传帮带,能让老年人觉得自己特别有价值。

在云南大理洱海边,有个65岁的张女士,把自己家小院改成了“乡村美术馆”。

她不光把自己画的水彩画摆出来给大家看,还免费教游客画扎染图案。

这种艺术共享的方法,让她的生活充满了创意,还带动了附近的村民搞手工艺产业呢。

人到了退休的时候,就开始过人生的下半场了,退休的人正用新的方法写自己的人生故事呢。

物质追求慢慢没那么重要了,社会角色变成家庭的联系了,工作成就变成公益心意了。

这种从心里往外的富足感,就跟陶渊明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似的。

变老不是生命不行了,而是经历沉淀以后的绽放;

退休可不是生命结束了,而是新的生命篇章开始了。

来源:妙招让生活更加有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