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承载千年诗情与人间烟火的传统节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3 18:20 1

摘要:清明,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身兼三职”的特殊存在。清明节,融合了节气、寒食与上巳的习俗,承载了国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春光的眷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清明染上了朦胧的诗意与淡淡的哀思。

清明,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身兼三职”的特殊存在。清明节,融合了节气、寒食与上巳的习俗,承载了国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春光的眷恋。

清明的“三重身份”:从农耕时令到情感寄托。

作为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清明本是农耕的号角,提醒人们播种希望。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清明逐渐吸纳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上巳节的踏青祈福,最终在唐宋时期定型为扫墓祭祖与郊游赏春并重的节日。 对此,北宋诗人黄庭坚用“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的诗句,道出了清明的双重意境:一边是桃李争妍的生机,一边是慎终追远的肃穆。

寒食与清明:一场跨越千年的“黄金周”。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因纪念介子推的传说而流传。古人需禁火冷食、扫墓踏青。寒食节始于周朝,至今已有二千五六百年的历史。唐代官方将寒食与清明合并放假,宋代甚至形成七天长假,堪称古代的黄金周“小长假”。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江汉平原就已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寒食节食品。在《楚辞·九章·惜颂》中就糗(指干粥)一类记载:“梼木兰以矫蕙兮,凿申椒以为粮。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糗的制作和吃法,一般以粳米、小麦、大麦或粟米炒熟后再磨成粉。食用时,加水调成糊状,即可以直接食用。至今,荆州仍相沿食用。

唐初诗人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春来不见饧”诗句中的“饧”,就是古时寒食节的专属食物。宗懔在《荆楚岁时记》里说:“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本草纲目》中说:“饴饧用麦糱或谷芽同诸米熬煎而成,古人寒食多食饧。”在荆州,人们先把大麦磨成麦浆,煮熟,再将捣碎的杏仁粉加入,冷凝后切成块状,食用浇上糖即可。

2000多年前,楚人还发明了清明的专属食品“炸馓子”,古称“寒具”,是荆楚寒食节必备食品。《楚辞•招魂》中有“粔籹蜜饵,有餦餭些”的记载,屈原诗文中的“餦餭”,就是馓子、麻花一类的食品。

有一年,被贬谪赴任路过荆州的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品尝了荆州“馓子”后,写下千百流传的《寒具》:“纤云搓来玉树寻,碧油煎出嫩慌深。也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臂缠金。”

扫墓与踏青:清明的南北共情。

“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荆州民谚道出了清明祭祖的庄重。旧时,人们携纸钱、清明吊(彩色幡旗)为祖先培土除草,还有“前三后四”的祭扫规矩——新坟提前三日,旧坟推后四天。

春日的召唤,又让清明多了几分活泼。 唐宋时期,盛行女子踏青赏春簪柳、荡秋千,男子蹴鞠、斗鸡,连杜甫都曾写下“十年蹴鞠将雏远”的回忆。

如今的清明,既有公祭烈士的庄严,也有家庭祭扫的温情;既有“云祭扫”的科技赋能,也有郊野露营的潮流玩法。那些曾被遗忘的习俗——如寒食冷餐、斗草游戏,正以新的形式回归生活。在时光的流转中,清明始终是中国人心中那个连接古今、平衡哀乐的特殊日子。

这个清明,我们不妨慢下匆匆的脚步,去祖坟前插一枝柳,诉说思念;或走进雨后田野,感受“清洁明净”的初心。毕竟,清明教会我们的,从来不只是告别,还有如何带着记忆,向暖而生。

章台柳浪涨烟津,云梦风回沁楚莼。

社鼓渐消暮色里,鹧鸪啼破楚魂新。

来源:平侃楚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