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入侵防治的“第一道防线”——水质检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22:39 1

摘要:当沿海居民清晨打开水龙头,却发现水中带有一丝苦涩,往往意味着一场“看不见的战争”早已打响。海水入侵(saltwater intrusion)作为典型的缓发性海洋地质灾害,平均每年以数十米的速度向内陆推进,悄无声息地吞噬地下淡水资源。与洪涝、地震等突发灾害不同,

兼论我国沿海地下水安全的战略支点

当沿海居民清晨打开水龙头,却发现水中带有一丝苦涩,往往意味着一场“看不见的战争”早已打响。海水入侵(saltwater intrusion)作为典型的缓发性海洋地质灾害,平均每年以数十米的速度向内陆推进,悄无声息地吞噬地下淡水资源。与洪涝、地震等突发灾害不同,海水入侵的早期信号几乎无法被肉眼捕捉,唯一能及时“听见”海水脚步的,就是水质检测数据

水质检测:从“事后报警”到“事前预警”

1. 早期识别的“听诊器”

海水与淡水最显著的化学差异在于氯离子(Cl)浓度——淡水一般低于50 mg/L,而海水高达19 000 mg/L。通过布设分层监测井,每季度取样分析Cl、电导率(EC)、总溶解固体(TDS)三项核心指标,可在入侵前锋距离取水并尚有500 m时就捕捉到异常信号。山东莱州湾某水源地在2022年因监测井Cl由42 mg/L跃升至138 mg/L,提前8个月启动应急补源,避免了10万居民饮水咸化。

2. 动态监测的“雷达图”

入侵过程并非线性推进,而是随季节性抽水、潮汐、降雨呈现“脉冲式”波动。借助在线多参数水质传感器(15 min间隔数据上传),可绘制氯离子等值线动画,直观反映“咸淡水界面”在一天内的上下浮动。江苏大丰市利用这一技术,发现大潮+农灌期叠加可导致界面抬升1.2 m,据此优化了“潮汐窗口”抽水制度,年均减少海水入侵量18%。

3. 治理成效的“成绩单”

人工回灌、淡水屏障、压采限采等措施是否奏效,最终要靠水质数据说话。河北秦皇岛在2018—2022年实施“引青济秦”回灌工程,通过每年向含水层注入淡水800万m³,使下游3 km处监测井Cl由310 mg/L回落至95 mg/L,TDS下降42%,水质检测成为政府向人大提交的“治理成绩单”核心附件

技术演进:从“人背肩扛”到“空—天—井”一体

传统实验室滴定便携式离子色谱(现场10分钟出结果)

单点人工采样多参数探头+物联网(数据实时入云,超限短信报警)

井内监测航空电磁(AEM)+水质协同反演(快速圈定高盐含水层三维分布)

广东珠三角已建立国内首个“空—天—井”一体化监测网:

航空电磁每年飞行1次,圈定高盐区;

Sentinel-2光学遥感每月监测地表植被胁迫指数,间接指示地下水盐化;

地面200口自动监测井每15分钟上传Cl、EC、水位数据,形成“三维动态盐度模型”,预测精度达到90%以上

制度设计:让数据“长牙齿”

1. 标准升级

我国现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将Ⅲ类水Cl限值定为250 mg/L,与世界卫生组织(WHO) taste threshold 接轨。但沿海城市正探索更严格的“蓝线”——150 mg/L即启动黄色预警,为干预留足时间窗。

2. 监测立法

《山东省海水入侵防治条例》(2023年1月施行)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

沿海县级行政区必须每10 km²至少布设1眼专用监测井

水质异常24小时内向省级平台报送,瞒报、迟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数据共享

打破水利、自然资源、住建“各自为政”的壁垒,建立省级“海水入侵一张图”平台,水质、水位、抽水量、潮汐、降雨量五大数据流实时耦合,为政府、企业、公众提供差异化服务:

政府:自动生成“限采令”草案;

企业:在线申请取水许可时,系统即时反馈是否处于入侵高风险区;

公众:微信小程序查询自家水井咸度,并接收“煮沸除盐”“购买桶装水”等个性化建议。

案例复盘:莱州湾的“咸鱼翻身”

莱州湾曾是我国海水入侵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入侵面积从1980年的55 km²飙升到2010年的1 086 km²,年均推进速度200 m。2016年起,当地依托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新增102眼专用井,Cl、Br/Cl、δ²H-δ¹O同位素三位一体检测,首次确认“上咸下淡“型入侵占总面积的63%,颠覆了以往“南咸北淡”的粗放判断。

基于精准数据,政府实施了:

冬灌夏采——冬季引黄河水回灌,夏季限量开采,一年一循环;

井渠双闸——在主要入侵通道布设地下混凝土防渗墙+地表橡胶坝,切断潮汐补给。

五年后,2021年复核结果显示:

入侵面积缩减至632 km²,净减少454 km²

重点区Cl平均下降87 mg/L

直接经济效益15.6亿元,相当于每投入1元检测费用,产生8.3元治理收益。

把“检测”变成“预防”

AI预测模型 融合水质、水位、潮汐、抽水量、降雨五维大数据,训练LSTM神经网络,实现30天滚动预测氯离子变化,目前渤海湾试点R²=0.91,下一步将接入气象台风路径数据,评估极端风暴潮对入侵的叠加影响。

生物早期预警 研究发现,淡水硅藻Achnanthidium minutissimum对Cl敏感,其种群密度在Cl升至80 mg/L时即显著下降。通过eDNA高通量测序,可在48小时内完成入侵前锋的生物识别,比化学方法提前1—2个月

低成本传感器下沉 采用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GFET)技术,将Cl传感器成本降至45美元/套,功耗

水质检测赋予每一滴水唯一的“化学身份证”,让看不见的入侵变得可见、可测、可管。只有把水质检测从“项目”升级为“制度”,从“部门行为”提升为“国家行动”,才能真正守住沿海地下淡水的“生命线”。如果说海水入侵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水质检测就是赢得这场战争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后一道底线。

来源:双羿环境mimi

相关推荐