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为花个几十万,混个圈子,加几位大佬微信,项目就能自己长腿跑来。
很多老板一听说读 DBA、EDBA 能“整合资源”,眼睛就亮了。
以为花个几十万,混个圈子,加几位大佬微信,项目就能自己长腿跑来。
结果呢?
钱刷了,课上了,和大佬成了“同学”;
可下课后一声“以后常联系”,人就散了,茶也凉了。
再下一次课,又是同样的流程重播。
发个好友申请,对方没通过;好不容易通过了,聊一句“你好”,就没下文。
共同晚餐?企业互访?项目合作?——几乎不存在。
教学中心呢?更别指望了。群建完了就当交差,剩下全靠你自己去磨,没人管你后面能不能成。
这时候你开始怀疑:我花几十万,就买了个“和牛人在一个群里”的体验卡?
不好意思,真就是这样。
这,就是老板读博路上的第一个大坑——“整合资源”。
听上去热闹,实则虚空:微信群在震动,人脉在堆积,真正能落地的合作却少得可怜。
归根到底,没人替你兜底,资源也就停留在表面。
但话说回来,别以为所有的进修项目都是这个德行。——有的项目是真能处!
比如列日大学 HEC 列日高商 EDBA,我算是“编外观察员”,混过好几场,真是完全不一样的画风:
课堂?根本不是打卡签到听催眠曲,是每堂课真刀真枪怼着你行业痛点干:课前还得看书、课上分组Battle、最后输出了能拿回公司直接落地的方案;
课后?不是客套“保持联系”,而是直接拉队去同学企业:看流水线、抠成本、算人效,聊得上头了,当场就拍板:“这合作可以搞!”
导师?不是讲完课提包走,而是主动牵线撮合,操碎了心——课上撕你业务短板,课后直接微信拉小群:“刘总的问题,陈总刚好能解,你俩必须见一面。”
一句招呼,比你单打独斗跑半年都管用。
还有“路演之夜”:只讲干货,不准吹牛,台下坐的都是拎着资源、随时准备签的同行。
教学中心更绝,简直像你的“资源红娘”,一边揪你痛点,一边推你和对口的同学捆绑:“上次聊得怎么样?啥时候推进?”
8月底的时候,我就蹭了他们一场三角洲岛活动,你以为只是海鲜烧烤放松?结果大家边撸串边替岛主李铭对经营难题“群攻”,博导杨思卓教授当场给出方案——这哪是上课,分明是团队开黑打 BOSS。
看看,看看……
——这才是你几十万该买的EDBA:它不是把你丢进“高d网友群”里自生自灭,而是直接给你配好司机、导航、连加油站都一路备齐。
所以啊老板们,进修提升可以搞,但项目可得擦亮眼选——
不然你以为跳的是资源海,实际跳的是“坑中坑”。
整合 vs 撮合,哪是同一回事?
根本是俩物种:
整合像逛自由市场:摊摆好了,你自己逛、自己挑、自己砍价,成不成交没人管;
撮合像进精品买手店:有人提前选品、匹配你需求、带你看款、帮你谈价,甚至售后都包圆。
一个热闹,一个成交。
那咋选才不踩坑?
记住这个“三看三不看”口诀:
✅三看:
1、看导师是不是“自己人”:不是来讲课就走,是愿意替你站台、拉群、搭桥,敢说“这人我挺他”;
2、看机制有没有“搞事设计”:有没有企业走访、路演实战、闭门撮合会?光听课的都是“纸牌屋”;
3、看结果有没有“售后闭环”:结束后有没有人跟进?谁推进?什么时候下一步?没后续的都是“断头路”。
❌三不看:
1、别光看同学名单多闪:名单越牛,越没人敢轻易伸手——缺的是信任,不是人头;
2、别迷信活动多热闹:热闹就像派对散场,只剩杯盘狼藉。没推进机制=社交杂音;
3、别只顾课程多硬核:课再牛,不能帮你落地,那就是知识娱乐频道。
你真正缺的不是“认识谁”,而是“谁帮你成事”。
你要的不是一串电话号码,而是一条走得通的合作高速。
所以下次看项目,别听他们吹“资源整合”多牛,
直接问三句:
“谁帮我撮合?”
“怎么推进?”
“谁对结果负责?”
当然,如果你懒得一个个项目对比,或者怕自己看不准,也可以直接考虑我前面提到的列日大学HEC列日高商EDBA。
毕竟人家是实打实在做“撮合”、搞闭环、推进结果,不是光喊口号的资源整合。
有兴趣的看主页加我:
就说你是看了那篇《“整合资源”是个坑》的文章来的,他们懂你要什么。
钱花就要花在能响的地方,时间就得用在能结果的事上。
选对了,是真能成事;选错了,就是给通讯录凑个人头。
希望你别踩坑。
来源:中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