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9月2日,一场专题会议在蓉召开,吹响了全市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的号角。此后,“进解优促”成为成都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的重要抓手。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成都高新区 “进解优促”“立园满园”同频发力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去年9月2日,一场专题会议在蓉召开,吹响了全市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的号角。此后,“进解优促”成为成都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的重要抓手。
一个多月后,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进一步明确“抓经济必须抓园区”的鲜明导向,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加快把园区建设成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
当下,目光落在成都市产业发展主阵地——成都高新区。这里通过国家高新区—产业片区—专业化科技园区“1+4+X”园区发展格局,筑起了一座座特色鲜明的“产业高峰”。与此同时,以“免申即享”“梧桐计划”等创新服务,精准滴灌,助力企业从落地到成长的全生命周期发展……成都高新区深入开展“进解优促”工作和“立园满园”行动,二者同频发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和产业生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进解优促”
营造良好“软环境” 筑牢发展“硬支撑”
“以前办入园手续,光了解审批环节就要问东问西,现在通过《企业入园一件事手册》看一张流程图就够了!”不久前刚完成注册的天府国际生物城企业凯瑞智源负责人感慨道。这份《手册》,是成都高新区医药健康产业“梧桐计划”服务体系的再延伸。
今年5月,作为全国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清单,成都高新区医药健康产业“梧桐计划”服务体系正式发布,覆盖项目、人才、平台、金融等9大类专业服务体系,涵盖47个服务方向、99项细分服务,为企业提供“共性+个性”双轨服务。
这正是成都高新区开展“进解优促”工作,聚焦企业关切,推出务实举措,全力为企业纾困解难的具体体现。
“进”,即深入企业一线,主动靠前服务。成都高新区建立“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常态长效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全方位开展“进解优促”工作,围绕走访过程中发现的有关政策、市场、金融、人才等企业共性诉求,组建“4+1”共性问题解决专班,系统推进、精准服务,助力企业发展。
一组数据能够直观体现服务成效:2025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累计走访企业3584家,解决企业诉求超1000项,办结率达97.97%,以“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态度,切实做到“企有所呼、我有所应”,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区针对企业个性问题,“一企一策”精准施策;针对企业反映的共性问题,通过“专班+例会”的形式专题研究,破解企业发展难题。
以企业需要拓展不同应用场景为例,今年3月,成都高新区发布首批20个科技创新应用场景,涵盖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四大类,充分发挥多元应用场景的引领带动作用,强化场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赋能效应。此外,围绕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难、融资贵等共性问题,成都高新区不断完善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今年以来,走进全区重点产业园区,举办融资对接活动10场,为企业预授信超50亿元,实际落地贷款超10亿元,平均融资成本约3%,切实为企业降本增效提供发展动力。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成都高新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策兑现“免申即享”,最大程度减轻企业负担。其中,“免申即享”方面,企业无须主动申报,只需一键确认意愿和账户信息,即可享受相关政策,从“最多跑一次”优化为“最多点一次”。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兑现产业扶持资金总额约7900万元,惠及企业超过1300家。
帮助企业稳经营、挖潜力、提信心,“进”是方法,“解”是措施,“优”是保障,“促”是目的。优质服务正逐步加速转化为发展势能:目前,成都高新区已贯通“创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路径,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3612户、四川省专精特新企业1128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2户、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户,各项指标均居四川省、成都市首位。69家企业入选成都市“明日之星”企业,通威集团成功上榜世界500强企业名单,通威集团、沃飞长空携手上榜中国科技50强企业名单。
“立园满园”
聚焦特色产业集群 激活园区增长活力
园区兴则产业兴,园区强则经济强。产业园区始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放眼成都高新区,不仅有天府国际生物城为化学创新药、抗体药物等创新成果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也有成都高新南区锚定人工智能产业构建“AI+”的多层次产业生态系统;有成都未来科技城主攻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及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更有成都高新西区集聚上百家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的硬核实力,每一处都彰显着成都高新区在产业升级与城市发展中的强劲动能。
坚持“一盘棋”思维,成都高新区统筹考虑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未来方向,优化形成了国家高新区—产业片区—专业化科技园区“1+4+X”园区发展格局,打造了多个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专业化科技园区,不仅避免了同质化竞争,也实现了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以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为例,这里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等领域,已经吸引了超过300家生物医药企业入驻,形成了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的完整产业链条。“我们已建成投运检验检测、化学创新药、抗体药物等12个专业园区,接下来还将规划建设核酸药物专业园区,进一步扩大专业园区体量。”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相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区注重发挥“链主”企业作用,依托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加快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着力招大引强,集聚配套企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在成都高新西区,总投资近6.3亿元的沃格光电AMOLED显示屏玻璃基光蚀刻精加工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为京东方8.6代AMOLED产线提供高性价比的本地化配套服务。”沃格集团董事长易伟华表示。
可以看到,在这里,聚集了英特尔、华为、京东方等龙头企业,带动了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目前,已形成从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到终端制造的全产业链生态。2025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投资占全区工业投资超90%。
不久前,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公布了2025年第一批中试平台认定名单,位于成都未来科技城的重大创新平台天府绛溪实验室“人工智能适配验证测试中试平台”成功入选。该平台依托天府绛溪实验室先进计算前沿研究中心科技创新与资源优势,为算力产品、模型产品和智能体产品提供一站式中试服务,加速人工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创新是产业园区发展的核心动能。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院所、重大创新平台、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等与园区强化利益联结,促进更多成果在园区转移转化,成都高新区一直在行动。
这些布局,折射出成都高新区的态度:持续聚焦“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进一步强化优质企业招引,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助推创新孵化与成果转化,提升企业服务效能,奋力推动“立园满园”行动走深走实。
“双向赋能”
优化生态体系 提升产业能级
“进解优促”与“立园满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力的关系。
一方面,“进解优促”推动了“立园满园”的实施,政府为企业解决了融资、技术、市场等难题,企业能够更好地在园区内发展壮大,从而提升园区的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另一方面,“立园满园”进一步为“进解优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完善的园区基础设施、集聚的产业生态,让政府服务企业更有针对性、更加高效。
这种双向推动的动态平衡,在不同园区的实践中呈现出多样形态,其中成都未来科技城的探索与成效,能清晰看到这一逻辑。
“我们提出独立实验室需求后,成都未来科技城科创绛溪孵化器次日便召开会议解决了场地问题;针对资金需求,也组织我们参加投融资路演,帮忙对接种子基金。”成都孚凯伊科技有限公司CEO李廉说。
自企业去年落地以来,孵化器为其提供了载体扶持、资本对接等系列孵化支持,并帮助企业打通上下游、完善产业链,助推企业发展。
面对国汽智端项目申报、资质认定问题,快速响应跟进,保障政策落地;积极协调公交公司增设站点,解决鲲腾泰克交通不便难题;针对睿宝反馈的员工宿舍通信信号不良问题,组织电信运营商专题商讨,提出限时解决方案……成都未来科技城开展“进解优促”工作带来了显著的“乘法效应”:2025年注册企业超过60家;2025年过会签约产业化项目20个,协议总投资额超400亿元,真正呈现出产业园区春色满园、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蓬勃态势。
面向未来,成都高新区将继续深化“进解优促”工作和“立园满园”行动,不断优化产业生态,提升创新能级,向着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的目标稳步迈进。一飞/文 成都高新区供图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