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琨: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青年教师的“领航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1 01:07 1

摘要:人物简介:董琨,滨城区清怡小学语文正高级教师,“齐鲁名班主任建设工程人选”“山东省优秀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班主任”“感动滨州·2023年度人物”“滨州市名班主任”“市创新班主任”“市立德树人双百佳‘十佳班主任’”“市学科带头人”“市教学能

人物简介:董琨,滨城区清怡小学语文正高级教师,“齐鲁名班主任建设工程人选”“山东省优秀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班主任”“感动滨州·2023年度人物”“滨州市名班主任”“市创新班主任”“市立德树人双百佳‘十佳班主任’”“市学科带头人”“市教学能手”“滨城十佳名师”等称号。

以爱为舟,渡向花开。董琨是教务主任,是班主任,是语文教师,也是山东省优秀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在32年的教育生涯中,董琨以爱为核,以智为行,在多重身份之间从容切换,将繁忙琐碎的日子过成井然有序的诗篇。她不仅是教学管理的“顶梁柱”、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更是青年教师的“领航者”。

为一个孩子创办诗社,为每个孩子写下成长日志

“教育是爱的艺术。”这是董琨始终践行的信念。

1993年,初登讲台的董琨在乡村小学遇到了小海峰——一个因家庭变故自我封闭、腿部残疾的孩子。一次偶然,她读到了海峰写在日记里的小诗《爱,静悄悄》,深受触动。第二天,她就在班上朗诵了这首诗,并送给他一本泰戈尔诗集,扉页上写道:“自信、自尊、自立、自强——愿做你一生的挚友。”她为他创办“海峰诗社”,开展《不一样的你,同样的精彩》主题班会,一点点帮他走出自卑,融入集体。

如今的海峰,已成为一名大型电厂的宣传骨干。他说:“是董老师让我看见,我也可以发光。”

2012年,新生小星星因情感缺失频繁咬手指,董琨没有批评,而是用一个温柔的“OK”手势悄悄提醒。她协调各科老师共同关注,与家长订立“家教契约”:只要一个月不咬手指,就奖励一本童书。当《跑猪噜噜》递到小星星手中时,孩子眼睛亮了。一年后,她终于伸出健康红润的小手。

董琨为每个孩子写成长日志,利用课间、放学后的碎片时间,与孩子谈心,与家长沟通。她注重家校合力,曾为“迟开的花朵”冰冰设计“春风计划”,指导家长每日亲子共读、每周发现孩子的三个优点。一年后,冰冰在全区诗词大会上精彩接句,母亲在在台下感动落泪。董琨的爱如静水深流,精准滴灌,唤醒每个孩子的自信与阳光。

班诗《向着太阳走》和班歌MV登上“学习强国”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作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董琨不断突破创新,为每一个孩子搭建绽放的舞台。

艺嘉痴迷《三国演义》,但性格内向,不敢当众发言。董琨特地开设“艺嘉讲坛”,鼓励他从课间面对三五人的讲述,到面对全校师生侃侃而谈。去年教师节,已上初中的艺嘉寄来明信片:“老师,今天我在全市辩论赛登台时,突然想起您第一次为我鼓掌的样子……”

董琨为“昆虫迷”浩勋组建“虫虫特工队”,周末带他去野外观察;为嗓音清亮的若琪录制“古诗新唱”,助她登上更大的舞台;为“小发明家”鑫垚举办班级科创展,点燃全班创造热情。

最令人动容的是“生日诗课程”。瑞瑞因家庭变故变得沉默,董琨悄悄策划了一场生日诗会,让父亲含泪朗读写给女儿的诗——《长大》。听完朗诵,瑞瑞扑进父亲怀里,那一刻,冰封的亲情终于融化。如今,瑞瑞已成为本科幼师生,她说:“董老师让我相信:爱可以成诗。”

董琨首创“小学语文自主学习五部教学法”,大力推进“海量阅读”计划,开发《小古文课程》《习惯培养课程》《爱心课程》等系列班本课程,带领学生在全国比赛中屡获佳绩,50余篇学生作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她组织学生捐书千册、为重病家庭筹款三万多元,推行假期晨跑……真正实现了“五育并举”。班诗《向着太阳走》和班歌MV登上“学习强国”,记录了一个集体的温度与成长。

主题班会课《合作力量大》被评为“全国最具感染力班会课”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条河。”作为正高级教师、省优秀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董琨从未停止自我提升。

董琨融合教育名家理念,创立“关爱+民主+智慧”班级管理模式,营造出班风正、学风浓的集体氛围。2022年,“董琨省优秀班主任工作室”正式成立。她制定系统培养方案,通过示范课、跟踪听课与精细指导,助力一批批青年教师成长为市、区级名班主任、教学能手。她执教的主题班会课《合作力量大》被评为“全国最具感染力班会课”。

作为教务主任,董琨积极推进“新小先生制”课堂改革,构建“学生教学生、学生促学生”的学习生态,极大激发学习主动性。她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参编4部专著,发表二十余篇论文。即便在女儿高考、父亲患病的艰难时刻,她也未请一天假,未落一节课。问她是否值得,她微笑回答:“学生的成长,就是最好的答案。”

如今,董琨依然每天最早到校、最晚离校。她高效统筹教务、班级与工作室工作,熟知每个孩子的学习与心理状态,持续为青年教师提供支持。她的手机存满了毕业生的捷报,办公室里常见学子带着专著、书法作品回访,那是成长的见证,更是爱的回响。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