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面上,车企高管们大谈自研芯片多厉害时,不会提正是那些最“精彩”的芯片,因为流片新规,需要重新裁剪。
撰文 | 马青竹 编辑|周长贤
2025年,中国智驾分裂成台面上和台面下的折叠宇宙。
台面上,车企高管们大谈自研芯片多厉害时,不会提正是那些最“精彩”的芯片,因为流片新规,需要重新裁剪。
有的已经付出额外的时间和成本,有的还不明确怎么办?台面上继续讲故事,台面下却在找接盘侠。
不自研芯片者也没有很妙,英伟达Thor芯片量产延期,那些曾用它吹过牛的车企,默默翻过节点这一页不提。终于迎来领克900全球首搭,却被友商吐槽“残血版”。
台面上,「全民智驾」发布会被批量复制,没人说集体狂奔已让供应链告急,优质的车用CMOS图像传感器(CIS)芯片开始缺货,甚至涨价。
车企集体预支技术高点,聚光灯无限聚焦能力上限,各个必称“第一梯队”。但没有人,给深夜狂奔几百公里的年轻人讲清楚智驾能力的下限。因为上限的宣传总是精确到位,下限的普及一笔带过。
主机厂这场春天里的PPT盛宴,大概会因此告一段落,是时候回过头把能力边界划清楚,把下限和短板补一补,把cornercase跑踏实了。
安眠药,还是解药?
两个月之内,全行业端出6-7场「全民智驾」发布会。英雄莫问出处,问了都是“厚积薄发、全栈自研、第一梯队”。
事实上,“XXX董事长非常焦虑”“XX董事长也很着急”。
台面上,风景这边独好,「全民智驾」新时代开启,L3似乎已经在日程上。台面下,却是暗流涌动,某车企的“中阶智驾可能将来大部分裁掉,自研只做高阶。”
当断则断。裁员不是干得不好,也许正是看得明白,中阶智驾(主要为高速NOA)的赛马流程跑完,有了最优方案,其他部分就是没有边际效益的成本。
另一集团也同样着急,快刀斩乱麻地回归「一个智驾」,该裁多少?反正不需要那么多人是整合的本质,引进外部力量补感知算法,同时也有数个合作方案。
事实上,所有的传统车企都在回归平台化的“一个智驾”,但背后有多少个方案商,自研和合作的配比如何?丰俭由人。
至于是不是端到端、大模型,VLM还是VLA,到底几段?根本不重要,功能一旦落地,过程还不是讲故事?
今年还要“不客气”的另一家车企,智驾发布会开完,但内部架构还没理清,据传将要用砸钱的方式,引入外部能力,重组自研队形。同时还定点N家供应商,貌似要来一个海选。而原本的明星智驾一号位,早已成为象征位。
能站象征位的,好歹还有旧光环,还能讲科幻励志故事。如果像最近某位讲全栈自研的车企技术门面,念错个把专业词汇……其实,也无伤大雅,又不是真自己做。
台面上讲得越玄幻,台面下越焦虑。
去年,地平线副总裁兼首席架构师苏箐大胆说出,“我做到现在已经快抑郁了。实话实说,做自动驾驶真的非常难。”
今年在2025电动车百人会论坛,博世智能驾控系统中国区总裁吴永桥说:“我知道的大部分智驾高管,都靠助眠药入睡。褪黑素已经失效。”
早听过方案商凌晨4点待命的故事,突然想起那句“你们这个年龄(行业)怎么睡得着觉?”
方案商为了求生,不睡觉不算什么;代码/白盒给到主机厂,助其假装全栈自研、顿悟大模型的天才大聪明,也不算什么。
方案商历尽险阻,捂嘴憋屈,只图赶紧定点上车。毕竟“全民智驾”的巨轮碾压下,再没量产,就被认为“不在牌桌上了”。
已经量产的方案商,反而迎来一波定点高潮。其实,主机厂也睡不着,开出去的发布会,都要兑现,更何况成本还要跟卷王看齐。
自研的坑,还跳不跳?
如果问供应商?答案当然是:不。
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认为,智能驾驶相当于手机的通讯功能,是基础设施,是非常标准化的功能,要足够好,但做不出差异化。
所以,他给主机厂开了一剂“助眠药方”:
第一,智能驾驶也会像手机通讯一样,20%的车企自研,80%找最强合作伙伴。“自研+第三方”并行是最安全的选择。
第二,跟上“全民智驾”的节奏,别掉队。
如果用“屁股原理”分析,这两条都有利于地平线。地平线本是“全民智驾”大战的“军火商”之一。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身后,除了英伟达,还有地平线的芯片。早在2021年,比亚迪与地平线达成了战略合作,已有百万辆车搭载了征程系列智驾方案。
全民智驾的引爆,让更多毫无准备的主机厂,只能赶紧复制比亚迪的方案。
“地平线是这些发布会背后的重要供应商。”诸如,吉利、奇瑞、长城、东风、北汽……
所以,地平线才有底气说:智驾芯片牌桌上主要有三个玩家:地平线、英伟达、高通;所以,地平线被叫做“智驾领域的最大公约数”。
唯一留在牌桌的老钱——博世,持同样的观点。
吴永桥判断,“三年之内,8万—15万标配中阶智驾,主机厂一定会放弃全栈自研(中阶)。”
这里的中阶智驾是指:算力80—150TOPS,高速NOA、城市记忆行车、全自动泊车,标配8万—15万新车。
“一旦技术标配,就不是车的灵魂,像安全带、安全气囊,应该交给供应链,主机厂更应该关注用户链接最强的部分。”
博世的目标是,拿到国内中阶智驾非真自研的一半市场,海外的全部。其底气来自在国际化和燃油车智能化方面的优势,还有工程化能力。
自研投效比也非常关键。吴永桥以地平线J6M中阶方案为例,包括域控制器、摄像头和雷达等感知硬件、软件的全套成本,一套加起来3000-5000元。
这其中留给算法的空间只有几百块钱。而且算法的成本和利润严重依赖规模。特斯拉的一套算法一年180万台新车,比亚迪更是400-500万台的体量,即使拆分为ABC三个平台,也数量感人。
那么中阶不自研,高阶要自研吗?
现实是除了特斯拉、华为、小鹏等头部真自研外,传统车企的自研高阶智驾算法,效果都乏善可陈。
自研高阶智驾需要强大的AI能力、数据闭环能力、工程能力和工具链能力,即便跑通,三年后的格局,会不会与今年的中阶智驾雷同?
技术越收敛,越意味着所有人都在近乎一条线上百米冲刺。没有弯路,就没有捷径。
“技术收敛趋同……端到端时代,大家重回起跑线,国内头部的端到端车型,差距不明显。”
吴永桥认为,体验上,国内头部(华为)只领先3-4个月;算法水平上,“特斯拉一段式端到端的基座模型算法水平,断代领先国内所有的智驾方案,至少领先一到两年。”
这个1-2年,小鹏可能不认。
元戎启行CEO周光也认为,确实有代差,但对不同公司来说,追平代差的时间不一样。他透露,元戎下半年就可达到类似FSD V13的能力。
如果问何小鹏要不要自研,答案一定是:Yes。小鹏坚定地信仰自研。
他认为从今年开始,高等级城区智驾渗透率将首次突破10%,需求拐点已经到来,成长曲线将会非线性向上。
何小鹏期待抢跑“智驾技术的300倍时刻”,也是所谓的「iPhone4时刻」,届时将能划清真假第一梯队。比如,在中国率先实现L3级软件能力和体验。
他在倡导自研的同时,也在给友商设置心理障碍。“小鹏汽车今年算力投入小几十亿元,一般的公司根本没有这个数据,没有这个算力。”
L3,激光雷达?VLM还是VLA?几段?
当小鹏说,要率先实现L3级软件能力和体验时,卓驭则称L3硬件会先落地。
“今年要做的事情是会把L3、L4的硬件做出来,包括控制器、传感器,满足L3、L4冗余的架构需求,会增加激光雷达来满足冗余;控制器也会有主系统和备份系。”
卓驭一向是省传感器和芯片的选手,据称,7V摄像头再加32tops的算力平台,就可以跑城市领航。
在卓驭科技AI首席技术官陈晓智看来,没有激光雷达也可以做到基础能力很强,可以顺滑如老司机,可以保证常规场景的安全。
“如果要应对比较极端的场景,比如夜晚有逆光大灯,遇到静止的黑衣人,这种视觉弱视的场景,加上激光肯定有用。”
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CEO于骞,也同意激光雷达是安全件的定位。“激光雷达是一个产品的选择,而不是一个技术选择。”
虽然,所有的车企和方案商都赞同不同价位方案要安全平权,但是极端工况的传感器能力区别,能否用算法摸平?有待特斯拉等头部视觉选手继续解答。
至于几段?陈晓智坦承,卓驭不太纠结一段式还是二段式,用哪种方式,根据版本需求决定。
一段式把感知和规划串联起来,“必然训练的周期更长,那么该版本的发布是否能接受长迭代周期,这是需要考量的。”
当版本要解决某个安全性问题,或者不够丝滑时,他认为,“不见得需要感知和规划串联起来才能解决,可能只需要训练规划的部分。”
至于是VLM,还是VLA,陈晓智认为跟L3没有必然关系。
“L3、L4跟L2是安全责任的区别,并不是功能区别。VLM也好,VLA也好,只是影响接管率,接管率即使做到很低,也不代表L3、L4。驾驶员不接管,还有备份系统代替监管。与主系统端到端还是VLA没有太大关系。”
周光的看法类似,“VLA是指解决上限问题,L3是如何处理下限问题,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他举了一个例子,奔驰在德国已经实现L3,有很多限制,限制很多功能场景,需要极致的兜底。
除了兜底,还要牵扯到保险理赔。于骞透露,轻舟智航已提出携手车企和保险公司落地智驾险,为用户安全负责。
但是,VLA在殊途同归的方向上,也与L3有关。
“AI能力上限提升,会极大地简化做L3。”周光认为,之所以特斯拉没有强调L3,不强调车位到车位,是因为这些无关AI基础能力提升。
“可能国内的车位到车位,都是建图到无图再到建图的过程,AI能力没有长进。都是靠高精度地图技术和工程能力去缝合。”
是一个“缝合怪”。他自我调侃,为了迎合市场,元戎也推出了车位到车位,也是“缝合怪”。
但是周光认为,方案商不能无限迎合市场,比如极致降本,而是要找准自己的生态位。
“如果用一个非常低算力的芯片,可能都不是按照AI的路径来做这个事。这个做法我们肯定不喜欢。特别便宜,可能会损失掉持续的能力。”
对元戎来说,提升AI能力上限的方案是做出行的AGI,周光称之为无人驾驶的终极路径。“做出来物理世界AGI的意义,对我们公司来讲,使命更大。”
有趣的是,一向最会省算力的卓驭,也在落实高算力方案。
陈晓智透露,卓驭搭载Thor的初步版本,最快上海车展可实车体验。卓驭可提供在Thor上部署舱驾双域LLM的方案,还可以部署支持千人千面智驾的世界模型技术。
结语
生命诚可贵,但智驾技术的箭头不会向后,只会继续向前。
经此一役,希望以后的发布会少丢手绢,少翻跟斗,多说实话。共同迈向更好的算法,更好的硬件,更多的安全。
来源:Autocar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