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财富积累和分配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不少老百姓觉得“富人多是靠歪门邪道致富”,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弄清楚这些原因,对理解社会财富观念、促进公平和谐很有意义。
文/保明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财富积累和分配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不少老百姓觉得“富人多是靠歪门邪道致富”,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弄清楚这些原因,对理解社会财富观念、促进公平和谐很有意义。
一、认知偏差是咋来的
(一)信息传播太片面
1. 媒体总盯着负面新闻:为了吸引关注,媒体常集中报道富人的负面事。比如2024年有富豪群体因通过拆分合同、隐瞒收入偷逃税款被处罚,相关话题连续3天登热搜,阅读量超50亿次;可同期有报告显示,超80%的规模以上民营企业都按规定记账报税,还主动参与地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这类正面消息却只在行业协会官网、地方财经频道传播,普通老百姓很少看到。
2. 网络谣言误导人:2024年上半年,有社交平台传“某行业大公司靠给官员好处拿政府项目”,还附了伪造的“合作协议”截图,虽然相关部门24小时内就发布辟谣公告,公布项目招标全过程录像,但谣言已被转发超10万次。有数据显示,这类关于富人的不实消息,一开始有32%的人会信,就算看到辟谣,超60%的人还是会嘀咕“说不定有内幕没曝光”,进一步加深了对富人的不信任。
3. 正面信息传不开还没细节:很多富人合法经营、做公益,可这些事不仅报道少,就算报道了也没具体内容。比如有企业家长期帮扶西部贫困县,5年投入8000多万元建了12所小学、修了30公里乡村公路,还帮200多名村民培训技能找到工作,但相关报道就一句话“企业家投身公益”,没有具体数据和村民反馈,老百姓看完没印象,自然没法改变对富人的负面看法。
(二)阶层差异让人误解
1. 生活方式不同引发落差:富人的高消费和普通人差距大。2024年某奢侈品展会数据显示,高净值人群年均奢侈品消费超50万元,还常办私人定制宴会,单场花费就超百万元;而我国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才4.8万元,年均消费3.2万元,很多人一年工资不够买一个奢侈品包。这么大的对比,让老百姓容易觉得“他们的钱来得轻松,肯定没走正道”。
2. 对财富积累的难处没概念:老百姓看不到富人创业、经营的辛苦。比如有些富人创业初期,连续3年每天只睡4小时,跑遍十几个城市找客户,还曾因为资金链断裂差点抵押房子;可这些过程普通人不知道,只看到他们现在开豪车、住豪宅,就觉得“肯定是靠关系、走歪路才赚这么多”。
3. 阶层间缺乏深度交流:普通人和富人很少有工作之外的接触。有调研显示,仅15.3%的普通工薪族和高收入群体聊过“创业遇到的难题”“经营中的压力”,大部分人只在新闻、短视频里看到富人的“光鲜面”,没机会了解他们的真实经历,只能靠猜测判断财富来源,自然容易产生误解。
二、社会现实有哪些影响
(一)确实有不良现象存在
1. 少数富人违法违纪:虽然大部分富人合法经营,但仍有少数人干违法的事。2024年有数据显示,全年办理的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等经济犯罪案件中,涉及高收入群体的占9.8%,这些案件涉案金额多(平均超500万元),还常搞“花样操作”,比如通过空壳公司虚构贸易骗银行贷款、用关联交易转移利润逃税,曝光后大家觉得“原来富人是这么赚钱的”,很容易以偏概全。
2. 个别行业有垄断问题:有些行业存在垄断,企业靠优势地位赚超额利润。2024年就有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小公司、要求商家“二选一”(只能跟自己合作)排挤竞争对手,最后被罚款12亿元。老百姓平时买这个行业的产品,总觉得“就这几家卖,价格还贵”,知道垄断真相后,更觉得“他们的钱不是靠公平竞争来的”。
3. 部分违法成本让人觉得“划算”:有些富人违法后,看似被处罚,可老百姓觉得“罚的钱对他们来说不算啥”。比如有企业靠违法赚了3亿元,最后只罚款5000万元,还能继续经营,大家就会觉得“违法成本这么低,他们肯定还会再犯”,对富人的信任度更低。
(二)财富和机会不均
1. 贫富差距客观存在:2024年我国基尼系数是0.465,高于0.4的国际警戒线;从财富分布看,可投资资产超1000万元的人仅占总人口0.3%,却持有46%的可投资资产,这些资产还能通过理财、投资不断增值;而资产不足10万元的人占65%,只能靠工资赚钱,还得应付房贷、教育开支,这种差距让低收入群体觉得“财富分配不公,富人肯定靠特殊手段获利”。
2. 发展机会不一样:普通人和富人的发展机会差距大。202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普通家庭孩子创业,大多只能做小成本生意(比如开小吃店、网店),成功率约8%;而家庭年收入超50万元的毕业生,能拿到50万元左右的创业资金,还能通过家人认识行业大佬,拿到优质货源或项目,成功率达25%。老百姓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就觉得“富人致富靠先天优势,普通人再努力也难”。
3. 资源获取门槛不一样:富人更容易拿到优质社会资源。比如有些富人能通过人脉提前了解行业政策、获取稀缺项目名额;而普通人想争取这些资源,要么不知道渠道,要么提交材料后石沉大海。比如某地区推出的创业扶持项目,有背景的富人企业很快就能申请到补贴,普通创业者却要反复提交材料,还不一定能通过,这让大家觉得“资源都向富人倾斜,赚钱全靠关系”。
三、历史文化和舆论的影响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1. “均贫富”思想的作用:中国古代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想法,还有“杀富济贫”的故事。2024年有调研显示,62%的人看到财富差距大时,会本能怀疑富人的钱来路不正,觉得“大家都该差不多富”,就算知道有些富人是合法创业,也会嘀咕“是不是钻了空子”。
2. “取之有道”的道德要求:传统文化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2024年有报告显示,18%的规模以上企业拖欠过员工工资,有的还拖欠了半年多,22%没按规定投环保资金,导致工厂周边污染严重。这些“为富不仁”的行为曝光后,大家会把个别情况扩大到整个富人群体,觉得“富人都没道德,钱来得不正”。
3. 对“商人”的传统偏见:古代长期重农抑商,很多文学作品里“商人”常被塑造成“唯利是图”的形象,比如“无商不奸”的说法流传很广。这种观念影响到现在,不少老百姓看到富人,会下意识觉得“他们肯定为了赚钱耍了手段”,很难相信财富是靠正当方式积累的。
(二)舆论导向的影响
1. 民间负面口碑传得快还添油加醋:老百姓之间爱传富人的负面事。比如某地区有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后来虽然结清了,但这事在当地传了2年,90%的人会跟亲友说,还会加上“老板天天吃大餐,就是不给工人发钱”的细节,越传越让大家觉得“富人都抠门还没良心”。
2. 文艺作品形象偏差:很多电视剧、小说里,富人角色多是“自私、搞商业欺诈”的。2024年有监测显示,68%的都市剧里,富人角色要么靠坑对手赚钱,要么家庭矛盾不断;仅12%是正面的,还多是“配角”。大家看惯了这样的剧情,再看现实里的富人,就容易下意识往“负面形象”上靠。
3. 负面话题更容易引发共鸣:网上关于富人的负面话题,比如“富人炫富”“企业欠薪”,评论区总能引发大量讨论,大家会分享类似经历或看法;而正面话题,比如“富人捐钱做公益”,评论量往往只有负面话题的十分之一,很少有人关注。这种“负面更吸睛”的情况,让老百姓接触到的负面信息越来越多,进一步固化负面认知。
要改变“富人多靠歪门邪道致富”的想法,需要多方面实实在在的行动:富人要实实在在合法经营,比如公开企业纳税、公益支出明细,少搞奢侈消费;媒体要多报道有细节的正面案例,比如富人创业的困难、公益带来的改变,别总盯着负面;政府要细化制度,比如提高违法成本、拓宽普通人创业的扶持渠道(如低息贷款、创业培训);社会也要多讲“合法致富光荣”的故事,让大家知道,靠本事、靠努力赚钱的富人有很多,慢慢形成公平、理性的财富观。(全文完)
来源: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