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诉3500+、关店123家、两地国资抢控制权,良品铺子怎么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1 08:18 1

摘要:曾头顶“高端零食第一股”光环的良品铺子,如今正深陷多重危机的泥沼。2025年盛夏,消费者关于发霉松子、含异物牛肉干的投诉在投诉平台密集涌现,将其品控漏洞暴露无遗;供应链端,供应商货车滞留仓库、账期翻倍的窘境,折射出企业资金链的紧张;而武汉与广州两地国资的股权争

曾头顶“高端零食第一股”光环的良品铺子,如今正深陷多重危机的泥沼。2025年盛夏,消费者关于发霉松子、含异物牛肉干的投诉在投诉平台密集涌现,将其品控漏洞暴露无遗;供应链端,供应商货车滞留仓库、账期翻倍的窘境,折射出企业资金链的紧张;而武汉与广州两地国资的股权争夺战,更让这家企业的战略方向陷入混乱。多重压力叠加下,良品铺子的“高端”招牌摇摇欲坠,转型之路布满荆棘。

投诉量领跑行业,高端定位遭质疑

对于消费者而言,食品安全是底线,而良品铺子却屡屡触碰这一红线。2025年8月,多位消费者在投诉平台发声:有人购买的松子打开后发现大量霉变,联系客服后等待超过48小时仍未得到有效处理;另有消费者在线下门店购买的牛肉零食中发现不明毛发,依据《食品安全法》提出合理赔偿诉求,却被品牌方以“需核实”为由推诿。这些并非个例,而是良品铺子近期品控问题的缩影。

从行业数据来看,良品铺子的投诉情况已处于行业垫底水平。消费保平台2025年上半年统计显示,该品牌以251件投诉量位居量贩零食行业首位,其中质量问题占比超四分之一,达26.07%。同期,竞争对手三只松鼠投诉量仅168件,且投诉解决率高达86.31%,形成鲜明对比。另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截至2025年8月20日,良品铺子累计投诉量已突破3500件,达3524件,而盐津铺子同期累计投诉仅455件。在良品铺子的投诉中,异物混入和发霉变质是两大核心问题,分别占比38%和29%,直接指向其品控体系的失效。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零食行业竞争加剧虽为常态,但头部企业更应守住品控底线。良品铺子作为上市公司,高频次的质量问题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严重的是削弱了其多年打造的“高端”品牌公信力,“当消费者连食品安全都无法信任时,所谓的高端定位也就成了空谈”。

资金链紧绷传导至产品端,代工模式遇挑战

品控问题频发的背后,是良品铺子供应链的全面承压。在武汉东西湖区的良品铺子仓储中心,供应商李先生的货车已滞留三天,他透露,按照合同约定,货款应在60天内结算,如今却被拖延至120天,“资金无法回笼,工厂已经快开不出工资,只能暂停供货”。李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休闲食品行业供应链管理白皮书》(2024年7月,道客巴巴发布)显示,良品铺子在应收账款管理上存在三大痛点:大额坏账风险攀升,2024年末坏账准备计提比例较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账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部分供应商账期达120天,而行业平均仅60天;管理不规范问题突出,2024年因票据纠纷被起诉的案件数量同比增加47%。

资金链的紧张直接反映在财务数据上。2025年一季度,良品铺子资产负债率升至43.17%,较2024年末的38.6%大幅上升;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仅577万元,同比暴跌99.55%,几乎陷入现金流停滞状态。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更是雪上加霜,公司预计净亏损7500万-1.05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1亿-1.3亿元,亏损幅度较上年同期扩大413.93%-539.50%,盈利能力持续恶化。

更严峻的是,资金链压力已传导至产品端,进一步加剧品控危机。多位消费者反馈,近期购买的良品铺子坚果类产品“开口率异常高”“吃起来有受潮的味道”。有业内人士透露,这与代工厂压缩成本、减少保鲜工序密切相关。良品铺子采用“轻资产+代工”模式,原料采购与代工费用占总成本超70%,对代工厂依赖度极高。当品牌方因资金压力挤压代工厂利润空间时,代工厂只能通过减少品控投入来维持运营,最终导致产品质量下滑,形成“资金紧张—压缩成本—品控下降—投诉增加”的恶性循环。

两地国资争夺控制权,战略方向陷迷茫

就在供应链危机难以缓解之际,一场围绕良品铺子控制权的股权争夺战又将其推向风口浪尖。此次争夺的双方,是武汉国资与广州国资,而这场博弈的根源,是良品铺子原控股股东的债务压力。

良品铺子原控股股东为宁波汉意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其与一致行动人宁波良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计持股38.22%,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杨红春、杨银芬、张国强、潘继红四人(潘继红为杨红春爱人的妹妹)。2025年5月,为化解债务问题,宁波汉意与广州轻工工贸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广州轻工”)签署协议,约定广州轻工受让宁波汉意持有的19.89%股份,交易价格与后续其他交易一致,均为12.42元/股,该协议也获得了实际控制人的确认。

然而,仅两个月后,宁波汉意便“变卦”。2025年7月17日,宁波汉意及其一致行动人良品投资与武汉长江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长江国贸”)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拟转让18.01%+2.99%的股份,总价款10.46亿元。若交易完成,长江国贸(由武汉国资委间接全资控股)将成为控股股东,良品铺子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武汉市国资委。

宁波汉意的违约行为引发广州轻工不满。2025年7月14日,广州轻工就股权转让纠纷提起诉讼,并申请财产保全,宁波汉意持有的19.89%股份被冻结。目前,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已受理此案,但尚未宣判。值得注意的是,宁波汉意共持有良品铺子35.23%股权,在19.89%股份被冻结的情况下,其向长江国贸转让18.01%股份的计划恐难以落地,良品铺子面临控制权悬空的风险。

更关键的是,武汉国资与广州国资的战略规划存在明显差异。武汉国资计划依托旗下年营收860亿元的供应链网络,推行“一品一链一园”模式,侧重通过中东坚果直采基地、华中冷链物流网络降低成本;广州轻工则更看重华南区域分销网络,意图提升良品铺子在南方市场的渗透率。战略方向的分歧,加上创始人团队控制权的削弱(宁波汉意持股从2020年的38.22%降至2025年中的17.22%,早期投资者高瓴资本、今日资本已退出),让良品铺子的未来发展陷入迷茫。前中信证券食品行业研究员张鹏表示,资本的集体退出,本质上是对管理层战略稳定性的担忧。

线上线下双承压,高端路线难维系

除了品控、供应链和股权问题,良品铺子的渠道布局与转型策略也成效不佳。在线下,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门店数量从2024年末的2704家缩减至2581家,净关店123家,线下营收占比降至52%,较2020年的68%大幅下滑。在济南泉城路的良品铺子门店,店员坦言“现在客流比三年前少了很多,只能靠促销吸引顾客”,而同期量贩零食品牌如零食很忙、赵一鸣零食凭借“工厂直供+极致低价”策略快速扩张,单店日均销售额达1.2万元,是良品铺子的3倍多。

线上渠道同样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2025年上半年,良品铺子线上收入占比提升至45%,但过度依赖天猫、京东等传统平台,错失抖音等内容电商的增长红利。同期,三只松鼠抖音渠道GMV同比增长120%,而良品铺子仅增长35%。流量成本的激增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2025年一季度,公司毛利率降至24.64%,较2019年巅峰期的34.2%下降近10个百分点,“高端”定位难以支撑。

为挽救品牌形象,良品铺子推出“五减”系列产品(减盐、减油、减糖、减添加剂、减防腐剂),并投产“透明工厂”直播生产过程,但市场反响平平。业内人士认为,在品控信任尚未重建、成本压力未缓解的情况下,这些转型举措更像是“自救噱头”,难以真正打动消费者。

从曾经的“高端零食第一股”到如今的投诉量榜首、亏损扩大、股权混战,良品铺子的困境并非偶然,而是品控缺失、供应链管理不善、战略摇摆等多重问题的集中爆发。未来,无论是股权争夺的结果、供应链整合的实效,还是“五减”产品与“透明工厂”的落地情况,都将决定这家企业能否走出困局。但可以肯定的是,若不能快速解决食品安全与成本控制问题,良品铺子的“高端”梦恐怕将彻底破碎,而其经历也将成为中国休闲食品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一则警示案例。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