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银行,黑暗深处,即是光明所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0 22:44 1

摘要:据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贵阳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5.01亿元、归母净利润24.74亿元,分别同比下滑12.22%和7.2%。更令人担忧的是,在业务收入科目中,十项业务种类的收入,全面呈下滑趋势,合计收入下滑13.18%。

对于贵阳银行而言,2025年的半年报犹如一记重拳,揭开了该行在利率市场化、经济转型与风险暴露多重压力下的生存图景。

据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贵阳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5.01亿元、归母净利润24.74亿元,分别同比下滑12.22%和7.2%。更令人担忧的是,在业务收入科目中,十项业务种类的收入,全面呈下滑趋势,合计收入下滑13.18%。

表面数据虽显疲软,但细究其肌理,可发现转型的韧性与结构性突围的曙光正悄然孕育。这份成绩单不仅是一份财务报告,更是一张区域性银行在新时代金融生态中寻求破局的战略路线图。

业绩全景:三重压力下的负重前行

细究贵阳银行经营数据全面下滑的原因,息差收窄的持续性绞杀成为首要推手,在LPR持续下行与地方债务化解政策的双重挤压下,净息差收窄至1.53%,较去年同期下降28个基点。

利息净收入同比减少8.86亿元的背后,是对公贷款占高达84.66%造成的结构性软肋,基建、地产等重资产行业贷款在利率下行周期中议价能力薄弱,在负债端,该行存款定活比已达2.37,存款定期化趋势较为严重,虽增强负债稳定性,却以付息成本刚性为代价。

对于贵阳银行来说,上半年储蓄存款7.52%的增长未能转化为盈利动能,反成利润“隐形税负”,折射出负债端主动管理能力的缺失。

此外,非息收入的断崖式收缩进一步加剧困境,债券市场波动导致交易性金融资产浮亏5.11亿元,暴露金融市场业务对外部环境的脆弱依赖。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微降2.83%,尽管理财代销收入实现211%的高增长,但1760万元的基数难以对冲主力业务萎缩。

资产质量“灰犀牛”显形构成第三重压力,不良率升至1.70%,关注类贷款突破3%,逾期贷款较年初激增20亿元,风险暴露呈现结构化特征:房地产领域不良余额增加4.13亿元,部分对公客户风险劣化推动可疑类贷款增长84.18%。

尽管拨备覆盖率238.64%与资本充足率14.97%的安全垫尚足,但重组贷款余额45.41亿元、以及占贷款总额1.32%的潜在风险资产,预示风险出清远未结束。

转型曙光:结构优化中的韧性生长

在整体承压的背景下,零售业务成为逆境中的“稳定锚”,储蓄存款余额2306.65亿元,增速7.52%,占存款总额53.18%,低成本资金占比提升显著优化负债结构。

零售贷款增长5.88%的背后,是消费金融的爆发式突破,“爽快贷”余额增长38.87%,“誉无价”线上化升级推动消费贷增长39.60%,反映数字化渠道对长尾客群的渗透成效。

财富管理初显增长引擎潜质,AUM规模2282.58亿元,同比增长6.31%,财富客户41.82万户,代销收入翻倍印证中收转型空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手机银行3.0升级带动线上支付交易额431.97亿元,数字化渠道正重塑客户触达方式。

“五篇大文章”的战略落地呈现差异化突破,科技金融贷款余额211.69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投放3.64亿元,“科创积分贷”产品创新实现技术产权资本化;养老金融构建“产品+服务+场景”三维生态,“爽爽银发课堂”覆盖超4万人次,适老版手机银行新增方言语音功能,17家养老示范网点投入运营,但银发客群向付费客户的转化效率仍待提升。

绿色金融形成集团协同优势,绿色贷款余额342.42亿元,子公司贵银金租绿色租赁本金余额179.45亿元,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放完毕,覆盖80个绿色项目。

数字化基建从“工具赋能”向“能力重构”演进,RPA机器人在运维环节替代人工巡检,大模型在信贷调查、合规审查场景试水,数据中台整合1,930个农村服务点形成“银社一体化”网络。但科技投入产出比仍待优化,手机银行用户606.82万户仅带动中间业务收入1.21亿元,反映线上渠道的变现能力尚未充分释放。

破局路径:从防御到进攻的战略跃迁

面对LPR市场化的大环境,贵阳银行在息差突围方面需“资产负债双端革命”,资产端压缩低效对公敞口,向零售小微、科技型企业倾斜资源。利用“爽融链”供应链平台穿透核心企业信用,解决产业链末端融资需求;通过“科创快贷”产品标准化降低科技企业服务成本。

负债端则需打破“价格战”陷阱,通过“爽盈积点”权益体系绑定消费场景,将活期存款占比从当前的20.7%提升至30%以上。

中收引擎依赖财富管理“三级跳”,当前财富客户渗透率仅3.26%距离行业均值约8%仍存在巨大空间,短期可联合头部机构扩充产品货架,中期需建立“客户-资产-产品”精准匹配模型,长期则应依托贵州养老产业资源,将“爽爽银发课堂”从公益平台升级为养老金融入口,开发养老目标基金、长期护理保险等专属产品。

区域深耕需“本土生态红利最大化”,去年,贵州GDP增速5.3%高于全国平均,为业务提供战略纵深,一方面深化“省属国企+地方政府”合作,围绕“六大产业基地”提供从设备融资租赁到供应链金融的全链条服务;另一方面升级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结合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广“乡村振兴产业贷”,破解县域市场服务瓶颈。

报告期内农户经营性贷款投放16.49亿元,证明“线上大数据风控+线下服务点”模式可行性,未来可复制至全省88个县域。

未来破局的关键,在于能否将“省域资源禀赋”转化为“差异化服务能力”:通过科技赋能将手机银行从交易渠道升级为生态入口;通过场景深耕将养老金融从增值服务进化为核心盈利模块;通过区域协同将风险化解从成本中心转化为价值中心。

短期业绩承压不足惧,真正决定未来的,是能否在战略定力与执行韧性的平衡中,走出一条区别于同质化竞争的区域银行重生之路。

来源:五七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