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被严重过度宣传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4 01:35 1

摘要:当一辆小米SU7在高速上撞向水泥护栏时,车内的三名大学生没能活下来。事故发生时,车辆的智能驾驶系统(NOA)已经发出警报,但留给司机反应的时间只有2秒。这起悲剧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智能驾驶行业最刺眼的问题——过度宣传让消费者误把辅助当自动驾驶,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

当一辆小米SU7在高速上撞向水泥护栏时,车内的三名大学生没能活下来。事故发生时,车辆的智能驾驶系统(NOA)已经发出警报,但留给司机反应的时间只有2秒。这起悲剧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智能驾驶行业最刺眼的问题——过度宣传让消费者误把辅助当自动驾驶,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

01

车企的广告里,智能驾驶被包装成“全能保镖”。小米SU7发布会上,雷军展示的AEB(自动刹车)能在135公里时速下刹停,但事故中,面对水泥护栏,系统却毫无反应。原来,标准版的SU7没有激光雷达,纯靠摄像头,而水泥桩恰恰不在它的识别名单里。比亚迪的“天神之眼”也分三六九等,低配车型用纯视觉方案,高配才加激光雷达。车企总拿顶配功能做宣传,普通人买到的却是“缩水版”。

更离谱的是,明明只是L2级辅助驾驶(需全程盯路),却被包装成“自动”“智能”。某车企直播“全程零接管”,评论区一片叫好,却没人提醒:这只是在特定路段、特定天气下的测试。现实中,光线稍暗、雨雾稍大,摄像头可能直接“失明”。

02

这样的乱象带来了什么?2023年,美国调查发现,82%的智驾事故中,司机在碰撞前1秒才刹车。特斯拉车主边开Autopilot边看《哈利波特》,结果撞上卡车;理想汽车夜间撞飞锥桶,只因系统认不出“异形障碍物”。小米事故中,AEB明明能识别车辆行人,却对水泥桩视而不见——车企早该写明限制,但宣传页上只有小字标注。

过度宣传最可怕的不是技术缺陷,而是让人放松警惕。新手司机以为“车能自己开”,老司机敢在高速上睡觉。今年2月,比亚迪喊出“全民智驾”,7万元电车也能装智驾系统。但低价方案用的纯视觉,雨夜性能下降30%,这些风险却被“平权”口号掩盖。

03

路在何方?首先要撕掉虚假标签。理想CEO李想呼吁统一名称:L2就是辅助驾驶,方向盘必须时刻握紧。华为的AEB能识别土堆、倒树,但企业也承认成功率不到70%。宣传时少用“自动”,多讲“可能需要你救命”。

技术上,别为省钱牺牲安全。小米SU7顶配版有激光雷达,能提前200米发现风险,但贵了7万元。行业该学比亚迪分版本策略:低配明确功能限制,高配才配“完全体”。激光雷达成本已从1万美元降到5000元,装一颗多份保障。

法规也得跟上。北京、武汉已允许L3级上路,但责任划分仍是糊涂账。特斯拉事故数据自己保管,车主质疑“既当裁判又当球员”。第三方数据监管平台早该建立,让每一次刹车、转向都有据可查。

写在最后

回看小米SU7事故,2秒的致命瞬间背后,是行业狂奔时落下的“安全课”。技术可以迭代,但生命不能重来。下次听到“自动驾驶”时,请记住:它只是副驾上的新手,而你才是司机。方向盘在自己手里,比任何算法都可靠。

全文完,感谢阅读,敬请关注“阅读之美”。

来源:红袖添香学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