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这事儿要不是从一张老照片翻出来,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当年李鹏总理家里那点儿细节。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说实话,这事儿要不是从一张老照片翻出来,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当年李鹏总理家里那点儿细节。
照片是70年代拍的,一家五口,背景很简单,穿着也不讲究,可是看得出来,一个个都精神头十足。
最抢眼的还是站在中间的夫人朱琳,那时候她三十多岁,笑容里有种特别的气质——不是那种张扬的美,而是一种沉静、稳当。
照片右边那男孩儿,就是李小鹏,后来也走上了政坛。
谁能想到,这个家庭背后,藏着那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得从头说起。
李鹏的父亲李硕勋,早年是南昌起义的参与者之一。
那可是1927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标志性事件。
李硕勋当时才二十出头,血气方刚,信仰坚定。
后来他被调往香港,负责地下工作。1937年,因为叛徒出卖被捕,始终没开口,最后被秘密杀害。
那时候李鹏才三岁。
母亲赵君陶怀着身孕,带着他从香港一路逃往上海。
那是战乱年代,车站到处是难民,女人带小孩特别显眼。
赵君陶一路靠着党的关系网和几位老同志的帮助,才安顿下来。
她自己原本是教师出身,后来也参与党的情报工作。
说起来,李鹏的“严谨”性格,和他母亲关系太大了。
上世纪40年代后期,延安成了共产党青年的“大学堂”。
那会儿13岁的李鹏,按说正是贪玩的时候,可赵君陶坚持让他去延安,说白了就是想让他接受最正统的革命教育。
李鹏不太愿意,哭过、闹过,可最后还是走了。
火车从上海开往西北,一路颠簸。
到延安的时候,是冬天,窑洞里冷得不行,煤也不够烧。
李鹏在日记里写过一句话:“冷得牙都打战,可是不能说。”那年,他13岁。
1948年,他被选中赴苏联留学。
那时中国急需建设人才。
任弼时专门找他谈话:“我们不缺口号手,缺能修电站的人。”李鹏于是选了水电专业。
这决定看起来普通,但影响很大。
后来他回国后,几乎是一步步从发电厂干起,直到最后走上国家领导岗位。
说起来,李鹏和朱琳的相识也挺有戏剧性。1957年,吉林市政府举行中苏联欢晚会,朱琳是负责翻译的。
那天的场面很尴尬,市长张文海讲话喜欢用成语,还有古诗词,翻译们都不敢接。
朱琳站出来,一口气翻得又准又顺。
当时台下的李鹏一眼就注意到了她。
晚会之后有舞会。
李鹏邀请朱琳跳舞,跳了两次。
朱琳没拒绝。
这在当时就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后来追求过程也挺稳妥,不急不躁。
三八节时送了一支钢笔,还有朋友从世界青年大会带回来的纪念徽章。
朱琳收下了。1958年,两人登记结婚。
婚后生活也不算轻松。
朱琳怀第一个孩子时,有一次在公交车上让座,结果公交车一个急刹,朱琳摔了一下,出血严重。
当时医生问赵君陶:“保大人还是保孩子?”她没犹豫:“都要。”后来孩子顺利出生,就是李小鹏。
李鹏工作忙,但对家里要求特别严格。
三个孩子每人每月就10块生活费,不许多花,不许借钱,不许收礼。
这种家教放现在看,可能觉得过了。
但那时候的背景不一样。
李鹏已经是高层干部,家风稍有松动,很容易被人盯上。
他母亲当年就说过一句话:“你是李硕勋的儿子,不能让人说咱家半句闲话。”
朱琳身体不好,常常失眠。
李鹏有一段时间专门学按摩。
每天晚上给她按,久而久之,毛病就缓过来了。
有一次在家里闲聊,朱琳说:“你要不是搞电力的,真可以当个医生。”李鹏笑着说:“那不行,我怕打针。”
有意思的是,李鹏小时候略有点驼背。
周恩来注意到了,每次见他都会拍拍他肩膀,说:“小李啊,站直点,做人要挺得住。”这话李鹏一直记着。
他后来在很多场合都说:“做人得端得住,事再难,也不能先躲。”
后来李鹏当上总理,很多人说他是“技术型领导”,其实这背后,是几十年基层摸爬滚打的积累。1965年,他当上发电厂厂长,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位置了。
但他每天还是5点半起床,巡视设备,查运行表,跟工人一起吃饭。
他说:“电站出事不是小事,得盯着。”
再说点家庭小事。
当时李小鹏上高中,有同学家里条件好,动不动就买新衣服。
他回家提了一嘴,朱琳瞪了他一眼:“你爸年轻时连棉鞋都穿破了不舍得换,你还嫌现在不够?”后来李小鹏再也没抱怨过。
这家人,表面看没什么传奇,但细节里透着分寸和自律。
几十年过去,那个曾经跳舞的姑娘、那个低调的技术干部,已经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但那张70年代的合影,还静静放在档案馆里,底片已经有些泛黄。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他“小李”。
参考资料:
李鹏,《众志绘宏图:李鹏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
邓小平文选编辑委员会编,《任弼时年谱》,人民出版社,1994年。
朱琳口述,李小鹏整理,《母亲朱琳:我的父亲李鹏》,中华书局,2020年。
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部编,《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人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
新华社,《李硕勋烈士纪念文集》,新华出版社,1986年。
来源:招财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