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发文,公布衢州市第三医院获评三级甲等精神病医院(以下简称“三甲”)。这一重磅消息,不仅标志着该院历经三十五载奋斗,实现历史性跨越,更意味着衢州市在构建高水平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打造四省边际医疗高地的进程中,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坚实一步,为
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腊莎 通讯员 徐晓波
近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发文,公布衢州市第三医院获评三级甲等精神病医院(以下简称“三甲”)。这一重磅消息,不仅标志着该院历经三十五载奋斗,实现历史性跨越,更意味着衢州市在构建高水平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打造四省边际医疗高地的进程中,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坚实一步,为保障区域群众心理及精神卫生健康注入强劲动能。
溯源 三十五载深耕,从蹒跚起步到行业标杆
时间的指针拨回1990年3月,彼时的衢州市第三医院在衢城郊区偏僻地段悄然诞生。尽管初期条件有限,但医院自成立之日起,便承载着衢州人民对精神卫生健康服务的迫切期盼,以“守护心灵健康”为初心,开启了在精神卫生领域的探索之路。
三十五载风雨兼程,三十五载砥砺奋进。如今的衢州市第三医院,已从当年的“初创小院”成长为区域精神卫生领域的“中坚力量”:医院占地面积达42.5亩,实际开放床位690张,在岗职工500余人,全面承担起衢州及周边区域精神疾病防治、心理健康服务、教学科研等多重核心使命,成为浙西地区精神卫生服务的“主心骨”。
回顾衢州市第三医院的发展历程,多个关键节点见证着其跨越式成长:2014年1月,成功获评三级乙等精神病专科医院(以下简称“三乙”),实现了等级建设的“首次突破”,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后十年,该院锚定“创建一流专科医院,打造四省边际精神卫生中心”目标持续发力——2022年,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斩获A等级,在全国132家精神专科医院中排名第11位;2023年,蝉联这一优异成绩,用硬核实力为“三甲”创建铺平道路。
“从‘三乙’到‘三甲’,不是简单的等级数字变化,而是医疗质量、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的全面蝶变。”该院党委书记吕豪表示,这一跨越意味着医院的服务能力与影响力,正从市域范围向浙皖闽赣四省边际区域辐射,为更多群众提供优质精神卫生服务。
筑基 质量、安全双管齐下,交出“三甲”创建硬核答卷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更是“三甲”评审的核心标尺。近年来,衢州市第三医院以“三甲”创评为契机,将质量与安全贯穿医疗服务全流程,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在医疗质量提升上,该院通过体系优化与技术创新双向发力,连续三年在浙江省医院品管大赛中稳居全省三级精神专科医院总分第一;2024年,在全国首届病历书写技能大赛门诊赛道上,该院选手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斩获一等奖,彰显了医院在医疗文书规范与诊疗细节把控上的高水准。
临床能力的提升,更是该院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数据显示,衢州市第三医院CMI值(衡量病例技术难度)从2023年的1.1632提升至2024年的1.2401,在全省14家三级精神专科医院中排名第7位;2024年RW(病种难度系数)≥2的占比达23.11%,较2023年增长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医院处理复杂精神疾病的能力显著增强。
为破解临床痛点,衢州市第三医院创新推出多项质量管理举措:开展“医疗质量观察员”“住院病历质量提升”等专项行动,广泛应用品管圈、A3报告等先进管理工具,2024年全年落地专项改进项目32个,有效解决了一批诊疗流程中的堵点问题。同时,通过完善医疗核心制度督查机制、实现危急值报告与输血流程信息化闭环管理,为患者安全筑起“双重防线”。
护理服务作为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衢州市第三医院同样亮点频出:推行精神科护理敏感指标动态监测,自2024年起实现住院患者院内压力性损伤“零发生”;创新“1C2A”质量管理模式(即“一月质控、连续两月改进”),推动护理质量持续迭代升级;针对护理人才培养,医院基于岗位胜任力构建分层教育体系,对拟晋升护师、主管护师的病房护士开展院内基地轮训,由资深带教老师负责理论、操作与实践全流程指导,切实提升护理人员临床综合能力。此外,该院依托“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融合“向阳花工作站”,搭建起“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护理机制,累计服务3000余人次,让专业护理从“院内”延伸到患者的“家门口”。
赋能 学科、人才双轮驱动,筑牢区域医疗核心实力
学科是医院发展的“脊梁”,人才是创新突破的“引擎”。多年来,衢州市第三医院始终坚持“学科兴院、人才强院”战略,构建起“一峰引领、多科协同”的学科格局,培育出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
在学科建设上,该院重点打造优势学科集群:精神科作为市级高峰学科,成功入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库,成为医院学科发展的“领头雁”;心理科、老年精神科凭借特色诊疗服务获评市级特色专科,康复医学科作为培育学科快速成长,形成了覆盖“预防—诊疗—康复”全链条的学科体系,满足不同群体的精神健康需求。
为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该院积极实施“借智引才”战略,柔性引进李凌江、赵靖平、王小平、陈炜等国内精神卫生领域顶尖专家,建立了4个专家工作站。通过“师徒结对”机制,常态化开展临床带教、科研指导,为医院学科发展注入“顶尖智慧”。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该院坚持“引育留用”并举,出台系列配套政策:开辟“高精尖缺”人才绿色通道,吸引优质人才加盟;建立分层培养体系,培育本土骨干人才。目前,该院拥有硕士生导师4名、博士2名、硕士25名,市级以上人才31人次。其中,省医坛新秀3名、衢州市名医名专家8名、市“115人才工程”人选11名、“南孔精英”卫生领军人才6人、青年人才3人,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
在学科、人才双轮战略驱动下,近三年,医院科研实力得到显著提升:获科研立项61项,其中省部级1项、厅局级3项、市级51项,横向课题6项;发表SCI论文2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3篇,科研经费实现跨越式增长,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担当 织密服务网络,守护区域群众心理健康
作为衢州市精神卫生防治办公室挂靠单位和市精神卫生技术指导中心,衢州市第三医院不仅专注于院内诊疗,更主动扛起区域精神卫生防治重任,构建起全域覆盖的心理健康防护体系。
在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方面,该院创新推出“五统一”模式(一套标准规范诊疗、一网摸排精准覆盖、一尺评估科学量化、一站救治高效联动、一体保障解除后顾之忧)。该模式已成为全省精神障碍管理的“样板”。依托这一模式,衢州市连续三年在全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综合评分中位列第一,有效降低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风险。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该院选派17名专家担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副校长,深入开展“心理护航进校园”活动,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沙龙、心理健康课程等形式,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近三年,医院累计举办心理健康公益讲座百余场,受益群众超10万人次;“心理直播间”栏目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知识,成为普及精神卫生常识的“线上窗口”。
为快速处置精神科急危重症,衢州市第三医院建立“接警—到场—评估—处置”高效闭环的警医联动机制,累计应急处置肇事肇祸患者370人次,有效减少了精神疾病患者对社会治安的影响,为区域安全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外,通过打造“红马甲”“黄手环”“绿丝带”“蓝心桥”“紫立方”五大子品牌,将党建工作与医疗业务深度融合。如为解决山区精神疾病患者“就医难、配药难”的痛点,该院组织成立“绿丝带流动医院”,定期深入21个偏远乡镇开展送医送药服务,至今已累计服务患者3万余人次;该院的“蓝心桥”12356心理援助热线,24小时守护市民心理健康,至今已累计接听来电4000余个,给予心理危机干预100余例,其中自杀危机干预35起,均获成功,为生命筑起坚固防线。
展望 锚定四省边际高地,续写健康衢州新篇章
“获评三级甲等精神病医院,对我们而言,既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该院院长徐礼锋表示,作为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盟和上海市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员单位,医院将以获评“三甲”为新起点,强化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医院将持续推进衢州市精神专科联盟建设,与周边省份县域医院建立专家帮扶合作机制,定期派出专家驻点服务(目前每年已累计服务400余人次),将服务范围逐步延伸至闽、赣、皖等周边地区;依托市精神专科质控中心平台,组织开展基层医疗机构精神卫生骨干培训,将该培训覆盖至全市6个县(市、区)132家医疗机构,全面提升区域精神卫生服务整体水平。
“我们将继续深化‘专科建院、质量强院、人才兴院、文化塑院’战略,努力打造技术引领、服务一流、管理高效、群众满意的四省边际精神卫生高地。”该院党委书记吕豪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医院将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守护群众心理健康,为推动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建设健康衢州贡献更多力量。
从钱塘江源头的默默守护,到四省边际的责任担当,衢州市第三医院的“三甲”之路,是一部砥砺奋进的创业史,更是一曲守护心灵健康的奉献歌。这座崛起于浙西大地的精神卫生高地,正以更璀璨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之路,书写健康衢州的崭新华章。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