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既然谈道,何为道?此处所说道即为先贤口中的世间永恒不变之规律。古希腊语的 λόγους是话语、理性、秩序的意思,也有人解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道”。老子称其为“常道”,佛家谓之“实相般若”。子曰:”一阴一阳谓之道“。而现代科学则定义为”自然规律“。以上是史称“轴
文明之理性智慧探究
聊佬8 - 2025年3月30日
兴言
既然谈道,何为道?此处所说道即为先贤口中的世间永恒不变之规律。古希腊语的 λόγους是话语、理性、秩序的意思,也有人解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道”。老子称其为“常道”,佛家谓之“实相般若”。子曰:”一阴一阳谓之道“。而现代科学则定义为”自然规律“。以上是史称“轴心时代”的巨人们对“道”定义,“道”究竟是什么呢?
先人求道穷其一生而为之,上至苍天之道,下至做人之道。老子认为求道的中间结果就是”可道之道“,亦即可以言传之道,但只不过是道的一小部分,绝不可与”常道“相提并论,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道可道,非常道”,但这却是人类接近“常道”的手段之一。西来佛家的”实相般若“亦是如此,其所谓觉悟者,就是可以窥视“实相般若”的一斑而已,他们是 找到了84000法门之一的入口——所谓“境界般若”,从而得以认识世界本真的一部分。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收集古瓷器的人不能因为收到一块钧窑瓷片真品而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整个宋代瓷器。84000也是印度人所设的虚数,代表不可穷举之大,可以说它与恒河沙数(10的100次方)是同样当量的数字。而哲学之父苏格拉底的“道”就是通过理性的对话而得出的,并且在不断的追问之中去证明及优化他的道之“模”。孔夫子在其老年还乡之后韦编三绝,穷其毕生所见所学精研周易,目的也是追寻世间真理。他以周易为钥匙,沿着周文王的脚步将世间万事万物有序分割,六十四卦便是他们的划分原则,进一步细分还有六爻及爻词。这一分割方式已是理性化的,世界被划分为八大元素: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此谓八卦,八卦相荡,两两组合则生出六十四卦场景。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智者们将人生经验、挫折、智慧结晶都按“六十四卦目录”分别记录在案,而后精炼成实用方法以应传后人,而后人还会根据自己的新经验再度优化解决方案,此即为“易”的重要含义之一:变—或说变卦。
看过了先人的手段,再看今人,我们今天追求真理的方法,细究起来与先人一般无二!现代科学的寻道手段:首先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收集,此数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固有的数据,一类是人类主动或被动制造的数据。接下来要靠智者根据数据分析假设出一个理论,或说是制定一个模型,而后再用进一步“完善”的数据加以证明。由于这里的完善是相对的,所以证明之后的结果也是暂时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建模”,Module这个英文词在大多数场合被翻译成模块,这个意思不是很准确,他其实就是“模”本尊——人类对世界认识的阶段成果。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模被不断优化改进而接近事物的本真。这些中间结果”模“就是老子所说的“可道之道”,或说是佛家所指的1/84000的觉悟,也是周文王及孔子写在周易六十四卦目录之下的爻词。以上这些都属先人之模!
寻道之初
时世渺邈,遗事靡追,中华先民求道之路具体起始于哪个时代,已无从考证。我们可以明确看到的文字证据是始于周代,而周易及周礼所言无不是上古先民用了万年以上的生活经验所积累而成,只是在周朝才开始以文字的形式系统记录下来而已。
从华夏的远古神话可以追溯到我们的祖先是华胥,一个模糊不清的人物,她在雷池的偶然一步,诞生了我们的直系祖先伏羲、女娲。女娲则给了我们民族的肉身,而太昊伏羲却是给了中华民族一个文明的起点,或说是民族精神。河图、洛书中寓意的天地关系,先天八卦中蕴藏的宇宙秩序,都在那个时代一齐标注了中华文明起点的里程碑。自此天道归至人道,也初步创建了后代“智士仁人”可以遵循的天道之“模“,以此激发了历代学士俯仰一生的求真之旅。
法天象地
对法天象地历来有无数的诠释,余也有些体会,不妨在此一吐。法天象地的全称应该是:法天之道,象地之型。古人认为天道运转,自有玄机,而这些玄机在地上都有代言的形,山川江河、生机万物……。人类只需依地形参透天机,照章办事即可。所以有了孔圣人在系辞中所著:”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大智者们把研究天道玄机之举称作”形而上学“,把复刻象形之术叫做”形而下学“。这基本等同于现代科学的哲学与物理之关系。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听起来玄之又玄,但仔细看去,却又不难理解。比如古人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要在天上找到一个“案例”,因为天宫所作所为被公认为是天经,依此推导出地义,用以规范地做此事的准则就不难推行了,即便是没有相应案例,也要找到一个关联纽带。比如城市营造,他们会将天空的繁星划分成若干区域,所谓“分星定野”,以示天宫布局,直接依样画葫芦,在地上建起自己的王城。8000多年前贾湖人所作的那些骨笛,就是令五音初次回响乐器,他们以日影在骨笛上的特定节气的投影点作为开孔依据,再按三分损益的原则,从而间接得到全部五音十二律的初始定义。而表示宫音的黄钟就是冬至时刻在骨笛上的投影点。最不可思议的是,同是这一支用于定义音律的骨笛的体积还成为了谷物量器的起始单位:龠*。这本身一定程度上也昭示了礼乐与农耕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龠:可以盛1200粒黍,2龠为一合(ge3),10合为一升,10升为一斗,10斗为一石,10石为一槲)
理想之国
古人真的相信天上有天宫吗?百姓应该是,但是智者与王公们未必。他们这么做只少有两个重要目的:一是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到背书,正所谓君权神授;二是易于说服民众百姓,在使用智者及先人的智慧结晶时没有疑虑。古代智者是在天宫描绘了一座理想之城,在这个城中加载了祖先万年求索出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在后代人手中不断的衍易变化形成新的治世之道!所谓天道,是古代先哲为便于传授知识,将千万年生产实践所得经验赋予了一个神秘又不容抗拒的外表。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古代的车或叫舆的形状是怎么来的。我们都知道天宫的中心是紫薇苑,它的正中心是被称作北辰的北极星,其外围有一驾帝车——北斗日夜不停的旋转前奔。我们再来看一下同样是周代给我们留下的诗经里是如何描述一辆战车的。在诗经《秦风.小戎》一篇里是这样写道:“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
对应这个描述,我在兵马俑展的前厅惊讶地看到了一摸一样的实物:两乘铜车马。并且周朝时官府对车辆的标准化已经写入了治国之策—-周礼中(《周礼.冬官考工记》对车的构造有详尽描述)。从诗经的描述到出土的实物,吻合度相当之高。那车的形状与天上的北斗也是一般无二。北斗后面的斗箱就是车身,轮子的位置对应是天璇、天机,伸向前方的斗柄三星则 对应的弯曲的“五楘梁辀”。还有一个细节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梁辀前端有一根横梁叫“衡”,以横牵动驷马,这个“衡”在北斗里是如何体现的呢?而梁辀中间一颗星就叫做玉衡大家注意,北斗并不是像我们所熟知的只有七星,无删减版的北斗应该是九颗星,也就是说在斗柄部位前端还有一左一右两颗星:左辅、右弼。这样才是甲骨文的斗字模样。综上所述,我们清楚的看到古人的战车与北斗帝车是1:1复刻的。先人的用心良苦,我觉得他们是一定程度上迁就了北斗七星的格局。究竟是先有车后找星,还是以观星的结果作为参照我们都无从知晓,但是对于使用者都一样,他们只知道这车就是天车,绝对战无不胜!
天下之中
另外想举一个更有说服力的“法天象地”例子。“天下之中”是如何定义出来的。
我们总在说何以中国?何尊上的字样不足以说明中国这个名字的出处。真正的原因还应该是古代的王者们认为他的帝国是处在天下之中的。就像诗经里写的:“定之方中,作于楚宫。睽之以日,作于楚室。” 这还只是根据营室星来定南北,再根据太阳来定东西。王城的方向周正了,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没有执行,那就是哪里是天下之中?这个问题是有解的!而且在周代就已经明文写入了《周礼》。“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长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这一段的意思主要就是:设8尺之表,它的影子该是1.5尺,这里就是天下之中,就是建王国的最佳之选。然后用一系列带有风水色彩的语句来形容这里的好处:“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
我们来拆解一下其中的道理,根据粗略计算这里的太阳入射角在夏至时大约是79.4度(根据三角形边长8:1.5,用三角函数可以算得。)再考虑夏至时太阳时直射北回归线的,也就是说,那里的入射角是90度。这样我们可以得出这个天下之中应该比北回归线高了α=90-79.4=10.6度。北回线的纬度是23.5度,于是我们得出了天下之中在北纬34.1度!
1. 夏朝(约前2070年–前1600年)首都:阳城、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纬度:约北纬34.7°
2.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首都:亳(今河南商丘,北纬34.4°)
3. 周朝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镐京(今陕西西安,北纬34.3°)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洛邑(今河南洛阳,北纬34.6°)
4.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首都:咸阳(今陕西西安咸阳区,北纬34.3°)5. 汉朝 西汉(前202年–8年)长安(今陕西西安,北纬34.3°)
东汉(25年–220年)洛阳(今河南洛阳,北纬34.6°)
6. 晋朝 西晋(265年–316年):洛阳(北纬34.6°)
8.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魏后期:洛阳(北纬34.6°)
西魏/北周:长安(西安,北纬34.3°)
9. 隋朝(581年–618年)首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北纬34.3°)
10. 唐朝(618年–907年)首都:长安(西安,北纬34.3°)
11. 宋朝北宋(960年–1127年):东京(今河南开封,北纬34.8°)
南宋(1127年–1279年):临安(今浙江杭州,北纬30.2°),南宋以后没有按这个标准行事,是因为后晋石敬瑭卖掉了燕云十六州,北部的居庸关等诸险隘丢失,再无险可守,最终导致金人破城,无奈中退守临安。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各朝代的王城建立的确是遵循了周礼的规制,而这个制度有什么道理吗?
万年求索
纵观中国历史,我以为中国的先人并不是一上来就选择了这里作为栖息地的!文明发展脉络沿着两个主要方向:北面的游牧民族,如红山文化,他们的祖先曾经是有经验的狩猎者,最终游牧的一支停留在北纬四十度一带。南面以采摘为生的民族,如河姆渡、良渚文化,他们最终发展为以水稻为农业作物的一支,随后大部分由于海侵的危害向中原靠拢。不论是华夏第一龙,还是礼器玉琮都是他们与中原文化同气连枝的证据。大约在5000年以前祖先们不约而同地发现了,或说是领悟到中原的可贵性。把周礼中那段话“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解释一下就是:
天地之所合也——此处在易经被称作泰卦,上为地,下为天。是天地交流融通之象。
四时之所交也——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与人类生活居住。
风雨之所会也——这里风调雨顺,对于农作物生长是上佳之地。
阴阳之所和也——这里即便是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也是权衡利弊后的最佳选择。所谓阴阳就是矛盾体。比如冬天相对寒冷,对于人不是很友好,可是对于越冬谷物的生长有利,于是通过住房的改进可以调和这一矛盾,这也是冬日在家中做百工的原因之一,甚至这一地区还远离地震带。
从形而上到形而下
至于治国的经验,在周代时易经非常完备,对于那个时代来说可以说是一个优秀的“模”了。这一点在周礼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周礼》据传为周公所作,但是根据历史的经验这类有体系的治国方略绝不是某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可以创作出来的,它一定是集先人之大成而作。在此之前的夏商两代绝对功不可没,甚至还可以再向前追索。
周礼将治国的方略做了一个很好的任务分解,他将天下大事分为六项任务,并分别委以官员管理执行。这其实就是将“理想国的治理”这样一个“形而上学”的目标分解为可以用形而下学实施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大官署,天官既太宰(宰相),主要职责是掌管国之六典,教化民众,辅佐王上治理国家;地官司徒,主要负责地方行政管理,户籍与土地税收等;春官为宗伯,他的任务是负责祭祀,如此祭祀所用舞蹈、礼乐也归他属;夏官为司马负责军旅之事,开疆拓土、田猎军演都是他的任务;秋官为司宼,他是负责邦刑亦即法律,百姓的生杀予夺尽在其掌中;冬官是司空,负责百工,手下尽是能工巧匠,如此才可司空见惯。只是很可惜,周礼中这一章节丢失,后来是以齐国官书中的《考工记》补阙。
在周礼中六部的任务分工明确,组织架构完整,各部要职都有公、卿、士大夫担任,也有普通官员,服徭役者也不在少数。各部门的任务分配清晰,责任到人。有些考虑的非常细致周到:比如市场管理,详细到每一勾栏瓦肆都有专人管理,并且考虑到税收、缺斤短两以及市场整洁等细节。周礼中还提到了因地制宜,桔过淮北则为枳,貉越汉水则不活都是周礼中提到例子。由此可见周礼是一部经过长期实践及系统优化过的治国经典。
周礼在这里我们就不展开讨论,我们在看一下除了治国之策这类国策法典,先秦还有哪些长期经验积累的优秀“模”,我认为是非《易经》莫属了。
周易是周文王在伏羲先天八卦的基础之上演绎出来的,先天八卦的“乾、坤、艮、兑、巽、震、坎、离”将世界的基本元素分为:天、地、山、泽、风、雷、水、火。我们可以将天地看作是格局,山泽视作环境,风雷当作条件,而水火作为造化的动力。这样由周文王组合的八八六十四卦就是这世间的六十四个场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也是按照这样一个目录归类,并且还考虑了时间的因素,因为每一卦中的六爻都代表了一年中的六个时段(两个月一段)。如此不论是占卜记录还是管理国事的记录都是要存储的信息,而在这海量的信息中一定会总结出一些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这些规律或说是自然天道被不断的精炼成各卦的爻词,为后人的生活实践指引方向。由于时代变迁,环境改换,地域差异所造成的不符之处,总会有智者继续将原来的经典加以调整已形成新一代的易!这就是所谓的变卦吧?
不久前我去了安阳的殷墟遗址,在那里我看到了以上说法的例证:商代的占卜流程。
在大邑商博物馆内,我第一次看到了对完整占卜过程的描述,完全超出了我之前的认知。占卜的流程在龟甲上分为四个部分:
预词:是在占卜之前把当时环境条件做一个描述(如秋后、刚下过雨。)贞词:是占卜人描述自己要占卜之事 (预备出去打猎)命词:是贞人给出合理的建议,亦即占卜的结果(以往经验:不要进入森林,新增建议:多带箭簇。)验词:在时候问询占卜人的行事结果 (20只大野兽、40只小野兽,超过以往!)从现代系统论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一个基本“模”,有输入变量贞词,有前提条件预词,专家系统就是算命的贞人本尊,他给出了预测结果—命词,然后有测试结果正确与否的验词。对于前面举的例子来说贞人就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这次的命词是正确的,而且结果是新的大吉标志。下一次再有类似问询,他会在此基础之上在做优化。重要的是,在我看到的这块龟甲上,这个场景的占卜重复了十一次。而且这片甲骨是与其他上千块甲骨保留在一个坑中的,这分明就是个“数据库”!打猎以及其他生产实践经验在这里汇集、总结、挖掘、优化、提高。
到了周代,有了更加完善的体系—-周礼。除了前面所提到具体任务分解,在组织机构中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史官,他虽然不属于士大夫阶层,但是他的角色是数据积累的重要环节。中国的官制里,左史记事,右史记言,著名的左史著作有《春秋》,而右史的代表作是《尚书》。两部都属于儒家十三经典。后来者可依据这些记录的档案,总结经验,挖掘数据,以便形成对治国之策的优化。
物竞天择
细究下来,其实人类在寻道之路上所经历的,与亿万年的生物演化走的是同一道路,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时系统的Bug衍生出来的新模型(基因突变)也会带来一片新的生机。比如从织布机到现代计算机的案例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过程。
我曾在《天工开物》里读到过我们祖先用来织锦缎的神奇设备“大花楼”织布机,这台机器需要两人操作,一人织布,另一人为他提花做辅助“编程”,其实就是系一些绳结,提醒他在此处提花(变换颜色)。这台机器被一个叫贾奎的法国人看上了,偷偷走私了一台回国,以牟取暴利。但是无奈这机器的效率不高,每日只能织出几寸!于是他想到了一个编程序的办法,在木板上打孔来代替那个“程序员”,这样一来效率大大地提高了。如今的现代织布机依然是遵循了他的设计理念。这之后的故事更加精彩:19世纪中叶,一个叫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在设计分析机(Analytical Engine)时借鉴了贾奎织布机的打孔卡片思想,计划用卡片输入数据和指令。尽管分析机并未实际建成,但这一设计被认为是早期计算机的雏形。最终这一方案在后来者的努力之下成为了现实。我在八十年代上大学时,学校的计算机所用的程序输入方式还是穿孔的卡片!
人类的工具及技术的发展本身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也符合达尔文的物竞天择!所以这里的物,不只是生物,可以是万物!自然选择那些优秀的留存。
古代建筑就是最好的案例的经验积累方式!自从在古代建筑博物馆做志愿讲解以来,常听到有人问:为什么中国古建选择了木构,而西方古建筑选择了石构?我的回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事实上从古埃及到古希腊都出现过木构建筑,我们从后来的石构建筑上依然可以看到早期木构建筑建筑的痕迹:柱头上方的三隆板是在模仿进深方向三根木梁的尾部,在它之下的一排所谓“水滴”就是当年的钉子。柯林斯柱的柱面凹槽,也是在模仿早期的一捆木柱的样子,甚至在接近柱顶部位还刻意留了一圈沟槽来模仿捆扎用的铁箍。至于说建筑是如何从木构演化成是构建筑的,那还要分别讨论。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方建筑遗构,大部分是祭祀建筑、神庙。这类建筑的第一宗旨是坚固长久,当然木构便不是最好的选择,由于希腊、罗马都是处于火山遗迹之上,所以石材对于他们来说是唾手可得,因此神殿就顺理成章的采用了石构。但是民间居所,依然是以土木结构为主。在德国科隆、特里尔(曾经的罗马殖民地)可以看到民居都是土木结构的,当然地基与墙体还是有石构的。神庙因为留世久远所以被继承发扬。民居则土木更加宜居,所以被选择。
反观天朝古建筑,由于文明的最初起点是我们所说的中原,石料本身并不丰富。在千万年的营造经验中,人们看到了那些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幸存下来的建筑形式的优势!它不仅相对坚固,而且宜居,易于建造,这或许就是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民居、神坛、宫殿采用了基本相同的建筑结构,只是在体量上有所区别。
我们看到最具特色的构建就是檐下丰富多彩的斗拱,如此繁复的构造似乎是华而不实,我以为不然!
我们看到东西方建筑的一个共同点,都是在柱头试图扩大受力面,以减轻横梁中部的应力。但是由于石材增大体积所带来的是额外的沉重负担,所以石柱头的体量是有限的,这就使得古希腊时代的神殿不得不用超多的石柱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柱距无法拉开。
罗马人聪明的利用拱券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建筑内部空间增大而不用增加过多立柱,甚至到了凯撒时代还有万神殿这样跨度四十多米的穹顶大厅!
古建之模
再看中国古建筑,柱头是一组斗拱,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镂空的柱头,且还是可以组装的!如果我们从正面观察两棵柱子之间的斗拱,你会发现,两组斗拱边缘所形成的轮廓就是一个拱券!而且是一个3D的拱券,他们共同支撑起了挑檐檩,成功的地将屋顶的重量传导至柱头。这个结构比西方建筑的拱券还多了一层优势,可以使屋檐向外伸展。进到殿内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檐柱的斗拱与身内金柱上的斗拱也组成了一个拱券,使得横梁得以加宽而不至于塌陷。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结果,但这个结果是如何逐步形成的呢?
我们不妨做些假设:从一些现存的仿木构石窟寺我们可以看到最初的斗拱也是2D的,柱头上是一斗三升,补间铺作是人字栱。随着土墙被侵蚀的事实不断发生,人们开始被逼着将斗拱向纵深发展,于是有了所谓斗口跳,亦即没有泥道横栱直接以华栱出跳。这可是一个突破的节点,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各类能工巧匠开始研究如何能跳得更远!出跳的增多,不但使土墙得以躲避风雨侵蚀,同时柱间距离也拉开了。这样就开始有了补间铺作。由于补间铺作不可以落在泥墙之上,所以就有了其下的短柱。这样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就是各组斗拱之间很难保持同一水平面,于是一个聪明的工匠把它们摆在了同一界质上,普拍枋出现了。与此同时出跳深远的竞赛还在继续,从出一跳、两跳……直到出五跳、六跳…….。多年(几十年乃至几百年)以后,人们发现木质结构无法长久支撑超过五跳的斗拱,于是皇家开始下令:禁止斗拱超过五跳!这其中当然也有节约费用的因素。
而以上这个操作流程是需要建模的,或说需要一个平台来积累经验。对于中国古建筑主要是两大平台:一个是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就是风水!另一个是调和人与建筑的关系,这就是《营造法式》里所说的“以材为祖”!
风水我们之前在谈及周礼时有所讨论,如何选择王城的位置就是风水的任务,还有就是像北京四合院要门开东南这件事,也是暗含着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向才是宜人暖风,而西伯利亚的西北风绝对是要避免的,可是为了要人容易接受这一概念,却把它包装成风可以带来财富等等的风水之说。
再说“以材为祖”这个平台是将建筑营造的经验统统融入其中了。所谓“以材为祖”就是将斗拱截面积作为参照单位。柱径、柱间距离、大梁的截面积以及各个构件之间的间距都与“材”发生比例关系。比如柱径是3材,四椽栿是4.5材等等。如此建筑的三大目标要素:坚固、美观、适用都体现在这个比例关系中了。优化建筑结构就是通过调整这些比例关系而达成的。这在西方建筑里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他们的“材”是柱径。当然在中国古建筑中官式建筑的小式建筑(无斗拱)以及民间建筑也是一柱径为基准的。
中国的先贤通过对环境的长期观察以及工匠们长期实践的结果中找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当然不是山水这么简单,他们仰观土曜,俯察含章,甚至找出了五大行星对地球的影响周期,以五行为框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风水体系。只是很可惜,由于现代科技的进入,原有的那一套体系渐渐被遗忘,于是误解,乃至滥用。
但是“以材为祖”这套体系依然有效,加之一些因时而变、因地制宜的做法,中国的传统木构建筑依然拥有它独特的优势。专家给出的断代经验恰恰就是体现了斗拱发展的历程。比如昂头的变化较为频繁,一般作为断代的标示。早期的劈竹形状对于风雨的侵蚀不利,就有了中央隆起两面坡的形式,这样即不易存水,也减小风阻。之后的琴面昂,和象鼻昂都是同样的思路。在平昂出现后,我们发现柱头铺作已经在大梁的下面了,这样便没有了在里转向上方伸展的余地,虽然失去了以往的杠杆力,却获得了减少费用的好处,建造维护都简单了,当然也有些美观方面的损失,总之在我看来是利大于弊。工匠们在于雇主们商讨的过程中,一直在采用折中的办法在优化营造办法,以图坚固坚固、美观、适用及性价比高的各项需求。在此期间一些在北方通用的做法到了多雨的南方不得不被废弃。比如北方建筑在椽条之上要铺望板、苫背。这一点在南方就行不通,雨水浸泡后,重量陡增,久而久之屋顶垮塌的几率增大。于是采用望瓦代替望板、苫背,叠瓦采用压七露三的高冗余方式。
路漫漫兮
所有这些经验都会有历代匠人从前人的遗构中获取经验,然后注入到新的营造办法之中。《营造法式》一书就是阶段性总结的一个代表作,可以说取之于民,还之于民。这之前的著作虽说有些失传了,但是诸如《木经》这样的经典早已被吸收其中了。古代建筑由于是基于经验积累而建立模型的,所以这过程可以是非常漫长,几十年、几百年、乃至千万年。《营造法式》所传达的正式着千万年积累的结晶,虽说工匠们已经无法参透其中的道理,但是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明白,按照先人留下的“法式”来营造,不会出大错。除非你是一个有创造性的工匠,那么“法式”就有希望迭代了!
孔子在其对易经的注疏《系辞》一篇中说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来源:聊佬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