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初,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在昆明举行。论坛期间,部分外宾走进西南联大旧址参访,了解这段在战火中坚守教育火种的历史。作为随行的中方记者,我在途中与一位南非记者展开了对话。
9月初,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在昆明举行。论坛期间,部分外宾走进西南联大旧址参访,了解这段在战火中坚守教育火种的历史。作为随行的中方记者,我在途中与一位南非记者展开了对话。
去往西南联大旧址的车上,我带着一个小玩偶——Labubu。旁边一位女士一眼认出来,笑说女儿刚刚也给她发来同款照片。那一刻,跨越万里的日常细节把我们拉进了同一个场景:母亲与女儿,记者与记者。
在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期间,部分与会外宾来到昆明,走进西南联大旧址参访。我作为随行采访的中国记者,也在车上与他们同行。(卢宥伊/供图)
女士自我介绍道:迪尔德丽·尤伦(Deidre Uren),南非广播电台时政新闻部执行总编,一位南非记者,一位白人女性。身份背后带着矛盾:曾被归入特权肤色,却在职业上选择贴身记录曼德拉的晚年。尤伦说,曼德拉真正执政不过五年,留给国家更多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完整的制度。“他避免内战,坚持多元,但教育的承诺没有完全落地。”
谈到今天南非的困境,尤伦直言:“我们没有培养足够的工匠、工程师、建筑师。三十年后,问题全都显现出来。”在她看来,这是南非社会的短视:政府和人民把钱花在选举和消费上,而不是学校。她又补充,在南非早期动荡的年代,也有人努力保存教育的火种,这让她想到西南联大。两个不同大陆的历史,在车窗外形成呼应。
我们的对话很快转到家庭。尤伦嫁给一位黑人教师,丈夫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但回到丈夫的老家,她要“演一次贤惠的儿媳”,还会穿上黑人传统服饰,以符合当地的习俗。“他会提前买礼物提醒我,好好表现。”她笑着说。
尤伦的母亲——一位传统的白人女性——起初难以接受她的婚姻选择,但最终也在时间里学会了理解。这些细节,让民族与种族的裂痕在她身上交织。
“在南非,很多人仍然认为女性不该在事业上花太多时间。”她停顿片刻,又说,“但新闻需要敏锐和细腻,女性记者常常能看见别人忽视的部分。”
作为女性记者,尤伦清楚性别与身份的叠加意味着什么。“有时,你的身份决定别人如何看你,而不是你的报道。”她说,“但新闻的价值,是突破这些限制。”
她的视线随后转向宏观层面。南非有丰富的资源——钻石、铂金、黄金、煤炭、天然气,也有大片土地,盛产葡萄和水果。尤伦说:“我们把原材料卖出去,再以更高的价格买回来成品。电力短缺、工业不足、出口依赖,这就是我们的困境。”
9月7日至8日,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的与会代表在云南多地参访。(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摄)
在尤伦的叙述里,政治与市场的联系异常清晰。特朗普时期,美国对南非水果和葡萄酒征收30%关税,迫使他们重新寻找出口市场。“过去我们只看西方;现在,我们不得不转向东方。中国需要农产品和市场,我们需要合作。这是现实的选择。”
她还提到,中国车企已经在南非落地,开始生产传统燃油车。“我们电力供应不足,不可能马上转向电动车。但市场在这里,他们卖得出去。对我们而言,是更便宜的车;对你们而言,是维持产业过渡期的市场。”
车窗外,西南联大旧址渐渐出现。那是中国在战火中守住教育的地方。尤伦的话再次落在教育:“如果一个国家不去培养人,再多的资源也会被掏空。”
我问她,曼德拉到底留下了什么。她想了很久,只说:“包容和解,多元共存。”
车停下,总编收起手机,Labubu的照片还在屏幕上亮着。历史和现实在此刻交汇:南非的经验与中国的历史,女性记者的目光与教育的火种,都指向同一个命题——在动荡和博弈中,全球南方如何保存自己的火种,如何用自己的声音讲述未来。
9月5日,出席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的代表在昆明市百草村的百草堂参观。(新华社记者 陈为/摄)
来源:柠檬酸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